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列舰的产生和发展

在军舰的大家族中,战列舰是最早诞生的舰种。战列舰的发展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星转斗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列舰由木质壳体换成了钢铁装甲,由风帆驱使改为蒸汽机推动,由大炮轰击加上导弹摧毁。无数次搏杀,无数次交锋,镌刻了多少荣誉,谱写了多少悲壮的战歌!

(一)本质风帆战列舰

战列舰的名称,出现在 17 世纪英国和荷兰战争期间。当时的战舰都是用木头做壳体,扯起风帆作动力,因此,那时的战列舰叫木质风帆战列舰。

以前的海战,交战双方采用接舷战的方式。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蒙古人传到西方,舰船舷侧装上了火炮,传统的接舷战受到了冲击。随着火炮口径增大、射距增加,交战双方的舰船也逐渐放弃了密集的横队战术和混在一起的交战方式,进而拉开了交战的距离。由于舰炮装在船的两侧,为了便于发挥火力,作战舰队一艘跟随一艘,采取一路纵队队形作战。这样一来,舰体大的火力强的战舰编入了战斗的行列,那些吨位小、火炮射距近的舰船只用来巡逻。于是,编入战斗行列的大舰就被称为战列舰。

木质风帆战列舰排水量由 1000 吨逐步增大到 4000~5000 吨。它有 3 层甲板,每层单板都装备火炮;有前桅、主桅、后桅 3 根桅杆,一根主桅的直

径是 1.016 米,高 36.6 米。桅杆用绳索扯起三四段横帆,海风把白帆鼓张起来驱动战舰前进,一般风力下航速 5~10 节(l 节=1 海里/时)。

造这样的一艘木质风帆战列舰,需要 2000 棵栎树,其中有很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由于各列强争相造大舰,森林不能满足供应,英国人不得不到世界各地寻找坚韧的木材。法国、荷兰和西班牙本土都没有适合做桅杆或横帆上的桁的冷杉木或松树,因而,他们派人到波罗的海沿岸或北美洲四处寻找适合做桅杆和桁的木材。

当时,战舰根据配备火炮的数量来划分等级。英国战船额定等级分类标准是:第一级 90 门炮以上;第二级 80~90 门炮;第三级 50~80 门炮;第四级 38~50 门炮;第五级 18~38 门炮;第六级 18 门炮以下。紧接着,其他国家也效法英国,这个分类标准就推而广之。在这 6 个级别当中,前 3 级为战列舰,其余各级为巡航舰。战列舰中的旗舰装备有 80~100 多门火炮,后来, 一些大舰能安装 140 门之多。这些火炮分布在战列舰 3 层甲板上。各层甲板

的炮,发射炮弹的重量不一。一艘典型的 100 门炮的舰,下层甲板上的炮发

射重 32 磅的炮弹,中层甲板发射重 24 磅的炮弹,主甲板上的炮发射重 18

磅的炮弹,前甲板和后甲板发射重 12 磅的炮弹。所有的炮都是滑膛前装炮,

在炮尾上的火门装药点燃发射实心圆炮弹。一门发射重 32 磅炮弹的长炮,发

射的是直径 6.5 英寸的圆心炮弹,有效射程 1000 多米。它需要 12 个人来固

定、装填、推炮和瞄准,一般的炮手每二三分钟能发射一次舷侧炮。接近 18

世纪时,有些英国炮手 5 分钟内发射 5 次舷侧炮,而法国和西班牙的优秀炮

手只能 5 分钟发射一次。

木质风帆战列舰不用煤也不用油有风就能行驶,只要装载足够的食品、水和军需品,就能够随风逐流在海上活动几个月,使其摆脱了长期依靠一个

岸上基地的供给。但是风帆战列舰缺少战术自由。进攻时,它须驶到敌舰的上风用火炮轰击敌人;风向不对或没有风,就须进行“Z”字形移动,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它还有一个致命弱点:一旦风帆和桅杆受损,战舰就失却前进动力。因此,法国军舰同英国风帆战列舰交战时,专门对准对方战舰的桅杆、桅桁和索具射击,把风帆打坏了,英舰就失去追击的能力。

