新中国的足球运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足球运动逐步广泛开展,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建国三十几年来,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基础薄、起点低、发展曲折。建国初期,我国足球运动发展较快,很快成为亚洲强队之一,一度接近东欧国家甲级队水平。但受“左”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造成水平大幅度下降,加之我们在工作上的失误,使我国和世界足球运动水平拉大了差距。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展提高的 10 年(1951 年—1960 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在周总理亲切关怀和贺龙副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对我国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足球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1 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足球赛,当时有东北、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6 大行政区代表队和解放军、铁路等 8 个队参加比赛,从中选拔公布了我国

首批 30 名国家选手,这些选手是建国后 30 多年来开展足球运动的骨干力量。当时我国没有一个专职教练员和受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队伍很少,水平很低。如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解放军代表队,在捷克斯洛伐克以 1∶17 和 1∶9 分别负于捷、保军队队。1952 年国家足球队参加第 15 届奥运会,沿途在芬兰、苏联、波兰共进行 7 场友谊赛,1 平 6 负,其中以 0∶7 负于波兰克拉柯夫城市队,这就是当时我国足球运动的起点和基础。

从 1953 年起,全国性竞赛活动逐步发展,举办了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在竞赛活动的推动下,1954 年以后各省、市还逐步建立了足球队,全国足球队伍有了发展。选派了国家青年队赴匈牙利学习,并请匈牙利和前苏联教练在我国举办教练员短训班和训练队伍。1957 年开始建立甲、乙级升降制和青年联赛等较为系统的全国竞赛制度。1958 年参加全国性联赛的队伍发展到156 个队,比 1951 年增加了 18 倍。由于建立了专业队(尤其是建立了青年队),设立了较为系统的竞赛制度,又学习了外国先进的技、战术和训练方

法,全国的足球水平普遍有了提高,特别是 1958 年,我国参加国际足球比赛的成绩较为突出。

以 1954 年建立专业队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算起,由原先以悬殊的比分败

给欧洲一般水平的队,经过 5 年左右的训练、提高后,我国足球队已能与东

欧强队进行抗争,并互有胜负。1958 年,北京队、八一队分别与获得第 16 届奥运会冠军的前苏联国家队打平,1959 年我国家队先后战胜匈牙利奥林匹克代表队和瑞典冠军尤哥登队(当时瑞典队为世界杯赛亚军),1960 年又以2∶0 胜了捷克斯洛伐克冠军斯巴达克队,并获中、朝、越、蒙 4 国对抗赛的冠军。我国足球已成为亚洲强队,国家队已接近东欧甲级队的水平。

第二阶段:经过曲折路程继续发展的 6 年(1996—1966 年) 1961—1963 年 3 年困难时期,由于极左路线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国民经

济出现暂时的困难,被迫大大缩减了国内外竞赛活动。1961 年取消了全国甲、乙级升降级制,改为全国分区赛,参加全国性联赛的队伍缩减了 50%, 1962 年又进一步缩减至 29 个队。当时在体育队伍中又提出了“伤病调查” 和“休整”的口号,过分地夸大伤病的严重性,大多数优秀队员几乎完全停止了训练,各队运动量下降,比赛次数随之也大减,广大青少年足球活动被迫停止,致使足球水平急剧下降。1963 年,国家队在雅加达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上未能进入前 4 名;八一队参加友军足球赛,在 11 个队中名列第十。

1964 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贺龙同志亲自过问了足球运动情况,国家体委联合总工会、团中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总结了开展足球运动和足球训练工作的经验教训,为此作出:“关于大力开展足球运动, 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的决定”。对广泛开展群众性足球运动、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加强专业队政治思想工作和训练工作、改进全国足球竞赛制度(恢复甲、乙级双循环升降级和青少年竞赛制度)和加强对足球运动的领导,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确定了北京等十个重点开展足球运动的城市和地区, 明确了中、小学是开展群众性足球运动的主要基地,并由团中央、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号召在中、小学大力开展足球运动,群众性的足球活动又广泛地开展起来,当时,几个大城市有 50%~60%的中小学建立了代表队。

针对当时国家队“风格软、体力不足、射门差”的问题,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明确了快速的技战术发展方向,在技术训练中,强调在全国发展的基础上狠抓以射门为中心的 30 米内硬功夫。足球水平开始回升,八一、上海、福建等队相继战胜罗马尼亚队和阿尔巴尼亚队,重新组建的以青年选手为主的国家队在亚洲打出了较好水平,获得了亚军。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的 10 年(1966—1976 年)

10 年动乱,严重破坏了整个足球运动的基础,水平急剧下降,造成队伍的青黄不接。

这 10 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足球竞赛和训练、普及和提高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在批判荒谬的“资产阶级体育”和体育无用论的旗号下,1967—1970 年间全国共砍掉了 47 个队、1124 名运动员和 115 名教练员,共占足球队伍总数的 70%,足球训练和竞赛处于停滞状态,后备力量面临枯竭,水平下降到极低点。1970 年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我国体育事业稍有转机,足球训练和竞赛开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由于广大足球运动员、教练员对足球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以往的训练基础,经短期的共同努力,足球水平稍有恢复。国家

队曾战胜过智利国家队和墨西哥蓝十字队。但是 1974 年在“体育、革命三、七开”的影响下,“文革”中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老运动员们,再次被推出足坛。国家队解散了,不少省市队运动员下放到工厂、农村。国家队在 1974 年亚运会小组赛中负于伊拉克队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而未能出线。更为严重的是 15 年来建立的足球运动基础被破坏,造成我国足球运动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国足球运动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又一次加大了。

