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童年

邓稼先在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使得他在童年时期就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邓稼先有很多习惯都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比如父亲酷爱西方音乐,邓稼先耳儒目染,也养成了欣赏音乐的爱好,哪怕以后他投身工作,音乐仍然是他放松身心的良方。

父亲喜欢听京剧,周末就会带着家人去戏院,小时候的邓稼先还欣赏不了“文戏”,哪怕是四大名旦的戏,他也表现的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打斗场面精彩的“武戏”,邓稼先就看的有滋有味了。

有一次,父亲带邓稼先去剧场听杨小楼的《水帘洞》。邓稼先这样的小孩子是可以作为大人的“附庸”带进戏园子而不用买票的。没有买票自然也就没有座位。

这个穿着长袍的小大人,绝不会安分地偎依在大人身边。他自作主张一个人跑到台前,两手托着下额看得出了神。

舞台上,猴王一个跟斗,使邓稼先乐开了怀,忘乎所以,不小心把前排看客面前桌上的瓷茶壶一胳膊拐到了地上,瓷茶壶掉地打碎清脆的响声惊动四座。

正在凝神观看戏的邓稼先被这一声脆响搅得慌了神,最后还是被母亲训斥一顿了事。但是一夜以后这件事情就被邓稼先忘得干干净净。

直到很多年以后,邓稼先已经投身于原子弹的秘密研究,工作十分繁忙,但是每逢回北京出差,只要时间上允许,他都要跑到剧院门口去等退票,好过一把“戏瘾”。

邓稼先不但喜欢看,他还会唱,有时候兴致上来了,他还会亲自哼上一曲《白蛇传》。

邓稼先的母亲持家节俭,所以当时孩子们的伙食并不是非常好。其实邓家当年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父亲除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任教授之外还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收入是非常高的。

家庭生活相当优裕,父亲都还有余钱买他喜爱的字画和文物。但是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母亲却本着勤俭之心,除了对生了肺病的父亲在生活上给一些特殊照顾之外,很少能够有零花钱给孩子们。

邓稼先每天上学,就到街上买点枣糕、锅饼之类的食物,边走边吃,算是早点。甚至于早餐想要多吃一个鸡蛋,或者加上一杯牛奶,都要通过母亲的允许。

母亲持家的节俭,使得这个家庭不管多么富裕都不至于走上挥霍浪费的道路。而且这种做法无意中使孩子们贴近了贫苦市民的生活,不论贫富,邓稼先兄妹都能和邻居的孩子们很好的玩在一起。

孩子们能说标准的市民语言,把火柴叫“取灯”,把油条叫“果子”。邓稼先在童年时代,就没有书香世家与劳动人民的心理隔阂。他后来与工农干部和一般同事之间那样随和、平易近人,这可能与他儿时的生活有关。

※邓稼先性格平和,才能与大家打成一片。我们无论经济条件好坏,为了事业不要脱离群众,更不能盛气凌人或自甘暴弃。

小时候的邓稼先最爱玩的就是弹珠,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的弹珠,在他眼中是那么的充满魅力,让他爱不释手。

邓稼先就是一个玩弹珠的能手,经常下课后,邓稼先就和伙伴们约好,大家到院子里画好圈子,然后滚动着弹珠。

玩弹珠需要计算好角度,手指也需要控制力度,轮到你攻击的时候精神要集中,这样弹出的珠子才能碰到对方的弹珠,从而将对方的弹珠“吃”掉。

喜欢玩弹珠的孩子肯定也喜欢收藏弹珠,看着一颗颗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弹珠,就好像是得到了什么宝贝一般,那可真的是心爱之极。这种对美的追求,或许是当时唯一打动邓稼先心灵情感的。

邓稼先在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他双手非凡的灵巧能力,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到了他手里,都能玩耍的有模有样。

不论是放风筝还是抖空竹,邓稼先在小朋友中都是技高一筹,一般的空竹不过瘾了,他就找带把的茶壶、茶碗盖来玩。什么奇形怪状的东西到他手里都难不倒他。

天黑了,邓稼先又满手黑乎乎的回到了家。灯光下,母亲一边用小毛刷子替他洗手,一边骂道:“看你这一双黑爪子,真该用菜刀把它剁掉。”

邓稼先默默地听着,妈妈虽然嘴里不停地骂,但是手却在不停地洗,他明白,妈妈心疼他。

邓稼先十分淘气,但是在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又有一种傻乎乎的诚恳态度。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他能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

但邓稼先的憨厚和遵规守据,在同学中却有点格格不入。他们给出馊主意,邓稼先不听,于是就有同学就给他起了一个带着贬义的外号,叫作“二百五”。

年幼的邓稼先对此毫不介意,他知道好友讥讽中所包含的纯真友情和规劝之意。

有一次母亲到学校找邓稼先,一个和他要好的同学,当着邓稼先的面,连跑带推地轻声对其他同学说:“快躲开,快躲开,五百来了,五百来了!”

邓稼先听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邓稼先待人真诚,知错能改。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邓稼先意外失手,将学校的一块玻璃打碎了。

“你要么回家向大人要钱来赔偿,要么放学后罚站,站到天黑再回家。邓稼先,你选择哪一个?”老师异常严厉地说道。

邓稼先知道这个是自己的过失,但是如果说用家里的钱来赔偿,他又是万分不愿意的。所以邓稼先宁愿罚站。他老老实实地站在学校,直到天黑了大姐奉了妈妈之命前来找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