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不败而败”
与海上激战的同时,中法之间在陆上的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烈进行。 1884 年 2 月,法军进攻谅山,李鸿章的部下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法军乘势侵占镇南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谅山一带,伺机再犯。
在这危急时刻,两广总督张之洞起用了退休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到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防御。冯子材得悉法军准备重新进犯镇南关, 便指挥将士在隘口抢筑了一条高 7 尺、长 3 里,底宽 1 丈的长墙,横跨东西两岭,筑成了较为完整的防御阵地。3 月 24 日,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 形势危急。70 岁高龄的冯子材身先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于将法军击退。中国官兵乘势反击,一向蔑视清军的法国军队,被打得大败。越南人民和清军关外游勇主动配合作战,经过 3 天激烈战斗,3 月 29 日,清军收复谅山,并向南推进,准备收复河内、北宁。
在镇南关大战胜利的同一天,黑旗军和越南起义部队在临洮大败法军, 接着收复了广威府、黄岗屯、鹤江和老社等地。中国军队在临洮的胜利,使法国侵略者不仅在进攻广西的战争中,同时也在向云南方向的进攻中,遭到了失败。两路失败的结果,使法军不仅没有反攻的可能,而且连企图退守红河三角洲的打算也感到十分困难。
法军在镇南关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引起法国统治者的巨大震动和惊慌。3 月 30 日,愤怒的法国人民成千上万地涌上街头,游行示威,并包围了议会,高呼打倒茹费理的口号。茹费理内阁于当天晚上被迫倒台。
镇南关胜利,收复谅山和开始反攻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信心。但是,这次胜利却没有促使清政府改变卖国投降的政策。如果清政府从前对黑旗军的胜利心存疑忌的话,那么这时却已腐败到连自己军队的胜利也不敢相信了。
中国官兵在前方浴血奋战所取得的胜利却成了清政府用以进行乞和活动的资本。事实上,这种投降活动自开战以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李鸿章一贯主张只要多少保全“面子”就该妥协求和,在他看来,战争如果进行下去, “大局将不可收拾”。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和德国等列强也都极力促成以中国方面妥协让步条件的和议,他们既不愿法国独占侵华权益,更不愿看见中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种胜利当然会激起中国民族的自立精神,那对侵略中国的列强都是十分不利的。
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民变”、“兵变”,一直力图尽快结束战事。正当抗法斗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清政府为了向战败的法国求和,竟然下令全线停战。
法国在谅山大败以后,不得不稍稍降低议和的条件,这对清政府来说, 正是求之不得的大好时机。于是,在 1885 年 4 月 7 日,慈禧太后发布停战令。
- 月 17
日,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得诺在天津正式签订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并给予法国在广西、云南通商的特殊权益,规定中国以后如果要在这两省修筑铁路,要同法国“商办”。清政府既承认了法国对于越南的吞并,又使法国侵略者打开中国西南边境大门的目的如愿以偿。由于侵略者在战场上失利,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并答应从基隆和澎湖撤兵,使得清王朝感到在“面子”上已经很过得去了。
停战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大哗,一些爱国人士把清政府的停战令比作南宋秦桧命令岳飞从朱仙镇退兵的金牌诏,痛加谴责。
1886 年到 1888 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境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使法国得到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的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使其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就这样,法国侵略者利用了清政府的软弱和妥协,在谈判桌上得到了他们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这种局面下,中法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