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英

再说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位科学家卢克莱修(约公元前 99~约公元前 55)。他虽然没有阿基米德那样才华横溢,但他是那个时代那个时期的精华。

卢克莱修生于罗马,是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忠实信徒。著有长诗《论物性》,全诗共 6 卷,七千余行。

在这本书里,卢克莱修描写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总结和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同时阐述了原子唯物主义思想。

他认为世界上除了永远存在着的由微小不可分的微子——原子组成的物质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字宙是无限的,是由无数永远产生着、发展着和灭亡着的世界所组成。

世界上物的多样性只不过是物质粒子即原子结合的多样性。物的消失只是原子的分离,但没有一个原子可以被消灭。

在认识问题上,卢克莱修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主张感性知觉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唯一源泉。各式各样的原子——圆形、棱角形、粗糙的、光滑的——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各种不同的感觉。

卢克莱修是无神论者,他批判了宗教偏见,认为宗教是人类罪恶之渊。宗教的根源在于人们害怕尚未认识的自然现象。

世界上最初的神是由于恐惧心理所造成的,只要向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就会消灭。

卢克莱修的观点在当时人们还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时,是一种科学的论断,是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

再说到了古代阿拉伯时期,著名学者比鲁尼很认真地研究过物质比重问题,他相当精确地测定过 18 种宝石和金属的比重。他还曾以连通管的原理来解释地下的天然喷泉。

著名的科学家哈兹尼(闻名于 1115~1121)则继续从事比鲁尼测定比重的工作,编成了一个包括许多种固体和液体的比重表。

他注意到水的比重与温度有关,还认识到空气也有重量,认为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在空气中同样适用。

他经过研究分析,他说:大气的密度与高度有关,越靠近地面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物体在不同高度称量时,所表现出来的重量并不相同。

他因此而提出了一个在物理科学上很重要的思想,即物质的量和它的重量不是同一的,两者成正比关系。

古代阿拉伯人在光学方面做了世多的工作,肯迪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

者,据说他写过 361 种著作,但这些著作大都失传。他的主要著作之一是关于几何光学和生理光学的,曾有拉丁文译本流传于欧洲。

古代阿拉伯最著名的光学著作是伊本·海赛木(965~1039)所著的《光学》。

在这部著作中,海赛木批判了欧几里得和赫伦的错误观点,正确地指出人之所以能够看见,是物体发出的光线进入眼睛所致。

他作了大量光学试验,认定光线在不同介质的界而上折射时,入射线, 折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之上。他不同意托勒密所说的入射角与折射角成正比的意见,不过他也未能找到正确的关系式。

海赛木还研究了球面镜、抛物面镜以及球面象差的问题,知道了平凸透镜的放大作用,正确地解释了太阳和月亮在接近地个线上时,看起来要比在空中大些的原因。

海赛木的著作很早就被译成拉丁文而流传,欧洲中世纪所有关于光学的著作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海赛木的工作实际上为近代光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物理学的发展自亚里斯多德和阿基米德之后,便陷于停顿。只有在阿拉伯时期,才又有了新的起色。

再说古代印度的主要成就是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科学领域,他们也有许多其它技术发明,例如,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甘蔗在公元 5 世纪就已大面积种植。

公元前 710 年,古印度人就会制造银币,公元前 330 年,就会炼钢。他们在造船、航海等许多方面的贡献也很突出。

上面我们说了古希腊,古代阿拉伯以及古印度的物理学发展情况,那么, 古老的东方——中国的情形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