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的归宿

核反应结束了,引力成为主要的矛盾方面,于是收缩成为恒星的主要趋势,恒星进入了它的衰亡期。

恒星怎样衰亡,它的归宿怎样,同它本身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质量小的恒星衰亡是平静的。在太阳质量1.3倍以下的恒星,结局都是白矮星。

这种恒星在引力作用下向中心收缩,体积变小,密度增高。它的半径最后缩到甚至只有四五百千米,大部分比地球都要小,有的比月亮还小得多,而它们的密度却达到水的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收缩到这种程度,新的平衡就到来了。我们知道物质的原子中间是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是带负电的电子。按照物理定律,正电荷和负电荷相斥,因此电子是不能互相过于靠近的。在密度相当高的时候,电子之间有一种类似于压力排斥作用,这种作用终于抵抗了引力收缩而趋于平衡,这时它的温度虽然很高,但是因为体积很小,光度也就很弱,所以它出现在赫罗图左下角上。

不同质量的星走向白矮星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比太阳质量一半还小的星,在氢聚变结束以后,由于质量小,中心温度和密度不能达到氦反应所需要的程度,所以它们不经过红巨星阶段,而直接就变成白矮星。

质量是太阳的0.5~1.3倍的恒星,或原来质量在太阳的3倍以下经过爆发抛射剩下的,在这个莅围的恒星,才经过红巨星、脉动、爆发等过程成为白矮星。

质量比太阳大3倍以上的恒星,它们的衰亡要经过激烈的转变。

这是恒星演化中最有趣的过程之一。

由于它们质量大,引力作用强,在这种情况下,恒星一旦核反应结束,向心的引力失去它的平衡力,不再是缓慢的收缩,而是迅猛异常的坍缩。

剧烈的坍缩使核心部分压缩到密度极高的状态,同时又向外发出强烈的冲击波,使外层物质猛然向星际空间抛射,这就是超新星爆发。

超新星爆发的时候亮度急增几千万倍以至上亿倍以上,经过几个月时间慢慢变暗下来。剧烈爆发把很大一部分恒星物质抛射到周围的空间中,成为弥漫星云。公元1054年(宋至和元年)我国天文学家发现,并且详细记载了一颗超新星的爆发。根据当时所记载的位置,正和我们现在看到金牛星座时的著名蟹状星云的位置相合,这个星云至今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向外散开,从它散开的速度推算,它最初从中心向外散开,正相当于我国史书上所记载的观测到这颗超新星爆发的年代,所以现在天文学家认为,蟹状星云就是这颗超新星抛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

超新星爆发使恒星完全瓦解,是使天体由凝聚的星态转化为弥散气态这一质变的转折点。

超新星爆发以后,中心部分留下的残骸也发生了质变,不再是普通的恒星了。

核心部分在坍缩造成的巨大压力下,压缩成为超高密度的状态,密度高达水的百万亿倍,相当于原子核的密度。在这种情况下,原子里原来的核外电子几乎全部被挤到原子核里去,和原来的核里的质子结合成中子,这时候恒星的全部物质就都是中子,恒星便成为中子星。由于密度大,中子间的距离小,也产生一种排斥作用,能够同引力相对抗,于是坍缩停止。

按照角动量守恒的原理,物体体积缩小的时候,转动惯性减小,角速度要加快,中子星在收缩中,自转也加快了。一般恒星自转比较慢,比如太阳,大约每27天自转一周。中子星由于高度压缩,缩小到半径只有10千米左右,它的自转速度相应地加快每秒几周到几十周。

同时,由于收缩,磁力线越来越紧密,磁场因而大大加强。中子星的磁场很强,比太阳磁场要强上万亿倍。密度高,体积小,磁场强,自转快,是中子星的突出特点。

中子星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是十分特殊的。从中子星中心到半径大约8千米范围里,几乎全是由中子构成的没有内摩擦的超流体;在8千米到10千米的外层,温度虽然高达上亿度,但是由于高密度物质的熔点极高,这层物质仍然在熔点以下,所以形成一个坚硬的固态的外壳。

本世纪30年代,科学家根据原子核理论,曾经预言了应该有这样一种中子星存在,但是长时间没有在天空找到它。直到1967年,射电望远镜发现了周期性辐射脉冲电磁波的脉冲星,证明它就是中子星,中子星的存在才得到了观测的验证。

如果恒星的质量超过太阳3倍以上,经过超新星爆发抛射物质以后,剩余的质量仍然大于两个太阳质量的话,那么坍缩的结果就是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天体。这是因为这种恒星的向心引力实在太大,中子间的排斥作用也不再能抵抗住引力,天体会继续收缩,不断走向更高的密度,更小的体积和更强的引力。

这时候,天空将要出现十分有趣的情况。

天体上的任何物体,如果要脱离这个天体,飞离到太空中去,就必须具备足够大的速度来克服引力作用。按照万有引力定律,这个脱离速度等于2GMIR,G是万有引力常数,M和R是天体的质量和半径。要发射一枚脱离地球飞向其他行星的火箭,”所需要的速度就是用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天体质量越大,半径越小,物体脱离它所需要的速度也就越大。

可以想象,对于质量比太阳还大、半径却只有10来千米的中子星和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天体,物体要脱离它的速度必定是极高的。在引力极强的情况下,这个速度要用广义相对论代替万有引力定律来推算。对于坍缩的残骸超过两个太阳质量的天体,经过计算,物体从它表面逃走的速度必须超过光速;也就是说,比光速慢的物体都不能脱离这种天体,然而根据相对论,任何物体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因此在这种天体上,任何物体都逃不出来,即使是光,也发射不出来了。

这种天体既发不出光来,而且一切东西只能进去不能出来,因此人们把它叫做黑洞。乍一看来,黑洞是不可思议的,它既不发光,我们怎么能感知它的存在呢?但是,它仍然有引力,仍然能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因此有可能通过它对其他天体的影响而发现它的存在。

天文学家正在积极搜寻黑洞,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证实发现黑洞。黑洞和中子星是在30年代理论上共同的预言,60年代观测证实了中子星的存在,于是大大鼓舞了人们寻找黑洞的积极性。近几年来,黑洞的搜寻工作已经有一些线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