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动物声音

不同的情况下,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些声音在动物之间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成了它们之间的“语言”。

蝉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发音系统,它不从口腔发声,用肚皮“发言”。雄蝉腹部两侧有卵形发音膜。由肌肉收缩使薄膜振动,再经腹部特殊的扩音系统使音量加强。由于肌肉收缩的快慢而改变振动频率;由于肌肉收缩幅度大小而控制振动的强弱,以此传递信息。我们都记得突然被粘住的蝉发出的声音与平时不同。它好像在喊:“救命啊!我被抓住了。”有些昆虫的膜状翅膀每秒振动 1.6~2 万次,蚊子的翅膀每秒振动 160~500 次,蜜蜂翅膀通常每秒振动 440 次。嗡嗡的鸣声就来自于翅膀振动。振动频率越高,声音越尖利;振动频率越低,声音就越柔和。夏天,蚊子钻进人的耳朵眼里时发现的怪音好像在炫耀它的飞行本领。

雄蟋蟀的声音清脆悦耳,好像一首舒情小曲,流露出它们的情感。雌雄相处时,那清幽的声音犹如情人在窃窃私语;独处一隅时,它们发出强音招唤朋友;朋友多了的时候,它们放开“喉咙”合唱;相互格斗时,则以高亢的“喊叫”助威;对方败退时,它们又发出自鸣得意、骄傲无比的欢呼声。古人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鸣叫时,它的两颊

鼓起圆圆的气泡,犹如两个小气球。口腔吸气的同时,青蛙的两条声带振动。咽部喉头两侧有“共鸣”装置,叫鸣囊,装空气,可伸缩,从外表看就是那两个小气球,起到了“共鸣”作用,所以青蛙鸣叫宏亮。夏夜,听着蛙声, 怡然自得的情感油然而生。

至于哺乳动物靠声音传递信息和感情交流更是异常丰富。雄海豹用大声咆哮表示它们保卫自己领地的决心;小松鼠则发出啁啾的声音和颤鸣宣布它们的势力范围。虎啸猿啼,狼嚎狮吼,犬吠马嘶,虽声音各异,但却在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时而欣喜欢快;时而哀婉悲凉,尽在“语言”中。

动物发出的声音真奇妙。无形的“杀手”

每个人都希望工作和生活在优美、安梆的环境中,在工作之余,都希望听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见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但是现代人发现,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吵闹了。其中还有一些是嘈杂刺耳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噪音。噪音对人和动物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太强的噪音,如高声喧哗,吵闹的街道,会使人感到厌烦,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工作,妨碍休息;比较强的噪音,如机器的轰鸣,体育馆中的欢呼声等,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例如, 1982 年在秘鲁举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上,实力强劲、拥有世界最佳扣球手海曼的美国队,在与实力远逊于自己的秘鲁队比赛时,在场上万名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失去控制而惨遭淘汰。有人曾经测量过,体育馆内的噪声一般都高达 90 分贝(A 级),瞬时值甚至达到 110 分贝。人可以通过训练增强对这种噪声的承受能力,中国队就是由于心理素质过硬,排除干扰,最后夺得了这届比赛的冠军;极强的噪音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据说,在第二世界大战中,某些国家曾经采用过一种当时被称为极不人道的刑法—— 噪声刑。它主要用来对付被俘的敌方间谍。审讯室的四壁都是光滑的水泥结构,以利声波的反射。俘虏被捆在室中央,四周装上号筒式喇叭和汽笛。审讯时开动噪声发生器,使喇叭发出强烈的声响对俘虏进行“轰击”。当声强达到 100 分贝时,受刑者开始痛楚,心情烦躁,持续片刻后便思维迟钝,情绪低落,联想困难,这时,审讯者便有可能从俘虏日中套取真实情况。对于那些神经类型比较坚定的人,继续增大声强,受刑者便站立不稳,汗流如雨, 乃至全身抽搐。当声强增加到 130 分贝后,受刑者大声呼叫,眼结膜充血, 并极力挣脱束缚以求撞墙自杀。在这种强噪音的冲击下,许多人发生鼓膜破裂,两小时后进入昏死状态。据幸存者申述,即使将他枪毙,也不愿再受一次这种残酷的刑罚。噪音不仅对人类可以造成致命的伤害,对动物也是如此。1964 年,美国空军的 F104 喷气式战斗机在俄克拉何马城附近做超音速飞行实验。在飞机的轰鸣声中。一个农场的 10000 只鸡,有 6000 只死亡。

