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宇宙之歌

各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公元前 8 世纪的古希腊人希肖特的《神谱》还保留着古希腊那种神人同性的神话特征。诗中有一段描绘天地之初的神话传说:在远古,先出现一张大嘴,意味浑沌初开,然后是一个博大的胸膛成为大地,再后来就出现了爱神爱罗丝。这张大嘴的阴间和黑夜由爱而结合,使黑夜怀胎并生下明亮的天空和白昼。而大地则生出星群灿烂的天穹以及高山和沧海。于是天穹笼罩大地,高山可供喜爱山林的女神们居住。

但神话宇宙故事毕竟是初民的意识,在科学昌明的今世,我们关心的是它如何在理性的指引下走向理性的宇宙论。诗人的宇宙之歌或许最能生动地反映这种转变。印度的《创造之歌》明显地表现了梨吠理性的路,中国诗人屈原的《天问》则是对神话传说发出理性的追问,而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长诗《物性论》已是由原子论哲学铸造出的宇宙论诗篇。这些都是宇宙故事从神话到科学的船和桥。

《吠陀经》中的《创造之歌》

《吠陀经》、《奥义书》和《薄伽梵歌》是印度的三大圣典。公元前约三四千年时,生活在中亚帕米尔高原附近的阿姆河一带的亚利安人分两支迁徙,一支向西北,另一支向东南。这向东南的一支又分为两派,一派人伊朗, 另一派人印度。进入印度的亚利安人,约在公元前 1500 年移居到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并发展出以《吠陀经》为代表的文化。随着亚利安人向恒河流域的拓殖,约在公元前 700 年开始的二三百年间形成了以《奥义书》为代表的

文化。从公元前 400 年开始则进入了《薄伽梵歌》文化的时代。

《吠陀经》是印度最早的古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古籍之一。它的

产生年代约为公元前 1500~公元前 1000 年。《吠陀经》包括四部,即《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达摩吠陀》,共 1017 篇,辑为

10 卷。四吠陀的编辑时期当在公元前 1000~公元前 800 年间。四吠陀以《梨俱吠陀》为主干,除《达摩吠陀》为印度土著文化外,其余两吠陀皆为《梨俱吠陀》分化而成。

“吠陀”(veds)意为“知识”。《吠陀经》是印度人面对大自然的奥秘所作出的深沉思考的结晶,表明了他们的理解和求知的目标。《梨俱吠陀》中的《创造之歌》①(又称《无名歌》),虽然思维的逻辑性并不清晰,但关于宇宙起源的思考还是保留了印度哲学最原始的形态:

当时非无也非有,没有空界,没有空界之上的天。

覆盖着什么?盖在那里?还有什么给予庇护的?有水吗?有深不可测的水吗? 当时没有死,也没有任何不死。没有昼与夜划分的样子。

只有那一个东西,它没有气息而自能呼吸。除它以外不曾有任何东西。只有黑暗,最初“这一切”隐蔽在黑暗中,成为无差别的浑沌。

当时所有存在的只是空虚所包围的大源:伟大的热之力产生那个一。 后来那东西开展而起出欲望来,“欲望”是原始的种子,心灵的胚胎。圣人们凭他们心的思考来探究,发现有和无的链锁。

它们分开的线横断地延展出去:那线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那里有孕育者,那里有强大的势力,自性在下,力用在上。

谁确实知道?这里淮能说明它?它从何处出生?这宇宙的造化来自何处? 诸神乃较迟于这个世界而产生的,谁知道最初它从何处生出?

它,这宇宙创造的最初起源、果是一切由它作成?还是没有制作它? 在最高天监视这个世界者确实知道它,或者他也不知道。

屈原的《天问》

诗人屈原(约公元前 340 一约公元前 278),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阎大夫。在那雄霸相争的年代,他的对内改革政治和对外联齐抗秦的主张,为楚国没落贵族所不容,遭陷害而被放逐,长期流亡于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招魂》、《渔父》和《大招》等 9 篇抒发情怀的浪漫主义诗篇。鉴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无望,终投汨罗江悲愤而死。《天问》这部问话体的史诗,实际上是中国的一部兴亡史。全诗 188 句明显分为两部分,前 56 句是

