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银河” 京杭大运河

天上有一条“银河”,那就是由无数多种多样的天体组成的存在于宇宙中的银河系。人间也有一条“银河”,那就是最早由人工开凿的蜿蜒在中国大地上的京杭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47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交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它自北而南穿过的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都是物产富饶、经济发达的地区。沿岸的北京、天津、德川、徐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杭州等众多的城市,犹如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之滨。大运河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专家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又一象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 10 倍,比巴

拿马运河长 20 倍。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运河。因其水量的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各段“三起三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开凿于公元 605~610 年(隋炀帝大业六年)。由于中国东部地区,北起华北平原,南止杭嘉湖平原,平畴坦荡,沃野千里,数条东西走向的大河,给这一广袤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割裂了南北交通,没有一条南北向的天然河道沟通由西而东并列平行的几条大河,联结相互分隔的不同流域。这种情况在古代大大影响了各流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修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就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为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中华民族的祖先曾作过数千年的艰难探索。早在 2500 年前的春秋时代,当时割据一方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竞相修明内政,争强称霸,即开始凿筑多条人工运河。到了春秋末期,一条沟通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的人工河道,在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第一次出现了,这就是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在公元前 486 年开凿的邗沟。这条运河成为后来陆续开凿的纵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京杭运河的最早河段。公元 589 年,隋王朝结束了 300 多年的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为了沟通国都长安与东南富庶地区的联系,便于从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转运漕粮,以及加强北部边防,隋朝全面规划了运河建设,大规模开凿了以洛阳、开封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达杭州的运河网,习称南北大运河。

南北大运河分为四段,由南至北分别为: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江南河最早开凿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其走向自今苏州西北行,在常州以北、江阴以西的利港注入长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整治由吴城(今江苏吴江)通往钱塘江北岸河庄山的百尺渎,基本形成了北起京口(今镇江), 南至余杭的江南运河。隋炀帝时重开江南运河,自京口引长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全长 400 公里,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一条重要航道。

邗沟开凿于公元前 486 年,全长 150 公里,成为沟通长江、淮河南北交通要道。

到了公元 7 世纪之初,隋代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重新开凿南北大运

河,隋炀帝征发几百万民工,先后开挖了通济渠和永济渠。通济渠全长 1000公里,首次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的联系,成为隋炀帝时代开凿的最为重要的一条运河。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全长 1000 余公里。至此,形成了一条以隋朝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将五大水系联成一体的全国运河系统。南北大运河,将江淮地区、中原地区和河北平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

了一个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贫地,北抵河北大地,南达太湖流域,流经现今的京、津、陕、豫、冀、鲁、皖、苏、浙九省市,全长 2700 公里的庞大大运河体系。整个运河网络布局合理,线路绵长,腹地广阔,渠道深广,为世界水利史上一空前伟大的工程。

唐宋以后,南北大运河的个别河段渐渐淤断湮废,无法完全通航。到 13 世纪的元代,全国的政治中心移到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都位于华北平原顶端,太湖流域的漕粮只能采用水陆联运的办法运输。水通则走运河, 不通则走陆路,耗时费资,极不方便。重新开凿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已成为历史的需要。而中原地区的地位,已不像隋唐前那样重要,新运河的开凿无需再绕道今河南一带。于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首先发动民工,打通了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把运河改为直线形的,而后,他又把运河从通州延长 25

公里,直通北京城里的积水潭,航程缩短 1700 多公里,从而进一步奠定了现代京杭大运河的基础。

如今的京杭运河,是春秋战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在我国东部大平原地区所先后兴修的一些运河的综合体,是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连接而成的,它经过了承袭、扩展和改造的历史过程,全长约 1700 多公里,通常按照地理位置把这条运河分为七段:

