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桥梁” 巴拿马运河

在美洲中部有一块狭窄的地段,犹如西半球的蜂腰,这就是巴拿马地峡, 它西濒太平洋,东临大西洋,连接着南、北美大陆,其间有一条大运河,这就是由地峡的名称而得名的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共和国由于巴拿马运河而驰名于世界,被誉为“世界的桥梁之国”。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上交通运输,同时,它在习惯上又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巴拿马地峡狭窄而弯曲,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一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它们的末端错开着形成一个缺口,宽度 67 公里,占据其间的是坡度

陡峻的圆丘,最高点海拔不过 87 米。地峡的东西两岸,景色显然有别。面向加勒比海的东岸,雨量充沛,满布着葱郁的热带雨林;面向太平洋的西岸, 则雨量显著减少,出现的是半落叶森林,有的地方甚至代之以热带稀树草原。

公元 16 世纪前,印第安人早已在巴拿马地峡地区居住,这里的经济、文化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当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巴斯蒂斯根据哥伦布制定的路线从加的斯港出发第一次到达巴拿马地峡,由此,欧洲人才第一次“发现”这个地峡的存在。西班牙探险家巴尔博亚也曾率员在巴拿马地峡作了一次考察,他们攀爬了巴拿马的丛山,穿越了原始森林,登上了险峻的山坡, 于 1513 年 9 月 25 日来到一座光秃秃的山脚下,当同行者以为无路可走时, 巴尔博亚已带着他的爱犬沿着陡峻的山坡奋力攀登到了山顶,这时在他眼前展现出的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海洋,这就是太平洋。巴尔博亚终于从大西洋岸穿越了巴拿马地峡来到了太平洋岸,巴尔博亚还被人称为太平洋的发现者。现在巴拿马运河东岸的巴尔博亚城就是以那位探险家的名字命名的。

巴拿马这个词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蝴蝶之国”。16 世纪初,哥伦布在巴拿马沿海登陆以后,发现这里到处是成群飞舞的彩色蝴蝶,于是,他就使用了当地印第安人的语言,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巴拿马”。

殖民主义者由于对黄金的贪婪,从巴斯蒂斯第一个到达巴拿马地峡以后,许多冒险家接踵而来,他们所到之处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浩劫, 大批印第安人被杀或当牲口一样赤身裸体地被牵到市场上出售,大量财富被抢掠。殖民主义的“文明”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和毁灭,同时,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长达 3 个多世纪,直到 1821

年 11 月 28 日巴拿马从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并加入了博利瓦

尔在 1819 年建立的大哥伦比亚。

由于地峡处于两洋的战略地位,16 世纪 20 年代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曾经下令研究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可能性。菲利普二世时也曾派遣技师调查过巴拿马地峡北部的尼加拉瓜,想在那里修一条联系两大洋的运河,不过后来这个国王轻信了僧侣的话,以为开运河是“违反神的意志”,于是修建运河的倡议便成为泡影。1814 年,西班牙又提出了利用查格雷斯河,来沟通两洋交通的考虑,但并没有付诸实施。查格雷斯河发源于布鲁斯特山,上游自东北至西南流向,中游开始急转向西北呈钝三角形直泻加勒比海。长期以来,人们是利用老驴将货物从太平洋沿岸经旱路运到查格雷斯河,然后载上小船顺流而下,直奔大西洋出口。直到 1855 年 1 月 28 日从巴拿马城到科隆城的铁路正式通车后,这种状况才宣告结束。但是,铁路的修建,并不能解决沟通两大洋的航路的问题,因此,在修建铁路的同时,美、英、法等国都争相为

取得建造一条人工运河,进而达到控制巴拿马航路的目的而展开激烈的争斗。直到 1879 年法国“全球巴拿马洋际运河公司”才从当时统辖巴拿马的大

哥伦比亚联邦那里取得了运河开凿权,并于 1880 年 1 月 1 日正式着手开凿。运河工程由曾经负责修建苏伊士运河的菲迪南德·勒赛普主持,他以第一个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骄傲姿态部署了巴拿马运河工程计划。但是,由于巴拿马海峡自然条件与苏伊士地峡不同,这里是个潮湿而又多山的地带,最低处海拔近 100 米,而勒赛普却未能因地制宜,还想和苏伊士运河一样,修建与两大洋洋面一致的海平面运河,想使运河的水自然地从一个大洋流往另一个大洋,所以,开凿工程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加上暴雨成灾,不断山崩,以及霍乱和黄热病的蔓延,使大批开河劳工死亡,还有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等等, 结果,花了 10 年时间,耗资 26200 万美元,只挖了计划的 1/4 的长度,就被迫宣布破产。