木质风帆战列舰时代,有几艘有名的战列舰,较成功的有英国的“海上君主”号,它是 1637 年下水,由菲尼亚斯佩特设计的。战舰的 3 层甲板上装

备了 100 门炮。除了它的较长的、突出的鸟嘴形船头外,有很多特点为后来的战列舰所共有。

“阿贾克斯”号战列舰也是英国典型的战列舰。它是 1798 年在泰晤士河

上建造的。船长 182 英尺;最大宽度近 50 英尺;吃水深度:船首约 13 英尺、

船尾 18 英尺;吨位为 1953 吨,有 74 门火炮。

600 名军官和士兵在较狭窄的 战舰上常常连续生活几星期甚至几个月而不到岸上。

在英格兰南方大港朴次茅斯,至今还陈列着一艘古旧的 3 桅木船。为了不压坏它老朽的龙骨,火炮甲板上的铁炮已换成了木制品。每个英国人见到它,就投来几分敬仰的目光。这艘战列舰是闻名遐迩的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名叫“胜利”号。该船 1765 年下水,舰长 57 米,重 2162 吨,装备 100 门大炮。

1805 年 10 月 21 日,纳尔逊乘坐“胜利”号,统帅 27 艘战列舰,在特

拉法尔加海域,与维尔纳夫率领的由 33 艘战列舰组成的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

队,展开了 19 世纪木质风帆战列舰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结果,英国舰队大获全胜。据统计,此战英军死 449 人,伤 1214 人,战舰无一损失;而法、西舰队死伤约 7000 人,被俘 7000 人,击毁或被俘的战舰 18 艘之多。在这次战斗中,一代海军名将纳尔逊中弹身亡。

1827 年 10 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在希腊西海岸外的纳瓦里诺湾,同土耳其、埃及联合舰队发生的激战,是木质风帆战列舰之间在地中海最后一次大海战。此次海战,双方参战的战列舰、巡洋舰、炮船、小船共 92 艘。炮

战结果,土耳其、埃及军舰损失计有:战列舰 1 艘、巡洋舰 12 艘、炮船 22

艘,水兵战死 4000 人。联合舰队损失轻微。

(二)蒸汽装甲战列舰

蒸汽战列舰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它是近代工业的产物。

当人们驾驶风帆船顶风顶流在海洋上艰难航行的时候,便产生了寻找新的船舶动力的想法。

1690 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平曾提出用蒸汽作船舶动力的想法, 被造船师当成无稽之谈,因为当时风帆船正是兴盛时期。一个世纪后,英国的钟表匠乔纳森·赫尔斯公开发表了他设计的蒸汽拖轮图纸。因他的计算有误,有人指责说:装上他的发动机的船永远也浮不出水面。

1783 年,法国达班侯爵造了一条叫“比罗斯卡夫”号的蒸汽船。它全长

40 多米,使用明轮,即圆圆的大轮子立在舷侧。该船虽然也能溯萨万河而上, 但其造价昂贵惊人,影响了批量生产。

蒸汽船的先驱者们不屈不挠地探索,终于轮到了多才多艺的美国发明家

罗伯特·富尔顿。富尔顿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实验各种明轮、螺旋桨和水阻小的船体。到了 1807 年,他的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8 月 17 日,140 英尺长的“克勒蒙”号蒸汽船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上破浪前进,两岸行人仁步观赏, 富尔顿在船上兴奋地挥动着帽子,仿佛宣告:新的航海时代开始啦!

不久,美国发明家约翰·史蒂文斯在汽船上安装了两具反向螺旋桨,消除了单桨产生的横偏。美国人在蒸汽船“大不列颠”号上装了螺旋桨,它在处女航中打破了船只横渡大西洋的纪录。

蒸汽机、螺旋桨的出现,冲击了风帆战列舰。

19 世纪中叶,蒸汽机和螺旋桨开始在战列舰上“安家落户”。

1849 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战列舰“拿破仑”号,在法国诞生了。

该舰装备 100 门火炮。蒸汽战列舰的优势在于:不受风和流的制约,提高了航速,在战斗中可以自由进行战术机动。但是,由于早期的蒸汽战列舰消耗的木头和煤太多,航行距离受到限制,往往航行不到 100 海里就耗尽了燃料; 再加上人们对蒸汽机的功能不放心,所以,风帆仍未废除,蒸汽机只是在无风或出入港口时才使用。

