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图常识

  1. 构图的意义

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都要运用形象来表达教学内容,而形象通过画面呈现,画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形象教材的教学效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所谓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与布局,也就是如何按教学需要组织、构思成画面,即设计画面中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以便最终组成一个线条、明暗、色彩等协调统一、结构完整的画面。广义地说,构图既包括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构思过程,也包括具体组织画面的过程。

构图知识不仅是绘画基础之一,也是摄影、摄像基础之一。不管是电影、电视、幻灯、投影或是一张照片、一幅图画,它们呈现的画面即使是最简单的画面,无一不是经过构图过程得到的。只是有的构图好一些,观看效果就好一些;有的构图差一些,观看效果也就差一些。要充分发挥形象教材的作用,画面就要讲究,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构图知识和技巧,精心构图。

  1. 构图的目的和任务

构图的目的是要得到最合适的画面,以便最恰当地表现主题思想或中心内容。在构图过程中所考虑的各个方面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每一幅画面的构图要完成以下任务:

  1. 确定画面的组成,即确定画面要呈现什么内容,包括哪些东西。首要的问题要确定画面的主体,其次要确定有关联的次要组成部分(即陪体、背景等)。

  2. 确定观察或表现的方位,即选择观察或表现的方向(正、侧、背) 和角度(俯、仰、平)。

  3. 确定取景范围,即选择画面所用的景别:远景、全景、中景、近景或特写等。

  4. 确定画幅格式和尺寸比例,即确定画面是正方形、长方形的或是别的式样,多大尺寸,各项尺寸的比例等。

  5. 确定画面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分布,使线条、明暗、色彩等协调统一, 画面结构完整。

  1. 构图的基本要求

绘画、摄影与摄像都是平面造型艺术,画面构图的基本要求,就是在平面上处理好高、宽、深三度空间的关系。三者关系处理得当,能使画面新颖简洁、主体突出,具有艺术感染力,使教学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为此, 画面构图要求做到:

  1. 布局严谨、主体突出,布局是对画面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一幅画面的内容,由主体、陪体、前景、背景和空白五部分组成,称为构图五要素。主体是画面表达的主要对象,是构图的核心。陪体是帮助表达主体特征

和内涵的景物或人物,它在画面中以形象阐发主题,烘托主体。前景是指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景物。恰当地运用前景,可以美化画面,表达主体所处的环境特征,还可以增强空间感,丰富画面层次。背景是指在主体后面的人物或景物,用以烘托主体、点明环境,使用画面具有纵深感。空白是单一色调的背景,它对抒发感情、调动联想和塑造形象有着一定的作用。处理好上述五个方面的位置、比例、影调或色调对比等,使之疏密有致、相互呼应、和谐统一是画面构图时主要应考虑的问题。主体物在面积、色调、动作和亮度等的安排上必须是明确的、突出的、被强化的,从而能引人注目。这样才能突出主体、阐发主题。画面应力求简明扼要,在能完整表现主题的情况下, 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力避繁杂。为使画面简洁,在主体、前景、背景等的处理上,不一定要五要素俱全。

  1. 画面均衡、构图稳定。所谓均衡,就是在画面上反映的内容让人看上去是稳的、整体的、和谐的,它是人们长期观察自然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均衡不是绝对平均、呆板平衡。机械的对称形式,等距离的物体以及物体组合不分主次平等摆列等虽然是稳定的,但画面布置不活泼、缺少变化、缺乏美感。均衡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它能给人以稳定和美感。人们在生活中对三角形构图和横竖都近似以三七比例配置(称为黄金分割律)感到最稳定、最习惯。因此,它是画面均衡、构图稳定的基本要求之一。

在构图中,画面必须水平稳定、画面基线应与视平线平行,以免使人产生景物歪斜、倾倒、动摇等不稳定的感觉;画面内容的安排要上下相称、左右呼应,不要偏于一边,造成头重脚轻、左挤右空等不均衡状态。必须注意, 起均衡作用的景物只要能使人产生平衡的印象就行。乡村景色中的一个小屋、一棵树木、一辆车子,都能起到平衡画面作用,要紧的是不能让画面的一边完全空着,而把人或景物全部压在另外一边。

  1. 视点明确、重点集中。幻灯、投影、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主要是以画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在画面设计时,重点让学生看什么、视点放在哪里,都有一定规范性和强制性。有限的画幅,要求视点明确、重点集中, 在同一画面上不应安排两个以上的兴趣中心,以免分散注意力。画面内容安排要有条理,力避零乱。要紧凑而又不相互重迭、遮挡。在主体的同一条线上不要有其他物体,避免节外生枝或引起错觉。

