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足球技战术的革命
随着足球运动的日益发展,足球技术战术不仅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而且在动作的难度上也在不断提高。技术是完成战术配合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运动员只有熟练地掌握足球技术,才能在足球比赛中有目的地采取行动和正确地处理球,以达到战术的要求。而战术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对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因而,现代足球的技战术在近几十年中,有了明显的发展,水平大大提高,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技战术革命。
现代足球技战术革命主要表现在足球战术阵形的演变和发展上。
个人技术的合理运用、摆脱、跑位、选位、盯人等都属于个人战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协同配合属于集体战术。
个人战术和两人的协同配合是基础战术,而全队或部分队员的协同配合就形成全队的攻守战术方法。
比赛中为了适应攻守战术的需要,队员在场上位置的排列和职责分工称为比赛阵形。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阵形也在逐渐演变。最早的比赛阵形是英国人创造的“九锋一卫”阵形,即 9 个前锋,1 个后卫,再加 1 个守门员。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1 名后卫难以抵挡 9 名前锋的进攻, 便产生了“七锋三卫”式阵形和“六锋四卫”式阵形,以适应战术发展后前锋活动的加强,使日趋薄弱的防守力量与之达到相对平衡。接着,英国人又创造了“1—2—3—5”的“塔式”阵形,这一阵形对当时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
1925 年,国际足联公布了新的“越位”规则(无球进攻队员与端线之间少于两名对方队员,即判此无球队员越位),加重了防守任务,攻防矛盾又趋尖锐。因此,英国人契甫曼于 1930 年创造了“WM”式阵形,使攻防人数的分布达到均衡状态。这是一个分工明确、四平八稳的阵形。进攻时,主要打法是采用高中锋中路突破,两边锋边线传中,防守时经常采用紧逼盯人。这个阵形,一直保持到 50 年代初期。“W”式的进攻很容易被“M”式的防守看死。实际比赛中就是这样。在很长的时间里,足球的技战术没有重大发展, 与这种刻板式的“WM”式阵形不能说是毫无关系的。
50 年代以来,世界足球运动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变革。
向“WM”阵形冲击并一举摧毁它的是匈牙利队的“四前锋”阵形。1953 年 11 月,匈牙利队访问英国,以 6:3 大胜英国队,打破了英国队 90 年来在本土不败的纪录。“四前锋”阵形的打法特点是:2 名前锋在对方罚球区附近交叉换位,又拉又插进行传切配合,而拖后中锋的打法是忽而拉开中路防守空档,忽而又反切插入罚球区。这种打法使“WM”阵形中的 1 个中后卫难
于应付。“四前锋”式成为 1953 年到 1954 年进攻型打法的典型。从此时开始,“WM”式逐渐消亡。“四前锋”式阵形开创了以攻为主的局而,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世界足球运动,被赞为现代足球运动的第一次革命。
但这种阵形的缺点是:3 个后卫要防守对方 4 个前锋的进攻,相对来说防守力量显得薄弱。因此这种比赛阵形的出现,使得“WM”攻守相对平衡的局面又发展到攻守不平衡的局面。1954 年第五届世界足球锦标赛上,形成了以攻为主的局势,致使这届足球比赛,每场比赛进球数有所增加(每场进球平均为 5.4 个),创造了世界足球锦标赛历史上进球数的最高纪录。
在研究对付“四前锋”的打法中,在 50 年代后期,有的队从前卫线拉下
- 个队员加入后卫线,以 4 个后卫对付“四前锋”阵形的 4 个前锋的进攻。
同时,又将拖后中锋改成前卫,成了“4—2—4”的阵形。由 3 后卫改为 4 后卫的防守又是一个大胆的革新。
1958 年第六届世界足球锦标赛中,巴西队结合本国的特点和吸取外国的先进经验,以高超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崭新的“4—2—4”比赛阵形首露锋芒,成功地解决了 4 前锋进攻中的防守问题,荣获“雷米特”杯。在 6
场比赛中仅失 4 球。