1873 年,人类造舰史上最早将风帆从舰桅上去掉的纯粹的蒸汽机战列舰

“蹂躏”号在英国问世。它标志着机器动力取得胜利!这艘战列舰装有 4 门

12 英寸火炮,使用 706 磅的炮弹。

1821 年,法国拿破仑手下一名叫派汉斯的技师发明了爆破弹。翌年,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说《海上力量》。他在书中倡导使用平射爆破弹代替一般的圆实心弹,因为新的爆破弹给木壳战舰带来了灾难。他的倡议得到了几个国家海军的重视。于是,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平射炮被采用了,火炮的命中精度和威力大大增加。不久,便出现了“严防平射炮”的呼吁。随即,派汉斯又写了一本小册子,提倡使用重装甲来防护平射炮弹。当时,冶金业的发展提供了这种可能。在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试验场地,轰轰隆隆地用重炮向厚铁板射击,旨在寻找能防备“利矛”的“坚盾”。

1828 年,法国海军上将厄·日·比尔日·米西埃锡在海军部委员会上告诉大家:美国制造了一种木质舰船,其壳体外贴着边与边不相接的铁条,以此来阻挡炮弹。这个信息促使了法国进行铁甲舰的研制。

1853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两次事件使得人们对装甲刮目相看。在黑海的

锡诺普,土耳其的 11 艘木制战舰,被俄国一个中队的平射炮迅速摧毁。而在

向堪布尔要塞发动攻击中,法国海军投入了用 10 厘米厚的锻铁作装甲的 3 艘新式活动炮台。炮弹撞击得装甲“砰砰”响,可就是难以穿透。这些活动炮台却驶得近来,用炮火把要塞炸成了废墟。这是世界上首批投入战斗的装甲舰。

这次海战的奇迹,使世界海军强国幡然醒悟,纷纷研制装甲舰。法国于1859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铁甲厚约 11 厘米,后面用

大肋木支撑,排水量 5617 吨,装有 36 门炮。为了同“光荣”号抗衡,英国

海军则紧锣密鼓建造自己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勇士”号。该舰于 1860 年下

水,长 380 英尺,排水量 9000 吨,有 18 英寸厚袖木支撑着 4。5 英寸厚装甲

带,有 40 门大炮,速度 14 节。比“光荣”号更进一步的是,“勇士”号的全部舰壳都用铁包裹。“勇士”号的下水,结束了木壳舰的时代。

随着冶金业的发展,钢代替了熟铁,装甲变得越来越坚硬。19 世纪 80 年代,出现了能阻挡穿透、表面坚硬井防破裂的合成钢铁装甲。德国的克鲁

伯工厂生产了一种钢板,既坚硬又轻。5.75 英寸厚的克鲁伯钢板的防护作用与 12 英寸厚的合成钢或与 15 英寸的熟铁一样。这种钢板很快被大多数国家的海军所采用。

1892 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这艘战列舰

满载 1.5585 万吨,航速达到创纪录的 18 节,该舰前后甲板 各装备一座双联

装 343 毫米炮,两舷还装有副炮。

1895 年,英国又建造了“尊严”号战列舰。该舰首次使用碳素钢,排水

量 1.49 万吨,速度 18 节,装备 12 英寸炮 4 门、6 英寸炮 12 门。至此,世界上已广泛应用钢材造舰。

矛与盾的斗争总是交替进行。冶金业不仅促使战列舰舰体的发展,同时也给舰炮带来了变革。

19 世纪 40 年代,美国的约翰·埃里克森和斯托克顿各设计一门锻铁制

造的 12 英寸口径的巨型火炮,用于装备“普林斯顿”号战舰。埃里克森的火炮试射时,后膛附近出现了裂纹。这位设计者用很粗的锻铁带加固后膛。斯托克顿的大炮试射时,突然发生了炸膛,除他本人幸免,在场的美国国务卿、海军部长、两名国会议员等人,均惨遭不幸。美国总统泰勒正在舱下与贵宾交谈幸来罹难。“事故定乾坤”,于是,各国专家一度对这种大炮持怀疑态度。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海军中校约翰·达尔格伦设计出一门像啤酒瓶子状的大炮,后膛粗,朝炮口逐渐变细,炮口的爆炸气体压力较小。这种炮很快被美国海军采用。后来,英国人设计出阿姆斯特朗火炮。这种炮由内外炮管组成,外圈管在灼热状态下套在内圈管外面,冷却时牢牢套住。内管是一个锻铁条,盘绕成管状。这样,这块金属承受的发射压力是沿纵向而不是横向扩展,从而避免了炸膛。

