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的孩子”

邓稼先待人平和,由尊敬师长,在学习上又很是大胆认真,因此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刚上大学不久,邓稼先的同窗好友就给邓稼先起了两个外号,一个外号是“小孩”,另一个外号“pure”,pure有纯洁、纯粹的意思,这两个外号要是合在一起,那就是“纯洁的小孩”。

实际上,邓稼先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人。而说起他的这两个外号,还有一段来历呢!

邓稼先在学习探讨中非常大胆,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教普通微积分的赵淑副教授让同学们提问。

一开始,同学们怕提问被老师反问住,答不上来当众丢丑,会很难堪,所以发言的人不多。这个时候,一向腼腆的邓稼先却没有任何顾忌的站了起来,提了个问题。

赵教授反问他:“什么叫积分!”

邓稼先回答道:“曲线下的面积。”

赵教授话锋一转:“三个苹果加五个苹果,等于几个?”

同学们不知其意地都愣了,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邓稼先老老实实地说:“等于八个苹果”。

赵教授这才讲道:“问小孩三加五等于几,他可能说不清,但问三个苹果加五个苹果,小孩一定会回答得清清楚楚。积分用曲线下的面积作例说明,也就是这个道理,积分一般来说,是一些数之和。”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从这堂课中,他们加深了对积分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而邓稼先还有个额外收获,就是得到了“小孩”这个外号。

大家发现,这个外号对他来说,还真贴切,他是班上最小的同学之一,虽然个子高高的,但那张白净的脸上,还透着稚气呢。而且,邓稼先的心灵,也是那么忠厚纯净,保持着天真无邪的童心。

对邓稼先不甚了解的同学以为他很胆小。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素来腼腆的邓稼先的个性中自幼就有大胆和敢于冒险的一面。

早在北平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年冬天,邓稼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北海玩。就在北海桥那里,当时东西两边各有一座牌楼,一边的牌楼上刻着“金鳌”,另一边牌楼上刻着“王洞”。

桥下是厚厚的冰层,冰上凿出一条宽沟,隔着北海和中南海,为的是挡住行人穿行。

走到沟前,孩子们互相鼓动着:“谁敢跳过去,准敢?”

大家光嚷嚷,可没有人动作。突然,邓稼先猛地一个箭步,扑通一声跳到冰水里了。

邓稼先被人们从水中捞上来,浑身打着哆喷。信佛的母亲第二天专程去那里烧香磕头,感谢神灵的保佑。

别看邓稼先粗手大脚的,他对同学还真细心,“抢书”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

那时候,图书馆的书不多,期刊通常要迟到两年。许多课没有固定的课本,主要靠听讲时记笔记和课外寻找指定的参考书以及有关资料。在当时,要想借到一本好书是很不容易的。

有一天,图书馆刚开门,一位同年级的同学先“抢”借到了一本德国人写的《物理学》,那是老师指定的参考书。

邓稼先晚了一步,只好等这位同学用完后自己再看。他唯恐那位同学在他不注意时把书还了,便总在他身边转,而不忍打断他的阅读。

直到那位同学抬起头来,发现了他,他才俯下身去和人家商量:“你看完后先别还,让我看一会儿好吗?”

邓稼先看书做笔记非常仔细,为了不耽误别人阅读,他将全书重要的地方一字不漏地誊抄下来,有时几乎是整段整页地抄。

※邓稼先学习刻苦,甚至能够抄一本书,有这样的精神何愁办不成大事?我们要经常记住“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成语。

没过几天,邓稼先发现自己这样占用书的时间太多,怕影响别人,他便设法从别处借了一本,不再和同学们“抢”书了。

邓稼先还和江泽阶同学一起背牛津英文字典,硬背、硬记,为了把功课学得扎实些,他肯用笨功夫。他懂得,在任何方面都不用笨功夫的人,不可能取得突出的成绩。

进入高年级后,邓稼先对低年级的同学来说,就不再是“小孩”,而像个诲人不倦的小老师了。

尽管邓稼先对功课抓得很紧,但是对低年级的同学,他总是热情帮助,毫不吝惜自己的宝贵时间。

1943年9月的一天,新校舍北区一间16人住的学生宿舍里,作为老生的邓稼先负责招待一些新生。新生中有一个叫吴鸣钢的同学,说一口北京话,一下子勾起邓稼先的乡情。

北平不仅是稼先从小长大的地方,而且至今还有自己的双亲和三姐、小弟生活在那里。北平的情况现在究竟怎样了呢?他抓住吴鸣钢没完没了地问起来。吴鸣钢有问必答,有的话使他担心,有的话给他安慰。

从此,他和吴呜钢成了要好的朋友。得知这位同学也读物理系时,他非常热情地介绍了系里的情况和主要课程,传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反复叮嘱小吴要多看数学参考书。邓稼先还特别讲到自己对这些概念错误地理解过,以此帮助小同学在学习上少走弯路。

此后,邓稼先曾花很多时间详尽地讲解一些重要概念。他们时常沿着联大门前的林荫路,边走边说,指指点点,什么碰撞、虹吸、测温度啦,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直至很晚。渐渐地,同学们发现,邓稼先赞赏一个人或一个行为时,喜欢说:“pure”,纯洁、纯粹,不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吗?

邓稼先是那样的纯粹,几乎是个透明的人!于是,同学们干脆叫他pure,一直叫到他失踪在28年的“秘密历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