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末几则令人心惊的事件

(1)令人心惊胆颤的“埃博拉”:

1995 年初,在非洲中部一个叫扎伊尔的国家爆发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

人们只要接触到这种疾病,会出现高烧,全身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出血, 接着很快发生肾脏损害,多数病人立即陷入休克(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软弱无力等表现)与昏迷,死亡率高达 90%以上。由于该传染病来得凶猛,又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因此在短短的几个月里便有数万人死亡。于是,世界卫生组织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设立报警站,成立抢救中心,切断传染源区与外界的一切交通联系,好不容易才将疫情控制住。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凶神恶煞”呢?经医学家们检测,知道这是由“埃博拉”(Ebola)病毒引起的“出血热”。那么病毒又是什么呢?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能繁殖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它们长得很小很小,最小的病毒只有 20 纳米左右,比某些分子还小。多数病毒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形态结构也不尽相同,但都须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因此,它们必需寄居于人、动物、植物,甚至真菌或细菌中。“埃博拉”属于一种线状病毒,是迄今已知的十余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中一种较少见的类属。就目前所知,埃博拉病毒只分布于非洲,主要局限于扎伊尔一带。以往也曾流行过两次,一次是 1976 年在扎伊尔北部,另一次是 1979 年在北非的苏丹。埃博拉病毒通常只寄生于野生动物,然而,迄今仍不太清楚究竟哪些动物易于携带这种病毒。不过有一点比较清楚,即这种病毒是通过体液传染的,其致病的潜伏期通常为三周左右。因此对于已确诊的病人要绝对隔离, 对其排泻物与分泌物要严格处理。

虽然迄今我国并未发现有埃博拉病毒,但已查明我国至少有三种同样凶险的出血热病毒,即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及登革病毒。它们曾分别在我国东北、新疆流行并传播至内地省份。目前已证明某些野生动物,尤其是一种称之为黑线姬鼠的啮齿类可为病毒的宿主。此外,牛、羊等家畜也可以成为病毒的宿主,而主要传播者则是一种小型节肢动物—— 蝉。

那么,埃博拉为什么时而爆发呢?我们人类应当采取何种防范措施呢? 医学家们认为这种本来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瘟疫”,一般是不会造成大流行的,但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流动性增大及新居住区的设立,可为疾病的蔓延创造条件。为此,为防止埃博拉的传播,世界人民应当通力合作,监视疫情,严格监视流行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同时要严把国门,不让任何未接受检疫的野生动物进入我国境内。

(2)“O—157”警报:

1996 年入夏以来,从我们的邻国日本以及韩国不断传来“O—157”警报。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接连在日本的四十多个都道府县发现四千多名“O—157” 感染者,其中已有 10 人死亡。为此日本首相曾专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付“O—157”的办法。

感染“O—157”的人通常都有剧烈腹痛、腹泻、高烧及血痢。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影响肾脏,引起肾功能衰竭,此时病人又会出现溶血性尿

毒症,即小便出现血红蛋白,病人会出现昏迷等。因此,如不及时抢救,病人会很快死亡。

那么,“O—157”究竟是什么呢?为何如此凶险、它是怎样传播的? “O—157”是一种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一种的代号。顾名思议,大肠杆菌

通常是寄生于人类肠道的一种杆菌。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是不致病的,然而,如大量食入细菌及其毒素,或者当一个人的抵抗力下降时,它们也可引起疾病,这也就是为什么“O—157”的牺牲多数都是年老体弱者,或是少年儿童。此外,在大肠杆菌中,某些类型的细菌也可引起食物中毒式肠炎,其中包括四种常见的类型,即肠产毒素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属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大肠杆菌除了菌体本身的基本结构外,还有鞭毛。这种结构都可构成抗原成分,也就是说将这些物质注射到动物或人体内都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医生们正是利用人体产生的抗体来鉴别细菌的种类的。迄今已知大肠杆菌 O 抗原有 170 种。而“O—157”正是其中一种。它是一种新发现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它可产生一种称为“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可引起腹泻、腹绞痛、肠粘膜炎症、水肿及出血,严重者引起溶血尿毒综合症。医生治疗“O—157”通常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当然, 最好还要作药物敏感试验,即在体外选用多种药物来处理从病人粪便中取得的病菌,看看该病菌对哪一种抗生素最敏感,然后决定给病人用什么抗生素效果最好。