  2. 形式合理、景物适当。画面构图的形式与其他艺术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垂直构图、水平构图,也有三角形构图、对角线构图和环形构图等等,采用何种构图形式,必须根据画面所要反映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注意景物的安排要适当,即景物的远近大小、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明暗等应协调和谐,要有适当的衬托对比。例如拍远景可适当安排前景;拍动体要陪衬静物;明暗、色彩要有层次变化等等。还应注意取景范围要适当、画面要完整,要使主体物占位适中、背景协调,符合人们的观看习惯。主体人物的中、近景或特写,上方和左右空间要留有适当余地。一般说,人和物的前方留空需稍大些,运动物体的前方尤其应留足空间。人像不要顶天立地,也忌从咽喉、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截开。

  3. 线条正确、色彩和谐。正确运用线条是色彩构图的重要方面。在构图时,应充分利用画面的线条结构来表现一定意义。表现主体空间应不缺少横、竖、斜三种线条。要突出画面的某些特征,常使画面中突出相应的线条, 因为不同的画面线条会给人以不同心理效果。例如;直线给人以直率、严格的感觉;竖线条表现高度或纵深,可给人以高耸、庄严、雄伟、坚强之感; 横线条表现宽长,给人以宽广、平静、稳定、休息之感;斜线条表现纵深或趋向,具有动感,可有延伸、不平稳、活动和冲击之感,容易令人激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线条,人的眼睛很容易追随这种线条。另外,正方形能给人以关心、耿直之感;三角形给人以坚强、稳定之感;圆形给人以连续的运动、连续地兴趣之感;十字形给人以结合、强烈关心感等。

在彩色画面的构图中,要注意色彩的基调和布局,做到浓淡适宜,协调和谐,并注意利用色彩渲染气氛或表现某种意义。例如红、橙、黄色偏暖; 蓝、绿、紫色偏冷;红色热烈、黄色庄重、蓝色安静、灰色和谐、黑白沉默等。

  1. 构图的基本形式

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构图形式无非是几何图形的体现。在电教教材中常用的构图形式有:

  1. 三角形构图,也称品字形构图,如图 2-1 所示。它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构图形式。三角形构图可使画面获得安稳、牢固、坚实的效果。这种构图要防止用呆板的等边三角形。

  2. 水平式构图,它能造成开阔、平静、安宁的气氛,可用来表现原野、河流等。这种构图要防止有明显的断层现象。

  3. 垂直式构图,有高大、耸立之感,多用以表现树木、建筑物等。这种构图要防止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

  4. 斜线构图,也称对角线构图,由于斜线容易使人感到重心不稳,所以动感强。倾斜度越大,动感越强。适合表现动态的画面,但要注意均衡。

  5. 环形构图,大的圆圈也可以留出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有完美、柔和、旋转向心的感觉.

(6)S 形构图,由于这种构图线条弯曲而富有变化,所以有流动感。常用以表现轻松、愉快、活泼的画面。

  1. 注意中心

无论哪一种构图形式,画面上都有注意中心。人的眼睛看到一个画面, 总是要寻找兴趣最强的点,即兴趣中心。画面上主体大的、动的、近的、亮的以及颜色鲜艳的,都是形成兴趣中心的因素。兴趣中心亦称趣味中心,也就是注意中心。电教教材画面的注意中心不能多,每幅画面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多了,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构图时怎样安排注意中心,即怎样安排想要学生注意观看的景物位置呢?我们一般将主体物处理在画面结构的视觉中心位置。视觉中心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找出的画面上的四个点,这四个点我们称为视觉刺激点。可以把主体或所要表现的注意中心及需要重点理解的东西,放在上述任一点上或临近处,并保持向画面中心集中的方向性。这样就能产生主体位置合适的美感作用。

这里再介绍一种寻找视觉中心的简便方法。就是假设在一幅画面上,以“九宫格”图形(又称“井”字分割,水平垂直各二条直线,把画面九等分)

为衬底,构图的线条与“九宫格”的线条交叉点的附近即为视觉中心,也就是可以安排注意中心的位置,而以右上方交叉点附近为最佳位置。

人们通常忌讳把贯通画面的地平线(水平线)或垂直的拍摄物放在画面中心,因为它把画面分成相等的两半,将产生对等割裂画面的不良视觉感受, 观众的目光必然在画面中探寻哪一边的景物是最重要的。结果很快丧失了兴趣,而应把这种拍摄对象安排在“井”字分割线上或附近的位置上,这样才感觉舒适、协调。把地平线安排在画面的上半部还是下半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将地平线安置在画面的上半部分,能突出前景中的景物并把这些景物向观众推近。降低地平线的位置,有利于表现距离和空间,使画面显得开阔,渺茫无边。应注意,压低地平线时,天空必须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才行, 如日出,日落时天空充满的绚丽的云彩那样。如果可能要尽量避免大片蓝色的天空,万一要使这样的天空进入画面,前景一定要引人注目,否则就会被大片空旷的天空所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