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木——黄河故道桑树群

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篡位,身为布衣却有汉朝皇族血统的刘秀,在家乡南阳起兵讨伐王莽,立志恢复汉朝刘家天下。可是在幽州附近却被王莽手下大将苏献打得大败。

当刘秀从战场上逃出来的时候,只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并且胸前受了刀伤,左腿中了一支毒箭。

正当他拔出毒箭,包扎完伤口想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后边又传来了“抓住刘秀,别让刘秀跑了”的喊声。刘秀一听,吓得赶紧进了前面不远处的一片树林里。

追兵过去了,可刘秀明白,这里离王莽的营寨很近,自己没有马匹兵刃,身上又有伤,出去就会被抓住,现在最好办法就是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

想到这儿,他忍着疼痛向前走去。走着走着,前边发现了一座废弃的砖窑,先在这进而躲躲吧!刘秀想着,又看了看四周无人便走了进去。

这座砖窑已废弃多年,外面杂草丛生,里面到处是残破的砖瓦,刘秀进去后仔细地察看了一下,确认这里安全之后靠着一棵树坐了下来。也许是他太疲劳了,也许是箭毒发作了,刘秀一坐下就晕了过去。

此时,正值五月中旬,一阵阵轻风吹过,一棵树上熟透的果实三三两两地滚落下来,猛然间,一棵果实落入刘秀口中。刘秀不知何物,想吐出来,可是已经晚了,那颗果实在他的口中慢慢地融化了,甜甜的,香香的感觉顿时传遍了刘秀的全身。刘秀随手一摸,又摸到了几颗,慢慢地放入口中,真是人间绝品。

刘秀喜出望外,顾不得全身伤痛,借着明亮的月光在身边的草丛中找了起来,一颗、两颗、三颗,刘秀贪婪地找着、吃着,直到远处传来阵阵的鸡叫声,刘秀才恋恋不舍地爬回了窑里。

就这样,刘秀白天在窑里避难,晚上出来捡些果实来充饥,时间大约过了三十几天,刘秀胸前的刀伤好了,腿上的箭毒消了,身体已渐渐地恢复了健康。

正当他想出去寻找队伍的时候,他手下的大将邓羽也带人找到了这里。君臣见面之后,刘秀将此番经历说与众人后,问邓羽:“这树叫什么名字?”

邓羽:“这棵树叫桑树,它左边的那棵叫椿树,右边的是柳树,您吃的是桑树上结的果实,叫桑葚儿。”

刘秀点了点头又问邓羽:“这里是什么地方?”

邓羽回答说:“此处正是前野厂村,属于大兴县管辖。”

刘秀感慨地说:“原来如此,邓将军,替孤想着,一旦恢复汉室,孤定封此树为王。”

10年之后,刘秀果然推翻了王莽,做了皇帝,但封树一事却早已忘记。一日梦中,忽有一老者向刘秀讨封,刘秀醒来后猛然想起当年之事,随即命太监带了圣旨去前野厂村封这棵桑树。

谁知那太监到了那桑林之后,被夏日的桑林美景迷住了,停停走走,直到黄昏,才想起了怀中的圣旨。可这时他又忘了刘秀向他描述的那棵树的样子和名称,只是隐约地记住了有三棵树,树干笔直,果实香甜。

当他找到那几棵树时,夕阳已经隐去。而此时的桑树果实已经采摘完了,只有椿树的果实正招摇地挂在枝头。那太监也不去细想,对着椿树便打开了圣旨。读罢圣旨,那太监便匆匆离去。

被封王的椿树高兴得手舞足蹈,那曾经救驾的桑树却被气得肚肠破裂。自此,椿树长得又高又快,受到人们的尊敬。刘秀错封了树王,桑树越想越生气,到最后气破了肚皮,留下一条裂缝,成了“气破肚”。

而长在桑树旁边的柳树,它为桑树打抱不平,桑树气它也气,桑树气破了肚,扭伤了腰,成了“扭扭腰”。真是“赏罚不明,木也不平”啊!

桑树,多年生木本植物,属落叶乔木树种。树高可达16米,胸径可达1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树冠倒卵圆形。

桑树的树干包括主干和支干两部分,在自然状态下,桑树有明显的主干和支干。从主干上分生出许多层树干,最后一次的分枝上着生许多叶片即枝条。这样多层分枝所形成高大的树形称乔木桑,多层分枝形成了树冠。

桑树的叶卵形或宽卵形,先端尖或渐短尖,基部圆或心形,锯齿粗钝,幼树之叶常有浅裂、深裂,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毛,脉腋簇生毛。

桑树的花是单性不完全花,有雌花和雄花之分。桑花无花瓣,只有萼片。雄花有花萼4片,有一萼片内有雄蕊1枚。雌花也有4片花萼,外面2片,内侧2片,两两相对,在萼片内有雌蕊1枚。