随着对噪音危害的研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控制噪音的重要性。国际上已经将噪音污染列为 20 世纪世界性公害之一,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

到与噪音作斗争的行列中来,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噪音标准。按我国一般的噪音标准,居民住宅区的环境噪音,日间不能超过 50 分贝,夜间不能超过 40 分贝,工厂、工地等工作环境的噪声也不应该超过 85~90 分贝。改革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结构,改进操作工艺和生产方法,都可以使声源的噪声明显降低。合理进行城市规化和建筑设计,可以控制噪声对人口密集区的干扰。还可以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各种技术措施,降低噪声的强度。城市绿化在吸收噪声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为了保护那些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们的身体健康,在工作时要佩带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

噪声控制的研究工作正在许多国家蓬勃地发展起来,现在已经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噪声控制学”。在这门新兴的学科中,正有许多直接关系到人们健康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宁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无声的“杀手”

人耳对声音的接收能力在 20 赫兹至 20000 赫兹之间,如果发声体振动频

率超过 20000 赫兹,我们就称其为超声波。如果振动频率低于 20 赫兹我们就称之为次声波。无论超声波还是次声波一般说来人耳都是听不到的。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小,因而次声波往往可以传播很远很远。据记载, 1883 年 8 月,印度尼西亚的克拉克托火山爆发时所产生的次声波就绕地球 3

周,历时 108 个小时。某种频率的次声波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处于这种次声波下的人,轻则易疲倦,浑身不适;重则会患上疾病,双目失明,惊恐万状, 甚至精神失常。就是像鲸鱼这类海洋生物也会受超声波影响,出现异常行为。曾有许多起案例说明次声波的严重危害。

1855 年 2 月,英国一艘“马拉顿”号海轮,正在大西洋上正常行驶,忽然发现前方洋面上漂着一艘美国船只,看去是一艘好船,只是船帆已被落下, 为何静静地漂在洋面上?“马拉顿”号船长命令打旗语,寻问出了什么事。但对方毫无反应。大家立刻感到对方准是遇到什么麻烦了。“马拉顿”号船员们立即做好抢救的准备,并缓缓向美国船靠近。当两船靠近后,“马拉顿” 号的船员们发现。那美国船上货物码放整齐,食品淡水充足,然而却不见一个人影!人都上哪儿去了呢?“马拉顿”号的船员们惊愕不已。他们找遍了全船,也找不到一点儿打斗、遭劫或其他什么意外事故的痕迹,他们解不开这个谜。

这条无人船之秘密直到 19 世纪中叶,在众多类似事件发生以后,经过科学们认真分析、研究才有了结论。原来这是“海洋之声”造成的。“海洋之声”就是指海洋发出强大的次声波。这种次声波能破坏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使人采取一些不可思议的行动,如仓促弃船而逃等等,逃走的人最终导致失踪。

有趣的是,能伤害人的次声波,却对猫并无伤害。据记载,1921 年 1 月31 日,美国哈特勒角海洋救生站的值班人就曾发现一艘名叫“凯洛尔·基林

格”的船只。船上也是一切完好,而空无一人,但却有 3 只小猫。当救生人员深入船舱检查原因时,看到厨房餐桌上留在全体船员吃剩的最后一餐午饭。此外,再没有什么对调查事故原因有价值的东西了。正当人们陷入困惑之时,有人在洋面上捞到一个漂流瓶,瓶内的纸条上写着这样一行字:“‘基林格’号被一艘船抓住,全体船员躲在舱中,没有可能离开船,速告政府,

‘基林格’号⋯⋯”文字到这里中断。这张未写完的字条,更给“基林格” 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此事件被立案调查很久也毫无进展,因为目击者只是 3 只不会说话的猫。现在知道,这是海洋次声波制造的又一次海滩。

为预防海洋次声波的波危害,远洋海轮都应具有探测次声波危害的措施,以确保海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