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神之谜
到过海边的人,都会注意到海水除了有拍岸的激浪以外,还有海水的时涨时落。几小时以前,还是一片金黄的沙滩,或者起伏不平的岩礁;几小时以后,海滩和岩礁却已被海水淹没,成了一片“汪洋”;再过几小时,你会看到海水又退了下去,海滩、岩礁依然裸露出来。
这就是潮汐,它和海流、波浪一样,也是海水的一种运动方式。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
游?”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思念杭州的词《忆江南》三首之一。诗人一想到杭州,除了留恋着秀丽的湖光山色之外,更神往着高卧郡亭观看钱塘江潮头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钱塘江潮是世界有名的海潮之一,浙江的海宁就是一个观潮胜地。
每年农历 8 月 18 日,钱塘江的潮头最大,以千古绝称的“海宁潮”而著称于天下。
从杭州驱车沿钱塘江急驶,一个多小时便到了海宁的盐官镇。步出镇海门,一眼就望见了向两边伸展的百里塘堤。江面上银波粼粼,浩瀚无边;塘堤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里聚集的 10 多万人中,有许多是远道而来的国内外游客。
下午一点半,忽然有人喊了声:“听,潮声,潮来了!” 霎时,10 多万人拥挤着的塘堤,似乎没了声音。
引颈远眺,只见远处江水与蓝天连接的地平线上,一道弓起的白色曲线在滚动着,好像一群洁白的海鸥排成一线,展翅飞来;渐渐地,潮声越来越大,如千军万马奔腾而至,声震八方;潮头好似一堵 8 米左右高的白墙,映日耀眼,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惊险壮观。人们看到过游行队伍的齐头并进,听到过马队的驰骋飞奔,但即使如此,也难以形容潮水是怎样在一望无际的海湾内横扫过来的。
瞬间,整个江面浊浪滔天,汹涌澎湃。一转眼,巨浪泡哮着扑向江岸, “轰—哗—”,浪峰猛力拍击塘堤,掀起朵朵浪花,像一条巨大的蛟龙吞噬着岸堤。
一忽儿,潮头奔腾而去,但江面依然风号浪吼,余波久久不能平息。等到江面逐渐恢复平静时,水位已急骤地涨了上去。
万顷急浪的海宁潮头,确实磅礴壮观,但它带来的潮害也非常之多。古代,当地的百姓苦于不知道海潮究竟从哪里而来,除了迷信的传说,只能祈求大海宁静些,少发些脾气了,于是把潮头最大的地方取了个名字叫“海宁”。关于钱塘江潮,传说可不少,而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子胥为涛”的传说
了。
子胥,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臣子伍子胥。相传 2 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一面求和,一面积极准备反扑,吴国的大臣伍子胥看出了这一点,竭力反对这种结束战争的办法。而骄傲的吴王夫差却打算接受越王的求和。此时,越王又加紧贿赂吴国的太宰嚭(音 Pǐ),让他在吴王面前把伍子胥搞倒。果然,这个内奸在吴王面前说了伍子胥一大堆坏话,激怒了吴王。
公元前 484 年,暴戾的吴王终于送了一把宝剑给伍子胥。这在当时并不
是好事,实际上是“赐剑自裁”,也就是命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只得含恨自杀了。吴王夫差觉得这还难解心头之恨,又命令把伍子胥的尸体放在大锅里煮烂,装进用皮做的大口袋扔进了钱塘江。
九年之后,越王勾践果然恢复了元气,一举消灭了吴国。
人们怀念伍子胥,看着钱塘江口每天按时涌来的怒潮,都说是他死后阴魂不散,怒驱海水而成钱塘江潮的。这就是“子胥为涛”的传说,伍子胥也就成了传说中的“潮神”。
为了安慰伍子胥含恨的灵魂,当地百姓建了许多子胥庙,每年都要烧香祭他,为的是希望他不要再发怒了,否则,猛烈的潮水会使老百姓遭殃的。可是,身为“潮神”的子胥,哪肯理会老百姓的祈求,照样把海水推向
钱塘江口,天天如此,连年不断。
其实茫茫大海到处都有海潮发生,一个伍子胥哪能管得了那么多? 那么,蔚为壮观的海潮究竟怎么产生的呢?