雌花受粉后,柱头逐渐枯萎,花萼和子房壁发育成多汁多肉的浆果,数十个小果结集在同一花轴周围,即形成桑葚。桑葚最初为绿色,逐渐变为红色,成熟时为紫黑色。桑葚淘洗后,可见淡黄色、扁卵圆形的桑种子。花期4月,果熟5至7月。

桑树原产我国中部,后来南北各地广泛栽培。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西至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尤以长江中下游各地为多。

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200米以下,西部可达1500米。朝鲜、蒙古、日本、苏联、欧洲及北美亦有栽培,并已归化。

桑树喜光,幼时稍耐阴,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其耐寒性强,可耐零下40度的低温。桑树耐旱,也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但桑树畏积水,积水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桑树耐瘠薄,但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能耐轻度盐碱。其根系发达,抗风力强。桑树生长快,萌芽力强,耐修剪,有较强的抗烟尘能力。桑树寿命长,一般可达数百年,个别是可达千年。

桑树可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根、嫁接等方法繁殖。其树形可根据功能要求和品种等培养成高干、中干和低干等形式。

例如:以饲蚕为目的栽培,多采用低干杯状整枝,以便于采摘桑叶;在园林绿地及宅旁绿化栽植则采用高干及自然之广卵形树冠为好。

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匍食料;桑树木材可以制家俱、农具,并且可以作小建筑材;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桑葚可以酿酒。同时,其叶、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还是防治疾病的良药。

以经霜后采收的桑叶,称霜桑叶或冬桑叶。其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症。

桑树的嫩枝,于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可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等症,尤擅疗上肢痹痛。

此外,把桑树的枝条烧灼后,可沥出汁液,名桑沥,《本草纲目》等书载其能治疗“大风疮疥”、破伤风、小儿身面烂疮等症。

冬季采挖桑根,除去其栓皮可作药用。性味甘寒,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症。桑根带皮用亦可入药,书载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疗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等。

桑葚为桑树结的果穗,夏季采收。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之功。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

桑树的枝叶和桑皮都是极好的天然植物染料。桑叶染色,在丝布与棉布的呈色很接近,可染出卡其黄,其中铝、锡媒染呈色稍鲜明些,黄褐色,呈带黄味的灰色。利用桑树枝叶染色为桑树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天然植物染色提供了新的原材料。

桑树树冠宽阔,树叶茂密,秋季叶色变黄,颇为美观,且能抗烟尘及有毒气体,适于城市、工矿区及农村四旁绿化。适应性强,为良好的绿化及经济树种。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最早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桑树的栽培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桑树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可能是因为桑叶作为养蚕业的原料,而获得神树的地位。《淮南子·主术》中有“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民间还有桑木可避邪的说法,其由来是这样的:

说是很久以前,在我国新疆鄯善境内住着一户人家,牧羊人和他的妻子、女儿。妻子温柔、贤淑,女儿聪明、乖巧。牧羊人还有一匹马、一条狗和一只公鸡,他的房屋周围种满了果树。

当果树开始结果时,牧羊人拿出一些树种,把妻子叫到一边,低声说:“这是我父母留给我的桑树子,把它种在果树中间较隐蔽处,桑木很珍贵,用它制作的武器可以除妖灭怪。有一个黑怪专门拔桑树苗,要小心提防。”

桑树子种下后不几年,长成了一根根粗壮的桑树。牧羊人一家高兴极了,但又非常担忧黑怪来捣乱,时刻提防着。

一天,黑怪趁牧羊人不在家偷偷来拔桑树。这时狗叫了,公鸡也叫了,牧羊人的妻子拼命护着桑树,叫马儿去找牧羊人。

待牧羊人赶回时,妻子已被黑怪抓去,桑树也被砍断了好几根枝条。牧羊人气极了,本想去追赶黑怪,但想到桑树还在,黑怪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于是牧羊人就守护着桑树,等候黑怪。

果然,没过多久黑怪又来了。狗叫鸡鸣的,牧羊人用斧头砍向黑怪,可是斧子却反弹了回来。牧羊人又顺手拿起被黑怪砍下的桑树砸向黑怪,黑怪全身一哆嗦跑掉了。

这天,牧羊人就用桑树枝做了几支弓箭。待黑怪又来时,牧羊人用这桑木箭射中黑怪,黑怪负伤逃走。

牧羊人的妻子被黑怪抓走后,小女孩非常想念母亲,常常站在桑树边掉泪。一次,小女孩的泪珠落在桑叶上,滚来滚去变成了蚕。不久,蚕吐出丝来,小女孩用蚕丝织了一块锦。

第二年,黑怪又来了,它作起妖法,让沙石砸向牧羊人的桑树、房屋、果木。它还用嘴喷火,想烧毁桑木。牧羊人用桑木箭射中黑怪的胸部,黑怪又逃走了。

牧羊人带上弓和箭骑马追赶,马飞了起来;女孩儿带着狗坐在蚕丝编织的锦上,锦飞了起来;公鸡也长鸣一声,飞了起来。

飞过几座山,只见黑怪进入一个山洞。牧羊人追进洞内,连射几箭,黑怪倒地身亡。女儿跟着找到了被锁在笼子里的妈妈。牧羊人全家团圆后,他们种桑、养蚕、放羊、织锦,日子过得十分甜美。