问天问地,亦即问有关天地之初的传说,后 132 句是问人事的,亦即问有关人间盛衰兴亡的历史传说。先问开天辟地,后问人事兴亡,构成一部真正的宇宙故事。开天辟地之问共提了 26 个问题①:

那天地之初的远古万象, 究竟是谁把它传述下来? 那时候天地还没有形成, 又是依据什么而去考察? 当时还浑沌而不分昼夜,

① 糜文开编译:《印度三大圣典》,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0 年版。

① 参见林庚:《天问论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谁又能够据理加以穷究? 到处是仿仿佛佛的元气, 怎么能够辨识它的根由? 昼夜既分而又运转不停, 这时究竟在进行着什么? 阴阳元气三者合而为一, 它们何为本原何为化生? 穹空之中高高的九重天, 有什么人曾经测量过它? 这该是何等伟大的功绩? 究竟是谁最初创造了它? 天的运转轴又连在何处? 擎天八柱又与那儿相当? 东南之柱为何短了一段? 九重天宇相互错落层叠, 它们怎么安放如何连接? 天边拐角参差措置甚多, 谁能知道它的确切数目? 周天运转中重合出什么? 十二时辰又把什么划分? 太阳和月亮如何连着天? 群星列宿怎么排成这样? 太阳每天从汤谷走出来, 晚上停宿在蒙汜这地方, 从天亮开始到天黑为止, 这全程它共走了多少里? 月亮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使它能不断地死而复生? 它到底想贪图什么好处, 而把个玉兔抚育在怀里? 歧母不曾有过婚嫁偶合, 那儿来的尾宿九子之星? 箕宿处在什么样的方位? 阳和之气又在什么地方? 角宿未起东方不亮之时, 光明的太阳在哪里躲藏?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

卓越的罗马诗人卢克莱修(公元前 96 一公元前 55)的《物性论》①是一部长达 7000 余行的长诗,以常见的事物素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宇宙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在《物性论》的开头,诗人写到:

① 卢克莱修:《物性论》,方书春译,三联书店,1958 年版。

恐惧之所以能统治亿万众生, 只是因为看见那大地寰宇, 有无数他们不解其因的事物, 以为一切都有神灵在操纵。 而当我们一旦知道

无中不能生有,我们就会 更清楚地猜到我们寻求的 万物由之造成的那些元素,

以及万物之造成如何未借神助。

在卢克莱修看来,宇宙间除了原子和空虚别无他物。原子在空虚中运动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奔跑。这世界的创造力就根源于原子的偏斜碰撞:

原子因自身重量而通过虚空垂直下落, 在偶然的时刻和偶然的空间场所,

它们偏斜了一点,

这偏斜之微以致你难以叫它偏斜。若不是有这么一点偏斜,

原子将会像暴雨的雨点那样垂直下落。若不是有这么一点偏斜,

原子之流中就既没有碰撞也没有卷缠, 自然也就不能把任何东西创造。

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的无目的的碰撞所形成的排列结果。无生命的东

西如此,有生命的东西也是如此,人的心灵也不例外:

我说心灵是由微细的粒子构成的。假如你注意就会感到——

没有什么东西的运动,

像心灵想象和机体启动那样快。心灵比任何眼前事更易激发, 它的显示如此之快,

必定是由很圆和很小的原子组成, 得以靠最小的脉动传递。

卢克莱修断定:大地、太阳、月亮、海洋以及其他一切,在宇宙里都不

是单独存在的,宇宙间的事物远远超出任何人的能力。在长诗的结尾处诗人高歌:

自然是自由自在的, 不受天使们的主宰, 宇宙自己运动,

不烦神仙理睬。

谁有能力驾驭这不可名数的世界?

哪里有那样的大手能执着硕大无比的缰鞭? 谁能同步协调地旋转那天穹?

谁又能煽动天火使大地温暖,

养育稻、麦、黍、菽于无穷? 谁能驾风驭云

使大地顿时昏暗, 驱弛雷霆摧毁庙宇,

使无辜者遭霹雳之殃, 而坏蛋却逍遥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