与此同时,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已发现金矿,大批美国人从东部被吸引到西部,掀起了开采黄金的热潮。由于美国西部落基山的险恶地理条件和纵横的河流的阻挡,从东部前往西海岸的人们往往经由海路转道巴拿马地峡,再经海峡路到达假想的黄金国——加利福尼亚,因此,美国开凿巴拿马运河,沟通两大洋的航路的要求更加迫切了。1902 年,美国以 4000 万美元购买了法国公司的全部财产。同时,美国利用英国在南非发动战争失利的时机,在 1901 年与英国签定条约,迫使英国同意废除原在 1850 年美英双方承诺的关于不得在运河区拥有所有权和建筑要塞的有关条约,由美国政府单独开凿和控制这个运河。

美国排除了英、法势力后,在 1902 年便向哥伦比亚政府提出开凿运河和

永久租借运河两岸各 3 英里(约 5 公里)土地的要求,由于哥伦比亚国内人民的反对,议会拒绝了美国的要求,这大大触怒了美国政府。1903 年,美国直接参与和策动了一场所谓“革命”,使巴拿马在 1903 年 11 月 3 日脱离哥伦比亚宣布独立。接着,美国就强迫巴拿马签订了条约,这就是巴拿马人民几十年来进行英勇斗争为之废除的不平等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条约规定,美国有永久占领、使用、控制巴拿马运河区的权利;美国像主权所有者那样在运河区拥有一切权利、权力和权威,而美国为此仅仅给巴拿马 1000 万美元,

9 年后每年再付款 25 万美元。

1904 年美国继续开始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工程,他们接受法国公司失败的

教训,决定修建水闸式运河。那时巴拿马全国只有 30 万人口,巴拿马城只有

2 万多人,不可能提供大量劳动力,结果除从当地及西印度群岛雇用工人外,

还从非洲购买黑人,从南欧和东南亚、中国雇来数万劳工。据统计,从 1880

年开工到 1914 年 8 月 15 日完工,共挖土方 2 亿 1 千万立方米,整个工程期

间死去 70000 多人,每米差不多就夺去了一条生命,如加上筑铁路中死去的

两万多人,在这两项工程中共死去了 10 多万劳工,因此,人们称这条运河两岸为“死亡的河岸”。

巴拿马运河从 1904 年开工,到 1914 年 8 月 15 日完工,历时 10 年,耗

资 38700 万美元。完工这一天,万吨蒸汽货轮“埃朗贡”号首次通过运河。

不过,直到 1920 年 7 月美国才宣布运河供国际使用。

巴拿马运河沿线山地起伏,沟谷纵横,丛林密布,气候湿热。当时疫病猖獗,开凿运河工程艰巨,劳动条件十分恶劣。比如,现在巴拿马运河中的一段——盖拉特航道,就是在海拔 201.8 米的戈尔德山和海拔 125 米的康特

拉克特斯山之间的盖拉特沟,硬是开出一段宽 91.4 米、长近 14.5 公里的河床。巴拿马运河确是历史的见证,它记载了巴拿马人民和来自非洲、中国、东南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民的苦难和辛酸,记载了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

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从军事价值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巴拿马运河被称之为美国的地峡生命线。

运河修成以后,美国就把运河区变成了它自己的领地。运河区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总督统治,升的旗帜是美国国旗,施行的法律是美国法律,讲的话是英语。根据 1903 年条约规定,巴拿马从 1912 年起每年只得 25 万美元收入,

1936 年后由于美国取消金本位改为每年给巴拿马 43 万美元,1955 年经过巴拿马人民的斗争,迫使美国修改了条约,取消了美国干涉巴拿马内政的权力, 并规定,增加巴拿马从运河获得的收入,每年美国向巴拿马的交付额从 43

万美元提高到 190 万美元,后来由于美元贬值又提高到 230 万美元。

在经济方面,美国国内东、南海岸与西海岸间的经济交往,美国大西洋沿岸与南美大陆西海岸,以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往来,由于运河的通航而更为便捷了。而且,美国从征收世界各国船只通过运河的税收中又攫取了巨额利润。据美国“巴拿马运河公司”发表的统计,在运河供国际使用的 60

年中,美国攫取了 450 亿美元的经济收入,平均每年达 7.5 亿美元左右。此

外,因运河开通而缩短航程每年还为美国节约运费开支 9 亿多美元。据统计, 经运河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贸易中几乎有 2/3 的货物来自美国;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贸易中,有 39%的货物是运往美国或东海岸和海湾地区的。据数字表明,仅 1975 年就有 14000 多艘轮船通过运河,其中 70%来往于美国东西海岸港口。美国的煤、焦炭和石油产品许多是经此运河运转的。