围绕着这样一种浩瀚宏伟的自然现象,各国的学者们进行了许多观察和研究。
人们发现,海洋里的潮涨潮落有着一个有趣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时间, 海水渐渐升起,而后,再慢慢地降落。白天的海面涨落称为“潮”,夜间的海面涨落则叫做“汐”,通常,人们用“潮汐”来表示海潮。
有趣的是一潮一汐,时间的间隔总是 12 小时 25 分,准确得就像天文钟表一样,几乎没有误差。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伍子胥发怒还得要严格遵守时间吗?
神话传说是经不住人们推敲提问的。我国东晋时的著名科学家葛洪就提出,伍子胥死的时候,潮汐早就有了,怎么能说潮汐是他所驱使的呢?葛洪在《抱扑子》一书里写道:“海涛嘘吸,随月消长”。他说,潮汐的发生与月亮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话太对了。潮汐的发生,就是与月亮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元前 325 年,希腊天文学家和探险家毕托拉斯,为了解开潮神之迷, 乘船由地中海向西航行,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以后,又沿着法国海岸北上进入北海。在英吉利海岸,毕托拉斯在当地土著的帮助下,对潮汐现象作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终于发现了潮汐运动的起源,冲破了潮神论的桎梏,解开了潮神之谜。
外国也传说过潮神?是的。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遇到了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时,没有别的方法,只能请求那从来没见过面的神来帮忙解释了。
毕托拉斯通过观察发现,海水每天有两次升高和两次下降。而且,每月有两次特别大的高潮和两次特别小的低潮,高潮总是出现在满月和新月之时,而低潮则总是出现在上弦和下弦期间。因此,那时候毕托拉斯就断定, 潮汐现象是因月球而产生的。
我们中国东汉时期有个哲学家王充,他虽然生活在公元一世纪时代,却因为从小在钱塘江南岸长大,自然也就对钱塘潮发生了兴趣。他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潮汐的涨落、大小和月亮的圆缺有关,他在《论衡》一书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
王充的观点比东晋葛洪的“海涛嘘吸,随月消长”论点还要早 300 年。就是他,第一个推翻了中国潮神的传说,就是他,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
潮汐与月亮有着直接的关系。
潮汐确实与月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拿我国沿海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吧,每天两次海潮,一潮一汐,海水涨落两次的周期总是 24 小时 50 分,也就是一涨一落需要 12 小时 25 分的时
间。而一个昼夜是 24 小时,所以潮汐涨落的时刻要一天比一天推迟 50 分钟。
这就有意思了。人们发现,月亮出来的时刻每天也要推迟 50 分钟。这
个现象不知你平时注意过没有?比如说吧,我们在今天傍晚 8 点钟看见了月
亮,而到了明天晚上,必须要等到 8 点 50 分才能看见月亮。可见,月亮和潮汐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那么,月亮怎样会引起海水的涨落呢?
1685 年,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才真正揭开了这个谜。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中,各个物体之间都有一种互相吸引的力量。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和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而与它们两个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说,质量大的引力大,距离远的引力小。
宇宙中的太阳系里,质量最大的大胖子应该是太阳。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 33 万倍,占整个太阳系的 99.8%。
从地球上看太阳,虽然感觉到它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实际上,它简直大得令人难以想象。它的半径将近 70 万公里,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将近大一倍。如果我们有可能站在太阳系以外的地方去看看太阳系里的星球时,你会看出,那太阳就像一个大大的红西瓜,火红火红的;而地球呢,却又像一颗小得只有芝麻那么大的蓝宝石,晶莹晶莹的;至于月亮,简直成了一个点, 不注意地看,是几乎看不到的。
说太阳与地球像西瓜与芝麻,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要塞满太阳的肚子, 需要 130 万个地球才行呢。
有趣的是,地球上虽然有许多现象往往与太阳直接有关,可是唯独潮汐现象却是月亮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由于月亮距地球最近的关系。30 个地球排列起来,就可以到达月亮上;而太阳到地球太遥远了,科学家算过,要把地球和月亮间的中心距离乘上 389 倍才行。质量虽大,却鞭长莫及,难怪太阳不得不把对潮汐的控制权让位给近水楼台的月亮了。
科学家牛顿则拿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据。他把月球、太阳和离我们最近的金星,对地球潮汐现象的影响作了计算比较,发现月球、太阳和金星所产生的引潮力量约为 1: 0. 46:0.0000051。可见,在潮汐的生成问题上,月亮确实是主宰力量,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只相当于月亮引潮力的十一分之五左右。
(余坚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