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公元前 16 世纪已有文字记载出现沟

洫。到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的农田沟洫更加发展。公元前 7 世纪后,就出现

了像都江堰、郑国渠这样较大的渠系工程。到了公元前 1 世纪以后,出现了

河套灌区、坎儿井、海塘工程等。世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则是从公元前 486 年开始,经历代施工开凿而成。它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对发展当时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充分发挥了兴利除害的作用。不仅保证了我国七大江河中下游平原免遭或减轻洪水灾害,而且在灌溉、发电、航运等方面也发挥了极大作用。其中农用灌溉水量、灌溉面积、灌溉率均为世界第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特点是南方和北方不平衡,南方多水地区利

用程度较低,年径流利用率不到 20%;北方少水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比较高。如黄淮海流域片地表水开发率超过 50%。随着我国长江葛洲坝水电站的建成和三峡水库的兴建,我国河川径流的利用率正在快速提高。

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总蕴藏量约 6.8×108kW,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有 3.8×108kW,均居世界第一位。但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占全国的 70%;而华北、东北地区则各占全国的不到 2%。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加上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等客观原因,我国水能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迄今全国水电站装机容量不到全国可开发利用的 10%,开发潜力还很大。

由于我国水土资源组合极不平衡,造成我国黄河、淮河、海河、辽河四大流域地区地多、人多,水资源较贫乏;西南边疆地区,地少、人少、水资源丰富;而内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 1/3 强,而年径流量不到全国的 1/20,地多,水资源极其缺乏。

我国多数地区属季风气候,由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加上我国各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不高,造成我国洪涝灾害强度大、频率高。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水质和水量是水资源的两个重要方面。我国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农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在河流的中上游大量毁林开荒,在草原过度放牧,破坏植被覆盖率,使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众多的城市和工厂无节制地排放生活和工业污水,使我国 27 条主要河流无一幸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要数淮河、海河和辽河,在有的河段有的季节,其污染比已超过 10%,即每 10m3 的水中就有 1m3 以上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水资源综合利用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根据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联系流域的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的布局,统一对“三水” 的调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其二是一水多用。由于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从而可以通过管理达到一水多用的目的。如工厂内部循环水的利用,工厂的空调冷却水的利用等等。我们过去对水的综合利用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重视都不够,因而造成一方面水资源的紧张,另一方面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农业灌溉技术落后,灌溉渠系利用系数(指渠系送到田间的水量与河川引进的水量之比)低(大多在 0.5 以下),有超过50%的水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如西北各地往往采用大水漫灌,不但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变水利为水害。在工业方面, 也存在用水无计划,循环利用低,浪费十分严重。

我国一些地区水资源不足,又大量浪费,不得不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形成大面积下降漏斗区,带来地面沉降、水质变坏、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水文地质问题。地面不均匀的沉降也会引起污水渗入地下, 或海滨地区即能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恶化。

可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