  1. 通惠河从北京到通县,长 22 公里,引用了北京西部郊区麓带涌出的泉水为水源,如今成为北京外泄雨水、污水的渠道。

  2. 北运河从通县到天津,长 186 公里,是利用河北东北部源出冀北山地东麓的潮白河下游,通县东南到天津的天然河道,今已成为排洪和灌溉的输水河道。

  3. 南运河或卫运河从天津到临清,长约 400 公里,是利用发源于山西境内太行山东麓向东北流的卫河自临清到天津以南的一段天然河道,1981 年被利用为引黄济津的输水通道。

  4. 鲁运河从临清到台儿庄,长约 480 公里,全部为元代时开凿接通的。其中临清至黄河北岸为山东北运河或会通河,从黄河南岸至济宁为山东南运河或济州河,如今,黄河以南段仍然通航,以北段则于 1981 年成为引黄济津的位山输水渠。

  5. 中运河从台儿庄到淮阳,长 186 公里,是利用泗水下游的一段天然河道,如今盛水期尚可通航。

  6. 里运河从淮阳到扬州,长 190 公里,是利用散布在江苏北部的一系列湖泊为“水柜”,历史上有时引用江水,有时引用淮水,有时引用黄河水为水源,如今则以淮水、湖水和江水为水源,它是京杭大运河中能够长期保持航运通畅的两个河段之一。

  7. 江南运河从镇江到杭州,长 330 公里,历史上曾以练湖为“水柜”,

有时也引用江水。长年保持航运通畅,如今 3000 吨级的轮船仍可通行无阻。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堪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也是全世界开

凿最早、流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遥想当年,隋炀帝下令挖运河, 可能和秦始皇下令筑长城一样,是很残酷的。但是也无可否认,千百年来, 运河毕竟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益处。京杭运河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血和汗开凿成的。同时,运河的开凿和利用,也处处体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的伟大作用。中国元代杰出的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在运河的开凿史上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巧妙地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和选线问题。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惠河,当时大都城与其北面的昌平之间, 距离四、五十公里,地面高度由西北向东南由海拔 60 米左右降至海拔 50 米左右,沙河和清河皆自西山山麓分别向东和北流淌,会合后又向东注入白河。这佯,在昌平与大都之间就存在着两条河谷低地,成为引导昌平、西山一带泉水向南流贯大都的不利地形带。郭守敬通过实地考察和精确勘测,选定了一条可以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取得丰富水源的路线,自昌平东南白浮村神山山麓起,开一条渠道引白浮泉水西行,然后大体沿 50 米的等高线转而南下,避开河谷低地,沿途拦截沙河、清河上源及西山山麓清泉,入注瓮山泊。沿渠还有堤堰,即著名的白浮堰。再由瓮山泊开河引水,接上源出今西直门外紫竹院公园东流的古高粱河。经今德胜门西水关入大都城,南聚积水潭。再由积水潭开河东南流出文明门(今崇文门北),经大通桥入旧运粮河,东流 40 里,至通州高丽庄按上白河,这就是通惠河,以瓮山泊及积水潭为调节

水库。今天我们在昌平县东南的凤凰山下,还能见到汨汨泉水由 9 个石雕的龙头口中喷出,汇潴成一个大池,还能见到龙泉岛石碑,这就是郭守敬开挖通惠河的遗迹。

郭守敬选定的这一条路线解决了金代开挖闸河时所不能解决的沙多、水少、流急的难题,他远引沙、清河源的白浮等泉水,西经西山山麓再东南流, 水清、量大、地平、流缓。因地制宜,极其科学地利用了水源和地形条件。

自隋炀帝时代开凿、联结起来的南北大运河至今,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变迁,大运河的命运也就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替而不断改变。但无论怎样变化,大运河始终是当时不同时期的经济命脉。大运河的畅通与滞塞,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了封建王朝国运的盛衰。隋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继秦汉之后的第二次大统一的时代。经济重心在北不在南的情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重心仍在北方,经济重心却已迁移到了南方。因此,如何把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是一个新问题,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就是沟通南北的运河,因而它的畅通与滞塞, 直接关系到这种联系的中断或沟通,影响到国运的兴衰。