在军事方面,美国利用运河来推行它的全球战略。以运河为中心,沿运河中流线东西两侧延伸共宽 16.1 公里、面积 1432 平方公里的地带被划为运河区,美国在运河区设有“美国南方司令部”,主要负责美国本土以外西半球三军行动,在那里设有 14 个美国军事基地,驻军 2 万多,名为保护运河, 实际上是作为美国干涉、侵略、颠覆南美各国的桥头堡。美国长期以来把运河区变成了在别国领土内设立的一个“殖民工地”、“国中之国”。运河区同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间有“边界”。运河区是由“巴拿马运河公司”经营管理,它是美国政府的一个机构,董事长由总统任命。在运河区居住的美国人叫“运河区人”,他们有种种特权和优厚的待遇,所以,运河区又被称为美国人的“天堂”。运河区的美国员工列入“金名册”,按美国标准发给“金” 薪工资,而印第安人、巴拿马人和其他拉美员工则列入“银名册”,发给“银” 薪工资,“银”薪仅约等于美国“金”薪工资标准的 1/4 左右,其他生活待遇也都按“金”、“银”制严格区别。同时,美国还把运河区作为训练拉美国家“反游击战部队”的大本营,设有各种美军训练学校和“特种部队”。后者作为随时出动镇压拉美人民的工具。美国的大西洋舰队、太平洋舰队可以通过运河迅速调动。1962 年在美苏对抗的“加勒比海危机”中,美国就曾利用运河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一带迅速调动军舰去加勒比海地区增援。

半个多世纪以来,运河给巴拿马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从 1903 年巴美签订了不平等的运河条约以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区的主权,就开始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迫使美国在 1936 年和 1955 年两次修改运河条约,

但这两次修改都未触动条约本身的不平等性质,因此,在 1959 年和 1964 年

又爆发了全国空前规模的反美爱国斗争。在巴拿马人民不断斗争和世界人民的声援下,美国政府被迫同意同巴拿马谈判制定一个新条约。1977 年 9 月 7 日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运河营运条约”,新条约规定,废除 1903 年美巴条约。取消永久性概念,从 1979 年

10 月 1 日起,在 20 年期间巴拿马将逐步收回运河及运河区主权,到 1999 年底巴拿马将全部承担对运河的管理和防务,届时驻扎在运河区的美军将全部撤离。新条约生效后,在运河区将升起巴拿马国旗,巴拿马运河管理将由美、巴两国人员组成的委员会领导。新条约有效期间巴拿马每年从运河区得到的经济效益将增到 8000 万美元。但新运河条约又规定,为了“保卫运河”,美国有权采取措施来“对付武装袭击的危险,或威胁巴拿马运河安全和通过运河的船只的其他行动”,美国军舰还有迅速无条件通过运河的权力。

巴拿马运河像一座水桥,流淌在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它从大西洋的利蒙湾通向太平洋的巴拿马湾,全长 81.3 公里,在最宽的地方 304 米,最窄的

地方只有 91 米。巴拿马运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

的沿岸航程缩短了 10000 多公里。运河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它的划分是从

运河的中流线向两侧延伸,宽 16.1 公里,长 80 多公里,总面积为 1432 平方公里。

运河是复线水闸式的,船只通过运河需经三级水闸,每个水闸宽为 34

米,长为 312 米,历史上通过运河最长的船为 296 米,横弦最宽为 33 米,吨

位最重为 61078 万吨。海轮由大西洋航经巴拿马运河驶向太平洋,首先驶入

长约 12 公里、宽 150 米、水深 12.6 米的利蒙湾深水航道至克里斯托瓦尔港;

通过由 3 座船闸组成的加通水闸后,水位升高 26 米,进入加通湖。该湖航道大约 38 公里,宽 150~300 米,深 13.7~26.5 米,其航向转为东南,略呈 S 形,航至甘博阿;然后入库莱布拉航道,又称盖拉特航道,长 13 公里,宽

152 米,水深 13.7 米;再经佩德罗—米格尔船闸、米拉弗洛雷斯湖小段航道

以及由 2 座船闸组成的米拉弗洛雷斯水闸,水位复降至海平面,抵巴尔博亚;

最后是巴拿马湾深水航道。运河的 6 座船闸均为双道对开闸门结构,以便来往船只可同时对开过往。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方便了拉丁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以及与亚洲、大洋洲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例如从纽约到旧金山,经巴拿马运河比绕道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缩短航程12579 公里;从纽约到日本横滨,缩短航程 5354 公里;从纽约到夏威夷的火

奴鲁鲁缩短了近一个月的航程,从纽约到关岛也缩短 20 余天。每年通过运河

的船只达 15000 多艘,总吨位在 1.5 亿吨以上,货运量占世界海上货运量的

5%。约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运河,其中美国居首位,其次是日本。运河区劳务收入和船只通行税,为巴拿马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巴拿马运河船只较小,通过时间较长,不能适应大型船舶和快速运输的需要,目前是运河的通航量也已接近饱和。巴拿马政府计划修建第二条运河。设计中的新运河将采用水平式方案,建在现运河西侧约 16 公里处,它北起加

勒比海岸的拉加尔托河河口,经加通湖至巴拿马湾的凯米托河河口,长 58

公里(加上向太平洋和大西洋方向分别疏浚 35 公里和 5 公里,全长 98 公里), 宽 200~400 米,水深 30 多米。一般情况下可通航 30 万吨级海轮,高潮时则可通行 50 万吨级巨轮。预计新运河将耗资 83~200 亿美元,耗时 10 年。因此,人们称它是“本世纪的最后一项巨大工程”。巴拿马运河的前景是宏伟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