为了给这种旋座的大炮和炮手提供一定的防护,约翰·埃里克森和英国海军上校考珀·科尔斯分别研制出海军舰炮的回旋炮塔,最先竣工的安装回旋炮塔的战舰是埃里克森设计的“班长”号(也有译作“劝诫者”、“警戒者”号),曾在 1862 年汉普顿战役中发挥了威力。后来,像英国的“君主” 号、“尊严”号战列舰,都安装回旋炮塔火炮。

炮身的变革带来炮弹的更新,出现了无烟火药和高爆炮弹。

钢铁的装甲、带膛线的大炮、高爆的炮弹,使战列舰的威力空前大增。

(三)步入兴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撰写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轰动了各海军强国。马汉在书中宣扬了这样一个观点:谁取得了制海权,谁就能夺得世界霸权,而谁要取得制海权,就要拥有强大的海上武力,就要建造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各海军强国开始了一场建造重型战列舰的狂热竞赛。

1904~1905 年发生的俄日战争,通过战列舰大编队交锋,证明了舰炮在远距离上的效力,也证明了增加主炮数量的重要性。根据这场战争提供的经验,当时的工业强国率先研制新一代的战列舰。只用了一年时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于 1906 年匆匆下水。该舰排水量 1.79 万吨(有的资料称 2.1845

万吨),有 4 台蒸汽涡轮机作动力,速度 21 节。该舰采取了战列舰一律用重

炮武装的原则,使战列舰发展出现转折点。装备的火炮只有两种口径:10 门口径为 305 毫米的舰炮构成主炮,配置在 5 个双管炮塔中,其中 3 个在战舰的纵向,2 个在两头。由于火力、速度和活动半径的增加以及良好 的装甲防护力,使“无畏”战列舰胜过以往所有的战列舰,成了标准型战列舰,世界各海军强国都模仿了这种舰型,当时按它的样子制造的战列舰叫作“无畏舰”。

英国的造舰行动引起了德国的重视。针锋相对,德国也加快造舰步伐, 建造了排水量更大、装甲更厚、舰炮口径更大的战列舰。英国岂甘示弱,公开发表声明:你造一艘我造一双!在最初阶段,“无畏舰”主炮口径为 305

毫米。只有德国最初一批“纳索”无畏舰口径定为 280 毫米,但在 1909 年制

造的“赫尔戈兰德”型无畏战列舰,口径增加到 305 毫米。后来,舰炮口径不断增加,1910 年英国下水的“奥里昂”型无畏舰,火炮口径增加到 343 毫米,这种战列舰又叫“超级无畏”战列舰。

美国海军这时亦从其低谷中走了出来,一改对巡洋舰偏爱的传统,把注意力转到战列舰上来了。美国建造了 3 艘战列舰“印第安纳”号、“马萨诸

塞”号和“俄勒冈”号,每艘舰的排水量是 1.03 万吨左右,每舰装备 4 门

330 毫米和 8 门 203 毫米的舰炮。到了 1907 年,美国的战列舰已发展到一定规模。1907~1909 年,由 16 艘战列舰组成的美国“大白舰队”,浩浩荡荡进行了一次环绕全球的巡航。

岛国日本亦雄心勃勃,大力发展战列舰。日俄战争中,日本设计制造了“萨摩”号战列舰。该舰排水量 1.937 万吨,装备 4 门 305 毫米舰炮。

1912 年,又建造了“河内”号战列舰,排水量 2.08 万吨,装备 2 门 305 毫米舰炮。1913 年,英国建造了 2.75 万吨、8 门 360 毫米舰炮的“金刚”型战列巡洋舰后,日本马上引进技术,也造了 3 艘;以后又造了排水量 3.38