食物、水源被大肠杆菌污染往往是造成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当我们发现有病人时要对他们进行隔离,对他们的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另外, 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个人应更加注意不要吃不洁食物和未经严格加工的肉类。

(3)“疯牛病”与 CJD:

1996 年 4 月,世界卫生组织专门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一次国际专家组会议,讨论世界人民、尤其是欧洲国家所特别关注的“疯牛病”及 CJD 问题。什么是“疯牛病”呢?这是发生于牛脑中的一种传染病。当牛传染上这

种疾病后会站立不稳、瘫痪,或者躁动、抽搐,直到死亡。科学家们已有不少证据,表明这种病的发生,是由于牛吃了由该病病牛的骨头或肉制作成的饲料所致。这种牛群中的传染病最早见于英国,后来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发现,据考证认为是因为英国向这些国家输出由病牛骨头及肌肉制成的饲料有关。

那么,什么是 CJD 呢,它与疯牛病有何关系?CJD 是发生于人类的一种脑内疾病,全名称为“慢病毒亚急性海绵状脑病”,或称为“克鲁滋弗特— 亚柯布病”。它是由一种称之为“脑病毒蛋白”引起的。感染这种脑病毒蛋白的患者可发生脑萎缩,因此是“海绵状”的变化。此时病人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常见的有头晕、头痛、疲乏、精神萎靡、理解与记忆力减退,直

至偏瘫、失语、震颤、昏迷等。

虽然,目前科学家们尚无确凿的根据认为人的 CJD 是由动物的疾病,如疯牛病传给的。但由于疯牛病与 CJD 有极为相似之处,无论如何这是今后科学家们追踪研究的焦点之一。

旧瘟疫蠢蠢欲动,时起波浪

除了上面我们说过的近几年突然爆发,令人心惊胆战的埃博拉、 O— 157、疯牛病与 CJD 外,不少老的病魔仍然不断地骚扰我们人类,这些病魔或者是因为我们人类对它放松了警惕,它们“死灰复燃”;或者是因为它们如孙悟空那样有 72 变,变了模样与性质;或者是因为它们对我们人类的药物有

了反抗的武器等。因此,在 21 世纪我们绝不可以低估它们对我们人类的危害。

  1. 传染性肝炎:

大家一定听说过肝炎这一疾病,这是“传染性肝炎”的简称。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识别出五种病毒肝炎,分别称为甲、乙、丙、丁、戊型病毒,因此目前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它们主要侵犯我们的肝脏,引起肝脏病变。病人常常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肝痛,有时存发烧、腹泻、恶心、呕吐、黄疸等症。在这五型肝炎中,最凶险的还要推丙型肝炎(简称“丙肝”)。

“丙肝”可因共用注射器、输血和输血制品、器官移植、母婴间垂直传播或家庭内水平传播而扩散。可怕地是丙肝初期症状隐匿或不明显,也不出现黄疸,但肝脏的病变进展很快,病人往往被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治疗,通常三个月左右肝脏即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意思就是肝细胞都残废,失去功能了。更可怕的是其中 50%的人发展成慢性肝炎而出现肝硬化,人的肝脏本来是质地柔软的,现在变得很硬,高低不平,还可能发展成肝癌。

“丙肝”为何如此凶险与猖獗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丙肝”病毒极容易突变(即遗传改变),因此即使机体能通过免疫系统产生对付它的抗体,但终因其突变更频、更快而显得无能为力。譬如科学家们曾用黑猩猩做实验。他们给黑猩猩体内注入丙肝病毒的同时,还注入取自不同时期肝炎患者康复后的血浆(内含有抗病毒抗体),结果发现有的黑猩猩因注射血浆得到了保护,不发生肝炎,而有的黑猩猩照样生了肝炎。这是什么原因呢? 经科学家们分析证明,不同时期感染者,其体内的丙肝病毒株已不全相同, 尤其是病毒的外壳已有差异,因此,注入的血浆不一定能将各种变异了的病毒杀灭。那么,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种不断变化的病毒呢?目前,科学家们设想要从众多的丙肝康复者体内分离抗体进行分析,或者分离出不同病毒 株,或者在人体外定向诱发丙肝突变,以期找出它们突变的规律,然后制造