“4—2—4”阵形是 4 个后卫、2 个前卫、4 个前锋排列而成。在进攻时, 由 4 个前锋冲击对方球门,两个前卫组织进攻(或固定其中 1 人主攻,1 人主守),2 个边后卫也可以伺机助攻。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进攻力量和突然性。在防守时,4 个后卫看住对方的 4 个前锋,2 个前卫看守对方前卫,2 个边锋可以伺机助守。这样也加强了防守的力量,尤其是加强了危险区的防守力量。
这种阵形的特点是:既加强了前锋的攻击力,又增强了后卫的防御力, 攻守兼备。是一种比“WM”式和“四前锋”式层次少,锋卫线紧凑,上下穿插迅捷的新阵形。它既保持了“四前锋”的特点,又弥补了 3 后卫防守的缺
陷,使攻守布局达到了新的平衡。重要的是 2 个前卫既是中场的组织者又是防守的阻截者,成为锋卫线之间的桥梁,起到攻防的枢纽作用。后卫防守线有了稳定的阵式,也为两边后卫插上助攻创造了条件。因此,“4—2—4”阵形给队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全面熟练的技术、充沛的体力和丰富的战术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攻守战术任务。
由于“4—2—4”阵形能够适应现代足球的发展要求,因而很快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不足之处是中场力量较为薄弱。
当一个国家的某一种战术阵形显示出优越性并取得成就之后,总会引起世界各国的研究和探索,并采取相应的对策。难能可贵的是巴西队,它不是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止步不前,也不是因循守旧固守着开始已被各国广泛采用和熟悉的“4—2—4”阵形,而是根据当时足球发展逐渐趋向防守的倾向,结合巴西队的实力又改变为“4—3—3”战术阵形,其突出之点是关键人物左边锋扎加洛,他从原来稍微撤后的位置退到中场,担任双重位置的任务: 进攻时担任左边锋,防守时任左前卫。
巴西队采用这种灵活的打法,依靠扎加洛艰苦地上下奔跑弥补了攻守缺陷,使巴西队在实力不如以往的情况下,在第七届世界足球锦标赛中蝉联冠军。由于防守力量的增长,这届比赛进球数下降为 2.78 个。
“4—3—3”阵形的出现是现代足球的第二次革命,它一方面加强了中场的攻守力量,另方面也使前锋、前卫的进攻更为机动灵活。
到了 70 年代初,比赛中出现了全攻全守的全面型整体打法,被人们称为
第三次足球革命。其标志是 1974 年世界杯赛预赛中,荷兰队采用的全攻全守打法——队员摆脱阵式和位置的羁绊,个个能攻能守。攻时都是锋,守时都是卫。根据场上情况,一时是这个阵式,一时是那个阵式。这个阶段世界上各队出场的基本阵形有“4—3—3”、“4—1—2—3”、“4—2—2”、“1
—3—3—3”等不同的变化。
“4—1—2—3”阵形是在“4—3—3”阵形的基础上将三个前卫中的一个后撤,以加强中卫前的防守,因这一地区是比赛中争夺最激烈的地区。这名
后撤的前卫起到中卫前的屏风作用。 “4—4—2”阵形开始出现是被有的队用作加强防守的一种阵形。但随着
全攻全守、全面型打法的出现,“4—4—2”阵形也有了新的内容。这种阵形一方面加强了中场的力量,使中场 4 个队员能根据进攻的需要,都能突然插到前锋线参加第一线的进攻,这也就增加了进攻的隐蔽性与突然性。2 个前锋队员的位置也不固定,可左右移动,这也增加了对方防守的困难。
“1—3—3—3”阵形中的中场 3 个队员严密控制中场,是全队的核心。中锋是突击手,3 个前锋在进攻中不断变换位置,后卫线的关键人物是最后的 1 个队员——他的别称叫“自由人”。“自由人”的概念体现在防守时机警地补位、堵抢、扼守球门中央;进攻时组织有效的反击并伺机插上。这个阵形由守转攻时全线要出击。前卫大范围交叉换位,大胆插上,两边后卫毫无顾虑地及时插上进攻。这种全队积极抢截,前后奔跑、机动灵活的打法体现了全攻全守的特点。
近年来,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球队的特点,仍在不断地变换着场上比赛的阵形。出现了“3—5—2”等新阵形,这种阵形将全队的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场, 上前可攻,退后可守,机动性较强。这些阵形都体现着全攻全守的整体型打法的特点。
战术阵形发展到现在,体现在技术运用能力方面愈来愈快速、全面、熟练、准确、实用。在对抗性的争夺中,尤其在罚球区附近要求技术动作愈来愈精确,稍有失误就会影响全局。
总之,阵形打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而变化,但它的产生、发展、变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在足球运动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受到攻守,技、战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程度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