第四阶段:逐步恢复、走向高峰的 10 年(1976—1987 年)

打倒“四人帮”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关怀我国的足球运动,为恢复和发展足球运动,为提高技术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78 年开始恢复全国甲、乙级双循环升降级制,并逐步建立全国青少年和成年组的各级竞赛制度。1979 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委“关于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技术水平若干措施的请示”。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锻炼和促进队伍的成长,1977 年、1978 年、1980 年、1983 年、1984 年、1985 年、1986 年和 1987 年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了国际足球友好邀请赛,1978 年、1981 年在上海举办了“中青杯”足球赛。同时有计划地选派队伍赴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特别是 1979 年国际足联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进一步扩大了国际间的足球交往,派队出访,邀请外队来访,选派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到国外考察。请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足球强国的教练员来我国举办教练员学习班。国际足联还派裁判员为我国裁判员办学习班,提高业务水平。1987 年,我国国家足球队还专程到巴西留学三个月,备战奥运会足球预选赛,收益匪浅。这一时期是建国以来,我国足球运动国际交往最多的时期。

近十年来,中国足球队在两次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两次世界杯足球赛外围赛中,都曾面临较好机遇,却都功亏一篑。

1981 年,中国足球队参加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在亚大区第 4 组分组赛和半决赛中,中国队分别战胜了香港、澳门、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取得了亚大区决赛权。决赛阶段,以 3∶0 战胜科威特队,以 4∶ 2 和 2∶0 连胜沙特阿拉伯队。遗憾的是,在中国队出线在望之际,出现了沙特阿拉伯以 0∶5 悬殊比分败给新西兰队的意料不到的局势,形成中国队与新西兰队积分相等的局面。在中国队与新西兰队于新加坡加赛争夺出线权时, 仓促上阵的中国队在僵持的情况下以 1∶2 败于新西兰队。

1985 年第十三届世界杯足球赛预赛亚洲区比赛中,中国队在顺风顺水、主场有利的条件下,小河沟里翻船,又以 1∶2 负于香港队而未能小组出线。给正掀起热潮的中国足球运动,当头泼下了一桶凉水,又一次投下了无形的阴影。

中国足球运动迈着蹒跚的步伐,从泥泞中走进了 1987 年。在第 24 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东亚赛区比赛中,中国队初战两胜尼泊尔队。但接着在主场以 0∶1 负于日本队,在巨大压力下,历经磨难的中国队兢兢业业,临危不乱, 两番战胜泰国队,继而又赴东京,以一个干净利落的 2∶0 击败了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日本队,取得了东亚地区预选赛出线权,首次赢得了进军奥运会的殊荣。在我国现代足球运动的振兴和发展中,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足球队这次夺得东亚区出线权的胜利,只是一次不寻常的突破。一次胜利,不能说明我们的水平有了飞跃,要看到与世界足球劲旅的竞技水平相比,我们获胜的比赛,在世界上尚属于低档次的,

这次奥运会预选赛又正值亚洲的一些足球强队没有与我们正面交锋。与世界足球列强相比,我们仍然落后得多。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足球运动开展的基础仍十分薄弱,球队训练的质量普遍不高,许多足球运动员的作风和素养还上不去,缺乏“尖子”人才, 国家队中也没有关键的帅才人选。以十亿人口的基数计算,我国足球人口所占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不少省连一个像样的草皮球场都没有,国家队的水平稳定性和场上应变能力也有待大大提高。因此对我国足球运动的水平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期望国家足球队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实事求是地说也非短时期内能够办到。所以,国家足球队今后再遇挫折也是难免的。

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国足球健儿曾经有过与世界强队较量、伯仲难分的光辉篇章。现在我们这支功力尚浅,还未经历过“大世面”的国家队,终于揭开了中国足球史上新的一页,实现了进军奥运会的夙愿。万事开头难,初次胜利给全国足球界带来了勇气、振奋和新的思考,也增强了敢于胜利的信心。中国青年队在高水平的前苏联“科钦”杯赛(1988 年)中获得亚军,我国少年队出征英伦,取得六胜一平的战绩,更使中国足球界人士在举国上下掀起的“足球热”中,决心走改革的道路,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从小抓起, 开展少儿足球运动,足球摇篮中哺育着未来的明星;社会办体育,厂矿企业与球队攀亲,使球队有了经济基础;成立足球办公室,使全国足球运动上下一条龙;派出去,请进来,允许优秀运动员到国外俱乐部去踢球,把外国教练请进来为我们球队训练,使国外的先进技战术更多地引进来;更多地进行国际比赛,增加队员临场经验;组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呼声日益高涨,职业足球俱乐部正在孕育之中。这些改革措施,都会使我国足球运动脱去昔日的旧衣,加快中国足球运动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足球运动的前景是光明的。

附:进人全国十佳的足球运动员1979 年 容志行

1980 年 容志行

1981 年 容志行

1987 年 柳海光

附 : 被 评 为 全 国 最 佳 球 员 和 最 佳 射 手 的 运 动 员

名称

姓名时间

最佳球员(全球奖)

最佳射手(金鞋奖)

1984 年

贾秀全

1985 年

王振杰

王学龙

1986 年

贾秀全

柳海光

1987 年

唐尧东

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