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科学中发达最早和成就最大的学科之一,经过世代天文学家的努力,天文历法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到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在进行大量观测并吸取前人研究精髓的基础上,于 1281 年编撰了十分精密的历法——授时历,从而把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可惜,明王朝建立以后,由于对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采取了极其错误的政策,兼之墨守成规、不思改革的思潮泛滥,致使具有优良传统和雄厚基础的天文历法工作失去了生机,迅速从光辉的高峰上跌落下来,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黑暗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思想控制措施,对于天文历法的研究,也制定了极其严厉的法律条例,不许民间私自习历、造历,违者或充军或处死。

明代所采用的历法叫大统历,其实它就是授时历,仅改变了名字而已。大多数历官只能依样画葫芦,穷于应付皇历的颁布。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也曾发现预推结果与实际天象不符的情况,但多无可奈何,不了了之。在朱载堉提出改历之议前,也曾有人提出对历法作小修小改的意见,但由于提议者本身学识肤浅,不能切中要害,更加上反对的势力强大,这些人多以大统历

“理数极精,古今历无过之者”为由反对改革祖宗之法,所以改历之事一直束之高阁。这样年复一年,恪守旧法之风益甚,造成了官方历法研究死水一潭的状况,用明孝宗的话说,已经形成了“朝士鲜知星历者”的可悲局面。朱载堉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他的天文历法研究工作的。首先朱

载堉要冒很大的风险才能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没有足够的胆识是不敢问津天文历法这一禁区的。其次,朱载堉必须突破祖制不可变的思想藩篱,与盲目迷信授时历或大统历的社会思潮相抗争。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即使涉足于天文历法这一领域,也将一事无成。再者,朱载堉面对着朝野人士对于天文历法基本无知的形势,他必须从头开始,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学习、摸索,以期解其术、通其法,进而“采众说之所长”,并力求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的新境界。为此,朱载堉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朱载堉从研究史志所载各家历法入手,步入天文历法领域。通过刻苦的学习和研究,先后编撰了两种历法——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

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均取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的经典形式。黄钟历共分九篇,分别解决 24 节气、72 候的计算;月朔和闰月的安排;每日日影长度、漏刻更点和南中天星象的推求;日、月交食的预报,日、月五星运动的计算及其在恒星间所处位置的预报等等天文历法问题。圣寿万年历与之大同小异,共分八篇。这两种历法,除所设历元不同,和因此导致的若干天文数据有所变化外,和授时历并无重大的差异。

从表面上看,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分别取万历九年(1581 年)和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为历元。但实际上在进行各种历法问题的具体推算时,黄钟历是以 1581 年前的 300 年,即 1281 年为实际历元,而圣寿万年历则是以

1554 年前的 4560 年,即公元前 3007 年为实际历元。

黄钟历和圣寿万年历对授时历最有意义的修正,是关于回归年长度及其古今变化的研究。

我们知道,回归年长度(T)并非恒量,而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变量, 任一年(t)的回归年长度值可由下式表达:

T=365.24219878-0.0000000614(t-1900)

这是由现代天体力学推导出的理论公式。

在我国古代,关于回归年长度古大今小的概念,是由南宋天文学者杨忠辅首先提出的,在他的统天历中,他建立了求任一年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

T=365.2425-0.000002116(t-1195)

元代郭守敬等人,接受了杨忠辅的这一概念,并在他们的授时历中给出了经过修正的新算式:

T=365.2425-0.0002t0

式中 t0 为以 1281 年起算的整世纪数。

朱载堉批判地继承了杨忠辅、郭守敬等人的成果,建立了回归年长度古今变化的新公式:

在黄钟历中,设实际历元(1281 年)的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 T=365.2425-0.00000175(t-1281)

在圣寿万年历中,设实际历元(公元前 3007 年—公元 1554 年前的 4560

年)的回归年长度为 365.25 日, T=365.25-0.00000175(t+3006)

这两个公式基本上是等价的,依之计算,T 值仅有约 0.000002 日之差。这样,朱载堉纠正了郭守敬等人回归年长度消长法的不当之处,在探索

回归年长度古今变化规律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在编撰黄钟历的过程中,朱载堉几乎对古代历法的所有重要问题都作了评述,其心得载于《黄钟历议》之中。后来在编撰圣寿万年历时,他又对历代冬至时刻、晷影测量和交食记录作了详细的考证,而写成《万年历备考》。这些研究工作的方法,正如朱载堉自己所说的是:“辑名历五十家,倾心考证,时刻分秒,期吻合于玑衡”,其目的则是“采众说之所长,羽翼大统, 广其未备”。

《黄钟历议》共有 36 篇,其中前 12 篇主要论述音律与历法的关系,后

24 篇则论述历法的各种问题,并对地理纬度测量新法进行了探讨。

在编撰圣寿万年历的过程中,朱载堉又进行了许多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冬至时刻和交食的分析测算。冬至时刻的测定,也就是 24 节气的测定,它与农业生产有较密切的关系。而交食是最明显的天象之一,其预报准确与否,是检验历法的最可靠方法。朱载堉对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成果就是《万年历备考》中收载的《诸历冬至考》、《二至晷景考》和《古今交食考》等 3 篇专题论文。

朱载堉深知历法“欲求精密,则须依凭象器测验天文,积日累月,务得其实,而后缀以算术,立为定法,方可成一代之懿制,传之万世而无弊也”。可是,朱载堉所面临的现实却是“仪表之具,生来目所未睹,况能知其距度之疏密,展次之广狭乎”。这无疑限制了朱载堉天文才能的施展。虽然如此, 朱载堉还是作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他动手制作了一些小型的天文仪具,设计了新的测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朱载堉的天文历法工作不只在于历法的编撰本身,还在于他吸取了先辈天文历法家许多宝贵的思想和成果,并加以发扬光大,不但给当时处于凋零枯萎的天文历法界注入了生机,也为后世天文历法的发展开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