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学子

你若想获得学问,你该下苦功;你若想获得食品,你该下苦功;你若想获得兴奋,你也该下苦功,由于辛劳是获得一切的定律。

喜欢思索的自费生

在当时,英国的综合性大学都是由多个学院组成,剑桥大学在牛顿入校时增加到了16个学院。每一所学院的创始人和学院的教学目的和管理方法都不是相同的,它们分别为独立的学院。牛顿入学的三一学院,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思。

三一学院因为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再加上统治者的骄傲专横和愚蠢至极,剑桥大学几乎没有受到哥白尼等人开创的科学革命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仍然像神一样受到膜拜,古代史、古文、逻辑和语法成为学校的支柱性学科。

在内战期间,王党与共和党经常因学校的教育问题吵个不停,有一批崇尚科学的教师被王党赶了出来。后来,在克伦威尔的掌权下,对剑桥大学进行了改革,所有保守没有新思想的教师被逐出校门,一时间,科学活动盛行,那些崇尚科学的明人之士便向剑桥靠拢。

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亮、财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它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建的,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迈克尔学院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学院中依然保留着的最古老的建筑,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国王学堂所使用的学院钟楼。三一学院的教堂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都铎于1554年修建的,虽然整个教堂的内部装潢要到18世纪才能全部完成。

伦敦的繁华有些令牛顿应接不暇,车水马龙的街道,更令他感觉有些不适,他感觉有些茫然,城市的喧闹不免使他留恋起家乡小镇的清幽。

清幽的镇里确有不少值得留恋的记忆,那里有克拉克夫妇、斯托克校长、还有舅舅、母亲,更有他生活了五六年的克拉克先生家阁楼上自己的安乐窝,在屋中有自己的各式工具,多年积攒的手工作品,还有自己闲来无事创作的只有自己欣赏的绘画杰作,好像走时墙上的作品还没收起来呢。

牛顿提着他的旧皮箱,站在剑桥大学的门口。

三一学院的大门于1518年至1535年建造的,更是雄伟壮观,令人肃然起敬。站在门前,牛顿下意识地觉得自己要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顿时感觉有些紧张起来,一阵凉飕飕的感觉从脊背直透脚尖,不知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牛顿来到剑桥大学的第一天,就被这里独特的气息所倾倒。

校园中繁花遍地,绿草如茵,各种风格的古老建筑隐没于各种绿意之间。石阶路旁绿树柳阴,不远处的幽静的湖面上有几只戏水的白天鹅。一贯喜欢观察的牛顿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呆呆地望了好一阵。

在那草地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水柱喷得很高,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明亮,有时还闪着亮光,草地上有许多学生在看书、聊天。

但看到学校的校舍时,给人一种古典、优雅的感觉,校舍是用茶色砖建成的,在屋顶上,还有许多高低不同的小塔。

牛顿沿着铺满碎石子的小路,四处观赏校园的美景,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一座礼拜堂的门口,门前还塑有许多雕像,每座雕像的下方都有块牌子,上面有一些文字介绍。牛顿看了上面的文字,才明白凡是从这所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有伟大贡献的校友,学校就会为他塑造一座大理石像,作为纪念。

牛顿望着那些雕像出了神,不觉责任感和荣誉感涌上心头。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有出息的人!

牛顿之所以进入三一学院,主要是以自费减费生的身份进入的。所谓“自费减费生”就是靠做一些服务工作,得到一些费用后,依靠这些费用来维持生计的学生,服务对象有研究员,也有与研究员同桌吃饭的大学生和自费生。

“校助减费生”和“自费减费生”是剑桥大学司空见惯的专用词,在牛津大学而被称为“工读生”,这使得学生的地位非常明了。三一学院的章程规定:他们是减费生中的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规定时主要依靠基督教徒资助穷人的要求。章程同时还可以招13名校助减费生,其中3名主要为院长服务,另外10名为研究员服务。

章程还规定:自费减费生与校助减费生录取方法是相同的,所遵守的规矩也是一样的,但他们要付费听课,伙食也是自理。也就是说,自费减费生和校助减费生同样要为别人服务,但是如果没有校方的资助,是为研究员服务,还是为与研究员同桌吃饭的大学生和自费生服务,完全由别人来决定。两种减费生的地位其实是相同的,都在剑桥的底层,这是英国社会差别的再现。

牛顿又是如何成为减费生的呢?原来他母亲是不同意让他继续学习的,后来学校给他免去了40先令的学费,这才送他回学校;现在虽然她母亲能够供他上大学,但又舍不得出钱。虽然她的年收入也许超过了600英镑,而牛顿每年只收到10英镑的生活费。

大学四年里,牛顿只交了一个朋友,名叫约翰·威金斯。威金斯是1663年1月进三一学院的,他和牛顿的性格十分相像,并且也有伟大的抱负。

开始,他们两个被分别安排到和其他富家子弟共处的寝室,每个寝室住三四个人。这些富家子弟大多数是不太看书的,他们到这里来完全是为了捞文凭镀金,寻找步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

因为寝室里经常是摸牌赌博、酗酒吵嚷,完全不会好好地学一会。于是,威金斯和牛顿商量了一个建议,两个人向校方提出调换寝室申请,结果把爱吵闹的学生调开,让他们在一块。

牛顿和威金斯同窗共读了四年。在这里,他就只有这么一个好朋友,他和少年时代一样,还是特别喜欢独来独往。

除威金斯外,牛顿与其他同学没有建立起任何友谊,尽管他与其他同学共同在三一学院生活到1696年,就连他与威金斯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地密切。

因此,在牛顿成为英格兰最有名的哲学家时,没有一个同学留下任何东西说是对他了解。

威金斯也是个自费生。三一学院并不像其他学院一样把减费生区分开,院方也不给他们规定独特的校服,因此,减费生与自费生同室居住也有可能。

这种情况下,牛顿也许会在其他减费生中寻找到很好的朋友。一般来说,这些学生都比较严谨。尽管进入剑桥的自费生中只有三分之一继续读学位,可减费生五个之中大约就有四个开始攻学士学位。

从整体上来看,他们这个群体显得单调乏味,观点狭隘务实,这些下层青年都希望得到基督式的宠爱,以此来作为进步的阶梯。

牛顿18岁时进入三一学院,要比平均年龄大一两岁,这也是使牛顿与同学隔离的一个因素。

像牛顿这样的天才,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任何年龄的人群中,都不是那么容易找到朋友。格兰瑟姆那位沉默冷静、喜欢思索的少年牛顿,成了剑桥大学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