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国文学史上的“古今之争”

“古今之争”是十七世纪末法国文坛上发生了一种崇古与崇今的大争论,故叫作“古今文争”。

古今之争,由来已久。自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坛厚古薄今和尊古、仿古一直处于上风。尤其是古典主义时期,厚古薄今简直成了天经地义。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他们在文学领域内的代言人——自由革新分子,自然不甘于这种唯古人是命、唯王权是从的厚古薄今风气统治文坛,因而掀起了“古今之争”这一争论。

以童话作家佩罗为首的反对厚古薄今的争论,引起了以布瓦洛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待古人与古代作品的态度上。1687 年, 佩罗在法兰西学士院宣读了《路易十四的世纪》一诗。他认为古人的“伟大是确实的,但同我们一样也是人”。所以“我们可以拿路易十四的世纪同奥古斯都美好世纪媲美,而不用担心有什么不对。”他明确提出,在艺术上, 今人应超过古人,不必墨守古人的成规。同时,佩罗还认为,当代文学比希腊罗马文学成熟得多。

佩罗这些观点遭到布瓦洛、拉辛、拉封丹等人的强烈反对。布瓦洛认为, 今人永远也不能超过古人,古代文学是最高典范。由于这些唯古是从的反驳、软弱无力,驳不倒“厚今派”,一时难分上下。最后由布瓦洛出面宣告休战, 双方各自保留自己的观点。看起来,这是一场古今孰重孰轻的论战,实际表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觉醒。在君主专制日近黄昏之期,他们再也不能忍受古人比今人优越的观点。从文学角度看,是文学中自由主义倾向的绽露。作家们已不甘于再受古典主义法则的约束,要求创作有更多的自由。这种文学上的革新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封建制度发起冲击前,力图在文艺阵地占领其主导地位,以进行舆论准备,这就是古今之争的实质。

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从文化史发展角度看,它是法国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它促进了语言的规范化运动和某些文学形式如戏剧、散文的发展。基于它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其内容具有明显的守旧性和封闭性,比起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文学,不免显得气势单薄得多。又由于一切唯古是崇,特别是在题材上同当代距离遥远,这就使文学反映现实不免有它的局限性,这是古典主义文学的致命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