唐代安史之乱以前至宪宗时代,运河能够畅通无阻,把经济重心南方的物资大量运送到北方,以支持中央政权,当时历史上记载,“凡三年运(漕粮)七百万石”,使唐在安史之乱前武功显赫,国势强大。北宋时代,运河大体上也能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北宋在战场上较为退缩,但仍能长期站立得住。在宋金对立时,运河水道荒废,无法将全国的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联系起来,宋、金则无力对抗北方新兴的民族,从而分别陷于崩溃的命运。但无论北宋定都开封,还是赵构节节南败,直到偏安杭州一隅,都始终不愿远离运河。由此可见运河的重要性了。明代自永乐以后,定都北京,经济上也是依赖江南财富,维持封建统治。对南北大运河的全钱通航,也十分重视,

主要对元代运河不断加以修整,以维持漕运通畅。明代利用南北大运河,北运南粮,并设漕运总督主管。运到京城的粮数,最高年份达到 450 万石。清朝康熙、乾隆两代,大修南北大运河,除了出于南粮北运的目的外,也还是为了游山玩水。康熙和乾隆各自都曾六次沿运河南巡。康熙曾说过:“朕每至南方,览景物雅趣,川泽秀丽者,糜不赏玩够时也。”乾隆也曾经说过: “江南名胜甲于天下,”南巡是为了“眺览山川之佳胜,民物之丰美。”当然有时也是为了视察运河的治理工程。封建帝王为了维持统治,整治运河, 进行漕运。可是对从事漕运的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是不予过问的。

清代中叶以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黄河又改道,北流入渤海, 海运逐渐兴盛,加上津浦铁通车,京杭大运河逐渐走向衰废阶段。到了民国时代,又经历了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除了江南地区全部及苏北地区和河北地区的局部河段尚可通航外, 通惠河及其余河段,悉皆堙废,益发变得有名无实了。

随着运河的诞生,运河沿岸的港口、码头、城镇,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创造,日益兴起和繁荣。从运河的起点——古老的北京城, 到运河的终点湖光山色的杭州城,不论运河怎样改道,也不论京都所在地如何变迁,运河总是将中国最富庶的广阔地带和历代京都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运河是历代中央政权的生命线。历史上,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统一,并且走向经济发达,运河是起着大动脉的作用的。

两千年过去了。如今从北京到杭州,不但有铁路、公路,而且还有航空线路。然而不废江河万古流,京杭运河依然是这样拥挤忙碌,照旧是如此朝气蓬勃。位于北运河的天津地区的塘沽新港,建造了 20 多个万吨级泊位的深

水码头,可以同时停泊万吨级远洋巨轮 20 多艘,并新建了燃料码头、客运码

头和集装箱码头。塘沽新港已经和世界五大洲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成为中国首都北京出海的门户。

京杭运河的延伸,浙东运河沿岸的萧山、绍兴、上虞、余姚、宁波等城镇,都是古老而繁华的地区,尤其是宁波位于东海之滨、三江的交汇口上, 它在今天腾飞,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保障。宁波远在秦汉三国时期就与海外有了交往,唐宋以来,已经成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中心之一。它还同一衣带水的日本联系密切,日本的遣唐史、遣宋史、遣明史,大多从宁波上岸,中国古代文化也从这里传向日本。

浙东运河上的古老城市绍兴,是一座极有特色的名城,而最富特色的, 就是船、桥、酒。当年,鲁迅就是坐着乌篷小船离开绍兴城的。从汉朝时候起,绍兴就已经是文化名城了,出过不少文化名人,比如东汉思想家王充、学者严子陵,以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等。