我国古代人民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以“桑梓”代表故土、家乡。古时桑树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孟子曾道: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夏津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即为老黄河之遗迹,公园南北长18千米,东西宽7千米,面积126平方千米。

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是2000多年前古黄河的遗迹。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商胡埽决口,滔滔河水裹挟着滚滚泥沙流经今夏津境内。

春秋战国时,为赵、齐等诸侯国会盟的关隘要津,夏津的名字也缘于此。公元11年,黄河改道留下这片狭长荒芜的沙滩地。

为防风固沙,当地百姓广植果树。清康熙13年,在朝遭贬的朱国祥就任夏津知县,晓谕百姓“多种果木,庶可免灾而裕才用”,此后历经几百年的封沙造林,至清朝中期已是林海茫茫果木成片。

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微地貌类型复杂,岗丘密布,其间沙丘绵亘,树木茂盛,为平原地区少见。连绵起伏,长达5千米。当地有“攀树可行二十里”之说。新河道与旧河道相互交织,常现霁色重重、晴光叠叠之景象。

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内林木资源丰富,古树分布较广,古树林立在连绵不断的原始沙丘上,或群或孤、形态各异、生机焕然,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园林,有“北方落叶果木博物馆”之美誉。

园内拥有全国最大的古桑树群,相传,明永乐年间,桑田超千亩,养蚕极盛。其中,颐寿园古桑树群形成于明洪武25年,树龄逾600年。300年以上的古桑树有400多棵。

这里有著名的腾龙桑和卧龙桑。这两棵古桑树一高一矮,一壮一弱,那棵粗壮雄奇的就是腾龙桑;那棵矮小瘦弱的就是卧龙桑。这高大与矮小,强大与瘦弱,相映相衬,对比鲜明,相映成趣。

[旁注]

布衣 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我国古代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绫罗绸缎与丝绸织物,平民多穿麻、葛织物,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所以布衣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南阳 位于河南西南部,有“南都帝乡”、“五圣故里”、“卧龙之地”、“千年玉都”、“中华药都”之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春秋初期,楚国曾在这里建置宛邑,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这里曾设置过“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后来“宛”便成为南阳的简称。

幽州 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其范围包括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东汉时,幽州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在蓟县。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隋炀帝罢州置郡,改幽州为涿郡。

圣旨 是我国古代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其轴柄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而加以区别:一品为玉轴。

椿树 又名木砻树,因叶基部腺点发散臭味而得名。属于苦木科,是一种落叶树。它原产于我国东北部、中部和台湾。生长在气候温和的地带。这种树木生长迅速,可以在25年内达到15米的高度。此物种寿命较短,极少生存超过50年。适生于深厚、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

子房壁 是被子植物花中雌蕊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分化过程中分化成果皮。子房是被子植物生长种子的器官,位于花的雌蕊下面,一般略为膨大。子房里面有胚珠,胚珠受精后可以发育为种子。是被子植物花中雌蕊的主要组成部分,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组成。当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

浆果 是一种多汁肉质单果。由一个或几个心皮形成,含一粒至多粒种子。如香蕉、番茄、酸果蔓。浆果类的营养成分因果实不同而异,外果皮为一到数层薄壁细胞,中果皮与内果皮一般难以区分。中果皮、内果皮和胎座均肉质化,含丰富浆汁。它一般由多心皮合生雌蕊发育而成。

嫁接 是指将一棵植棵的组织融合到另一棵植棵上的技术。是园艺工作广泛应用的一种繁殖植棵的方法。是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棵。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

缫丝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的概称。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野蚕茧和家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后来,缫丝技术有所发展,从蚕茧牵引出丝绪,把丝绕到框架上形成丝绞。在西周时,我国就有人用茧衣制作丝绵袍。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我国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锦 起源于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采用先染后织,具有多种色彩花纹的丝织物。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纹为地组织纬起花的提花丝织物,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细高雅。我国织锦的品种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合称“四大名锦”。

诸侯国 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诸侯国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保卫王室。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则指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军阀割据势力。

知县 我国古代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阅读链接]

在火焰山南麓的鲁克沁绿洲深处,有一棵古老而粗大的桑树,约有300余年的历史。这棵树苍劲挺拔,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树冠恰似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的缠巾。

据传在清康熙年间,喀什噶尔的赛义德阿帕和卓一行到北京朝贡返回经过这里时,正值炎夏,便驻足于这个溪水环绕、绿树成荫的村落。赛义德阿帕和卓拖着疲倦的身子到水边阴凉处,将自己的拐杖插在河边,然后把头上的缠巾取下来挂在拐杖上,自己便躺下身来呼噜呼噜地进入了梦乡。

待他一觉醒来,已是黄昏时分。他惊讶地定睛一看,他的拐杖变成一棵大桑树,树冠恰似一个缠巾。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这棵大桑树叫做“戴斯塔居介木”,汉语意为缠巾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