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的经验分析

打开世界地图你会看到,大西洋两岸遥遥相对的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自墨卡托(1512—1594)1569 年把大西洋两岸绘成确切的地图以来,这个引人注意的特征不断为一些有心人思考,它们的可拼接性最终导致大陆漂移说的诞生。

大陆漂移说的诞生

培根(1561—1626)在其著作《新工具》(1620 年)中就曾认为这不会是巧合。在追寻原因的过程中,宗教神秘的影响一度盛行。普莱斯特

(P.Placet)主张美洲与欧洲和非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诺亚时期的大洪水使其裂开(1658 年)。德国地理学家洪堡(1769—1859)认为,大西洋原是一条大河谷,诺亚方舟就航行其上(1800 年)。

19 世纪中叶以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不再是笼统而神秘的了。地质学家斯奈德(A.Snider)在其著作《地球形状及其奥秘》(1858 年)中,第一次用地质资料,即植物化石的相似性,论证两岸曾经连在一起,并绘出第一张大西洋周围大陆的复原图(见图 10)。因为这些化石是 3 亿年前的,这意味着大西洋东西两大陆在 3 亿年前还是合在一起的。

由于从地理分布上看,大部分大陆和大洋是对称的,格林(L、Green) 认为理想的古陆应分布在四面体的四个角上,于是设想了一个地球古大陆四角分布的假说(1875 年)

图 11 格林的地球四面体说(据盖保民,1991)

在 19 世纪末,地质学界对南半球各大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地质学家休斯(1831—1914)在其著作《地球面貌》(1885~1909 年)中, 根据南半球大陆的岩层和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设想它们原为统一的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大陆。这样就产生了大陆漂移的思想,泰勒(1860—1938)在其论文《第三纪山带对地壳起源的意义》(1910 年)中提出大陆漂移的观点。这种大西洋两岸的可拼合性,也为贝克(H.B.Baker)注意,他在 1911~1928 年间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用大西洋两岸山脉构造可拼接起来的事实,论证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并绘出大陆拼合图(见图 12)。

对大陆漂移作出深刻而又详细论证的是魏格纳(1880—1936),他先发表了他的两次讲演《根据地球物理学论地壳(大陆和海洋)的形成》(1912 年)和《大陆的水平位移》(1912 年),后来出版著作《海陆的起源》(1915 年),1920 及 1922 年两次修订,系统地论述了他那著名的“大陆漂移说”。他运用取自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学等备方面的论据,详细论述了他设想的大陆漂移过程。在魏格纳看来,大陆漂移的大格局是“大陆块移向赤道和向西漂移”,并且认为其动力“可以归结为两种分力”。

图 12 贝克提出的大陆拼合图(据盖保民,1991)

魏格纳在其 1912 年的论文中,设想全球的大陆曾经都连在一起,称之为“联合古陆”,是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但他在标明边界时,把这一古大陆的很多部位标为浅海。他对这一联合古陆的成因也作了一些推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给出了联合古陆破裂、漂移过程的图示(见图 13)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虽然有其信徒,但由于证据不完善,特别是漂移动因的不可靠而未被大多数研究者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设想, 而作为神话故事看待。在大陆漂移说的这种境遇下,杜托特(1878—1948) 的著作《我们漂移的大陆》(1937 年)的出版是一个重要的例外。他把目前的大陆综括为两大类,提出两个原始大陆的设想。杜托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原在两极处形成,以后逐渐破裂,并可能生长,一部分漂移到现在大陆块的位置,并以图(见图 14)标示其设想。在南极的古陆他沿用休斯的名称,称为冈瓦纳古陆;在北极的古陆,他称之为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包括现今的南美洲、非洲、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印度半岛、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劳亚古陆是亚洲和北美洲的联合体,由儿个古老的陆块合并而成, 它们包括北美陆块、古欧陆块、古西伯利亚陆块和中国陆块,由活动的海槽和大洋分隔,经靠拢碰撞连接成一个整体。

图 13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图示(据盖保民,1991)

大陆上的网点区代表浅海。今日的海陆轮廓和河流仅供辨认之用。经纬线是假定的(以今日的非洲为标准)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由于洋底地质探查获得的资料,对大陆漂移提供了新的认识而提出海底扩张说。

洋底勘察表明三大洋都存在近南北向的洋中脊,而且普遍存在近东西走向的切断洋脊并显著错移开的转换断层,还有大洋边缘的海沟。海洋资料还

表明洋壳与陆壳的明显差异,洋壳厚度一般在 50~70 公里,而陆壳则一般厚100~140 公里,并且洋壳远比陆壳年轻,主要是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岩山,即形成时间不足 1 亿年。

根据这些经验资料,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倾向认为,大洋中脊轴下面曾经发生过大量岩浆上涌而形成新洋壳,并向中脊两侧扩张。这可以得出海底扩张推动大陆漂移的结论。

“海底扩张”这一术语是迪茨(1914—)在其论文《通过海底扩张的大陆和大洋盆地的演化》(1961 年)中首先使用的。不过人们多认为赫斯(1906

—1969)是海底

扩张说的首创者,因为正是他的论文《大洋盆地的历史》(1962 年)引起人们对该学说的重视。

图 14 杜托特设想的劳亚古陆(上图) 和冈瓦纳古陆(下图)

赫斯主张,海底沿洋中脊的顶部张裂开,新的海底在这里形成,并向洋脊顶的两侧扩张,大陆不是作为独立体系运动的,而是与海底连在一起并随其一起在软流圈上运动。迪茨与霍尔登(J.C.H0lden)合作,依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解释 2 亿年前的联合古陆及其解体移动过程时(1970 年),给出新的图示(见图 15)

图 15 联合古陆解体的五个阶段(据盖保民,1991)

箭头表示推测的板块运动方向;■表示洋中裂谷;■表示岛弧—海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