出多抗性的疫苗来“分头出击”,来对付那“七十二变”的丙肝病毒。当然, 这是很艰巨的、繁琐的工作。

除了“丙肝”之外,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也是很严重的传染病。据估

计全世界每年约有五千多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我国居民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 10%以上,青少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更多,高达 20~50%。目前对乙型肝炎治疗仍然缺乏特效的办法,因此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乙肝的医疗与预防的任务或许也要落到我们青少年的肩上。

  1. 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特效药物问世之前,结核曾一度在世界各大洲流行,死亡率极高。因此,在 19 世纪与

  1. 世纪初曾被人们惊恐地称为“白色瘟疫”。本世纪中叶,随着链霉素、异烟肼等多种特效药物问世,结核病的流行与死亡率得到较有效的控制,人们不再如以往那样“谈痨色变”了。

不幸的是,正当人们逐渐失去应有的警惕时,结核在最近几年间又有死灰复燃之势。据科学家们估计,目前全球大约有 1/3 的人感染过结核杆菌, 每年新病例高达 800 万人以上,年死亡数约 300 万。那么,为什么结核“妖雾又重来”呢?

据科学家们分析,与下述几方面因素有关:①药物抗性菌株的形成与传播。就是说结核杆菌变得不怕原先可杀伤它们的药物了。原来迄今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都是作用于结核杆菌的细胞壁的,但细菌却使它的细胞壁发生了改变,使得药物无能为力。细菌之所以会这样改变,往往与医生们在治疗时缺乏周密的治疗方案、不合理用药有很大关系。②人免疫缺陷性病毒(HIV) 的合并感染。据医生们分析,不少病人死于结核,与 HIV“为虎作伥”有极大的关系。因为 HIV 所攻击的是人体中一种称为 CD4+T 细胞,而这种细胞正是反击结核杆菌的主要力量。一旦它们受到 HIV 的攻击,便无力去消灭结核杆菌了。③与第三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而营养、居住条件又较差有关。因此, 每年结核病牺牲者中 99%发生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在非洲,而且多为青壮年。鉴于上述情况,科学家们再三警告说:“如果人们不及早地寻找出制服药物抗性结核杆菌的办法,那么结核将会给 21 世纪带来莫大的灾难”。

为此,当前科学家们与医生们正企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积极寻找新的或改造原有的抗结核药物,尤其是找到对付细菌细胞壁变异的药物;② 医生们在用抗结核药物时,要尽可能地做到早期治疗、联合用药、用药适量并有规律、不要半途停药、必须实行全程疗法。这样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使得结核杆菌不致于产生抗药性。③在积极防治结核病的同时,要防止艾滋病的传播,使机体在药物帮助下,动员自身的免疫防卫能力来战胜结核杆菌。

  1. 疟疾: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讲诸葛亮降伏孟获的故事。孟获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领袖,那时他不断骚扰蜀国。于是,诸葛亮在公元 225 年 5 月渡泸水, 深入不毛之地,征讨孟获。不幸的是,将士们受到瘴气侵袭与毒蚊攻击,很少能幸免“瘴疬之疾”。幸好诸葛亮精通医学,发明了“行军散”,它能“开窍避秽,清暑解毒”,防止瘴气的袭击,从而保证了再次将盂获擒获。

那么,瘴气是什么呢?据科学家及医生们的分析与判断,瘴气就是指疟疾,这是由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疟原虫)。病人会打寒战、发高烧,继以大汗并回复到无症状状态。上述症状若隔日发作一次,称为间日疟;若隔 2 日发作一次,称为三日疟;若发热不规则、又很凶险则多为恶性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罹患疟疾的人在一亿以上,其中非洲有 9600 万例,而儿童与婴儿死于疟疾者多达 100 万例。我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三百多万,主要疟区有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但恶性疟以海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最严重。

医生们是根据症状、是否去过疫区、以往有否发作史、以及通过从血液或骨髓中找到疟原虫来诊断疟疾的。虽然,现在有许多可以杀伤疟原虫的特效药物,如我国首创的青蒿素、以及氯喹、磷酸伯氨喹等等。然而,诚如佛家所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疟原虫也可不断地变异,产生抗药性,而蚊子更是以万变应千变,也不断地产生抗药性,且其繁殖力极强,要彻底消灭它实为不易。因此,人类与蚊子、与疟疾的斗争看来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