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属于不畏艰险的人

茫茫大海,像一部厚厚的史书,记载着许许多多惊险、浪漫并带有戏剧性的故事。

1909 年有一艘名叫“华拉大号”的轮船,自非洲东岸面临印度洋的德班港起锚,驶往南端靠近好望角的开普敦途中,突然遇到了狂风恶浪,尽管船员们不顾一切地同风浪搏斗着,但还是遇到了不幸。

时间过了两个半月,“华拉大号事件”已在人们的脑海里逐渐淡漠下来。这天,居然有人在太平洋西南部的岛国新西兰的西岸发现了一只“华拉大号” 上的救生圈,这消息一下子像长了翅膀,立即传播开来,轰动了当时的舆论界。沉船上的这只救生圈,无声无息地在海上漂流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像一叶孤独的扁舟,悄悄地横渡了印度洋,行程将近 1 万公里,救生圈上既无风帆又无动力,究竟是谁推着它走了如此漫长的路程?究竟是谁创造了这种奇迹?人们只是议论纷纷,却得不到具体的答案。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为了袭击欧洲沿海国家的舰只,在各国沿海设置了不少水雷。布雷以后,他们竖起了耳朵,静候着水雷爆炸的喜讯。可是,说也奇怪,德国人布置的水雷一颗也没爆炸,那些沿海国家的船只照样进进出出,仿佛有人给他们设置了路标似的,躲过了磁性水雷的吸力,完全通行无阻。

德国人总是等不到水雷爆炸的消息,头脑真的有点发懵了。他们想,难道水雷被发现了吗?不对。既然被发现了,为什么不见报纸上指责呢?

不久,德国人盼望已久的消息果然传来,水雷终于爆炸了。不过,爆炸的水雷并不在欧洲沿海国家,人们却在接近北冰洋的俄国领土新地岛附近, 发现了德国人设置的水雷。许多国家都搞不清德国人在这靠近北冰洋的偏僻地区敷设水雷的用意。德国军事当局自然心中有数,可他们也真是有苦说不出。你说怪不怪,这些水雷怎么不在原地呆着,竟会自作主张地走了几千公里的海路?

这些问题的提出,又使人们想起了以前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奇怪现象。比如说,17 世纪时,航海家在欧洲的冰岛附近却发现过只有南美洲才生长的棕榈树的枝干;在欧洲的新地岛和格陵兰等地却发现过生长在亚洲东部的西伯利亚大松木等等。在交通不便的当时,这些东西又是靠什么交通工具送来的呢?

千奇百怪的问题,最会引起人们的兴趣。终于,人们观察到了,原来海洋里有那么一部分海水经常是朝着一定方向流动的。就像人体中的血液一样,海洋里也有血液在流动。

它又像是海洋中奔腾不息的滔滔河流。它的规模有大有小。一般的情况下长达几千公里,比我们的长江、黄河还要长;宽度就更令人吃惊了,把长江最宽的地方放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才可与它相比。

人们把海洋里流动着的这一条条巨大河流叫做“海洋中的河流”,或者叫洋流、海流。

不过,河流与海流不同。河流两岸是陆地,水与河岸,界限分明,一望而知;而海流的两岸却仍然是无际的海水,界限不清,肉眼难以识别。

其实,古代人很早就发现了海流,只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因而说不出

道理罢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约是公元前 310 年,希腊有个哲学家叫酉奥法拉斯特斯的,就提出了地中海是大西洋的巨大回流形成的理论,为了证明这个理论,他曾经带来了一大堆瓶子坐在首都雅典的海边,把封紧了瓶盖子的瓶子一个一个地向地中海掷去,目的就是想看看瓶子漂流的方向是不是跟他的理论一致。

过了两千年,出了个著名的北极探险家南森,他为了研究海流,采用了比别人更加独特惊险的办法。

南森是个挪威人,自小就喜欢阅读航海与极地探险方面的书籍,哥伦布和富兰克林等人的勇敢行为和献身精神,常常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小小的年纪就立下了做一个北极探险者的志愿。

长大以后,他了解到北美洲格陵兰海区经常发现亚洲西伯利亚的树木, 而且还惊奇地发现曾经毁于西伯利亚海区的美国探险船“珍尼”号的碎片竟然漂到了格陵兰岛的东岸。南森认为北冰洋里有着一条向西的海流,它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不顾人们的指责与劝阻, 亲自设计了探险船“弗雷姆”号,于 1893 年 6 月 19 日离开挪威,向西伯利亚驶去。

“弗雷姆”,在挪威语里是前进的意思。

前进!“弗雷姆”不挂船帆,也没有机器,硬是随波逐流,任其自然地向前漂着。

天气特别冷,北冰洋里无数冰块拥挤着,相撞着,发出各种可怕的声响。探求科学的奥秘是要准备付出代价的,南森为了彻底摸清这条海流的规律, 冒着生命危险,故意将自己的考查船和冰块冻结在一起,随着海流缓慢地无声无息地在寒冷的北极海中漂流。

前进!“弗雷姆”虽然每天行驶不到一海里,可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海里啊!就这样,“弗雷姆”在海上漂行了三年零两个月,具体说是 1151 天,

随着浮冰飘流了 1028 海里,终于证实了南森的假设。

北冰洋中心区的冰层和极地冷水下面,果真有大西洋流来的暖流存在! 科学属于不畏艰险的人,南森胜利了。

(刘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