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表水资源的分布

我国年平均降水量约 6×1012m3,折合平均降水深为 628mm,小于全球陆面平均的 834mm,也小于亚洲陆面平均的 740mm。这些降水量中有 56%为土壤和地表水体蒸发和植物蒸腾所消耗,剩余的 44%形成径流。我国河川年平均径流量为 2.6×1012m3,其中包括冰川融雪水量约 5×1010m3。我国地下水总量约有 8×1011m3,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既密切联系又相互转化的关系,两种资源在数量上有一部分是重复的。扣除这部分重复的水后,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 2.7×1012m3。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河川年平均径流量少于巴西、独联体、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 6 位。按人口平均计算,我国人均年径流量约2500m3,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可见,我国水资源并不很丰富,属世界上人均水量最低的国家之一。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较丰沛,大都超过1000mm,不少地区还在 1600mm 以上。属于这一地区的长江、珠江、西南诸河流域以及浙闽台地区的水量,相当于全国总水量的 80%强,但这里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约 50%,耕地面积占全国的约 36%。可见,从全国来说,这里的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大都少于 800mm,大部分地区还在 200mm 以下。属于这一地区的淮河、黄河、海河、辽河、黑龙江以及西北内陆诸河流域的总水量,只占全国总水量的 20%弱,而人口占全国的约50%,耕地面积占全国的约 64%。可见,这里的水资源很少,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分在 100mm 以下,水资源极为贫乏。

从各地面积、河川径流量及产水量看,我国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 面积占全国的不到 10%,河川径流却占了全国的近 30%,平均产水量为 9× 105m3/km2;而西北内陆各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约 35%,但河川径流却不到全国的 5%,平均产水量不足 3.5×104m3/km2,即西北内陆只有东南沿海的1/26。

不管是从人均占有水量还是单位面积耕地平均摊水量的计算来看,都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可见我国东南地区的水资源相对充裕;而北方,特

别是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是严重不足的。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影响,不仅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在季节和年际间同样有很大的变化。

我国夏秋多雨,冬春少雨,雨量多集中在汛期。如东南地区年降水量中的 50%~60%集中在 3~6 月或 4~7 月的四个月中;北方地区年降水量的 60

%~70%则主要集中在 6~9 月的四个月中,且北方地区的降水量还往往以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形式出现,淮河和海河流域一带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每次特大暴雨的出现,径流量猛增,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破坏性极大。这种汛期雨量集中,非汛期雨量稀少的现象,使降水的时间分布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不相匹配,即汛期与农作物生长的高需水期不相吻合,从而造成南方多秋旱,北方多春、夏旱。

从年际变化来看,大体上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淮河以北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并且越往西北其年际变化越大,从而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年份常交替出现,且旱涝灾害出现的几率,越往西北越大。另外,我国各主要江河还经常出现连续的多水期和连续的少水期,更加剧了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年际变化。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而又严重,降水和年径流在时间上的剧烈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世界上有些国家,年平均降水量达到 600~800mm 时,农业上对于灌溉的要求就不那么迫切了。但在我国,即使年降水量超过 1200mm,也要发展灌溉,否则也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农作物就难以生长,可以说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但有灌溉的地区,如果水源不足,农业生产也得不到保证。即使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南方,情况也是如此。如湖南省的涟水市,降水丰沛,但在夏秋作物生长旺季的 7~9 月降水量少,加上这时气温高、蒸发强,故这一时期的灌溉用水达到了径流量的 4 倍,但往往由于水源缺少而影响农业收成。

可见,我国无论北方或南方,一方面是农作物的生长期干旱缺水,另一方面洪涝灾害又很严重。水多的年份,多余的水又很难调蓄,以致洪水泛滥, 形成灾害;水少的年份,水量太少,往往又无水可蓄、无水可用,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所以,发展水利事业,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