浙滨运河北上,经过杭嘉湖平原,水流四面八方,水通千家万户,人们别致地称为流动的街道。

运河沿岸的古城,名胜多的不胜枚举,从北端北京的白浮泉、御河水, 到南端杭州的西湖景、钱塘潮。从苏州的园林,胡同里的民宅,扬州的街市, 到微山湖四鼻孔鲤鱼,无锡惠山泥人,还有盛泽的丝绸产品,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奠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更加体现了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工、农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

沿着大运河作历史漫游,可以看到运河两岸一个个历史人物傲然站立,

仿佛在审视着人间的过去、今天和将来,检阅着大运河上来去匆匆的过路人。鲁运河中段东面的山东曲阜城,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

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在曲阜阙里的孔子故居建造了大成殿祭奉孔子,是为孔庙。历代封建皇帝不断扩建,现存孔庙为明清两代建筑。曲阜城内有孔子后代直系子孙的住宅,占地 200 余亩,

是为孔府,始建于 11 世纪的宋代。城北的泗水之滨,有孔林,是为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墓地。孔庙、孔府、孔林素称“三孔”,驰名中外。

鲁运河南段,今山东、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处有一个沛县,是汉代开国皇帝刘邦起兵的地方,也是刘邦及其手下的重臣萧何、卢绾、周勃、曹参、樊哙、夏侯婴、王陵等人的故乡。秦二世元年,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萧何、卢绾等人相继从刘邦起兵,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协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 战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汉代与唐代前期并称汉唐盛世,汉唐气象,成为古代中国雄风的象征。现在,沛县有不少有关刘邦的古迹,如泗水亭、沛宫及歌风亭等。

位于中运河枢纽地带的徐州,是大运河畔的古战场。这里丘陵起伏,平原辽阔,易守难攻,便于布阵,作为南北要冲,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 15 世纪中期商王河亶甲派彭伯攻克邳地,到公元 1948 年人民解放军的淮海战役,无数军兵在此斗智斗勇,或凯歌高奏,或折戟沉沙。徐州著名的古战场是九里山,它始终是刘邦、项羽决一雌雄的大竞技场。凤凰山麓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也巍峨耸立在大运河畔。

里运河最北端的淮安,位踞大运河入淮之口,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淮安在京杭运河全线畅通时期,城市相当繁华。元代初年,马可·波罗曾到过淮安。出今淮安西门,沿着里运河的东岸大坝东行,至河下古镇码头下大坝,一条曲折的大道延伸于住宅、菜地和池塘之间。大道尽头的绿树丛中是一座白色砖墙围绕着的小院,这就是明代大文学家,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如今的吴承恩故居——射阳,于 1982 年重新修建,占地 1840 多平方米,由厅、房、轩、书斋、庭院、走廊和花墙组成,房屋布局,清幽古朴,保持着明代建筑风格。

作为大运河的中枢,著名城市扬州,既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也有秀丽的人工园林。古往今来,有多少商旅云集,人文荟萃。“腰缠十万贯,跨鹤下扬州”,这是对富豪们的真实写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记载着孟浩然、王昌龄、李白、高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文人墨客的名篇佳句。

在历史上,运河是美的,它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过了不起的作用。在现实当中,某一段运河依旧是美的,而有相当大的河段已经名存实亡,索性是干枯的河沟了。目前,运河两岸治理污染的工作已经开始。姑苏城外,华盛造纸厂治理污染有方。寒山寺旁,枫桥之下的流水,已经由浊变清。天津已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6 万立方米。这一座厂子每天就可以处理天津市全部废水的 1/4,不仅解决了污染源,还能将处理过的水用于农田灌溉。治理运河,开发运河,正在成为运河流域乃至全中国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纵观历史,没有运河,就没有杭州的繁荣;没有运河,就不会有北京城。京杭运河是华夏南北的动脉,而运河两岸的伟人和凡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纯洁的运河水。

运河好象是古往今来的船只博览会,运河又宛如一个漫长的民俗民情展览馆。自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都在运河两岸留下了鲜明的、隽永的印记。如今,古老的运河正焕发着青春活力,充满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