万吨、装备 8 门 400 毫米炮的“长门”、“陆奥”号战列舰。

从 1911 年开始,俄国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叶卡捷琳娜二世”、“玛

丽亚皇后”和“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这些舰排水量 2.2 万吨,装备了 4

座三联装 305 毫米主炮,航速 23 节。

狂热的军备竞赛,使战列舰发展迅速。到 1914 年,英国已有战列舰和战

列巡洋舰 73 艘,最大的排水量 3.3 万吨;而德国亦有 52 艘;法国拥有 22

艘;意大利 12 艘、奥地利 15 艘、俄国 10 艘;美国和日本据 1908 年统计,

分别拥有 25 艘和 13 艘战列舰。

在这一时期,战列舰建造和装备技术取得一些进展,主要成就有:

**主炮叠层配置。**在最初的无畏舰上,主炮配置在 4~6 座双管炮培中, 一部分配置在战舰的纵向上,一部分配置在战舰中部。这样,侧面炮培只能向一个方向射击,不便于发扬火力。美国 1919 年建造的“阿坎萨斯”号主炮

采用叠层配置,即主炮的炮塔按高度梯次配置,并开始使用 3 管炮塔。英国

也建造了装有 10 门 350 毫米主炮叠层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 2.25 万吨。主炮叠层配置便于发扬火力,加上借助导向盘进行集中瞄准,大大提高了主炮的威力。

**装甲采取集中防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德国爆发了“日德兰海战”。这是蒸汽装甲战列舰舰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海战,双方投入战列舰64 艘。战斗中,英国一战列舰因遭远距离火炮击穿了炮培顶盖,引起弹药库爆炸而沉没。而德国战列舰虽受伤大量进水和发生火灾,但在有效的损管措

施下还是返回了基地。这些教训给战列舰的设计带来重大变革。即:舷侧采用倾斜装甲提高防弹能力;针对穿甲能力强的炮弹,使用足够厚度的甲板, 并加强对一些开口部位的装甲防护,还增加了炮塔顶盖的装甲厚度;为了防止鱼雷攻击战列舰的水下部位,除加厚装甲外,还采用隔离舱,使舰身水下部分分隔为互不相通的舱室。这样在遭到鱼雷攻击舰体局部破损的情况下, 能限制海水的漫延。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号为防护鱼雷攻击,采用多层式防护装甲;英国的“纳尔逊”型战列舰,3 座 400 毫米三联装炮塔全装在前部,副炮也装置在炮塔内,强化了甲板防护装甲,设置了塔式桅杆,使战列舰面貌一新。

**增大了主机功率,提高了航速。**战列舰的主机通过使用汽轮机和重油专用锅炉,加大了主机马力,提高了航速。如日本的“长门”号战列舰,采用力量大的三锅筒式水管锅炉,井改善主机舱装置,得以采用 8 万马力的主

机,使航速达到 26.7 节,成为当时航速最快的战列舰。该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美国人开到比基尼岛,1946 年作为原子弹试验的靶舰而被炸沉。

在世界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于 1921 年 11 月 12 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裁军会议,美、英、日、法、比利时、中国、意大利、荷兰和葡萄牙被邀请到会。这次会议实际上是英美为了限制日本的扩张和发展海军的势头。会议签订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 3.5 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 406 毫米,限定各国

保留战列舰的艘数和总排水量为:美国 18 艘,52.585 万吨:英国 20 艘,55.895

万吨;日本 10 艘,30.132 万吨;法国 10 艘,22.117 万吨;意大利 10 艘,

17.992 万吨。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只

能有 6 艘战列舰(主炮 280 毫米、最大排水量 1 万吨)、6 艘巡洋舰和 12 艘

鱼雷艇。因此,“华盛顿条约”没重新规定德国的战列舰数量。条约 1922 年生效,英国的“纳尔逊”号是该条约限制内建成的唯一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3.5 万吨。其他所有的 4 万吨级战列舰都中止建造,随意增大战列舰吨位和火炮口径的势头受到遏制。各国致力于加强战列舰装甲和水下防护、更新舰炮指挥操纵装置、加强防空武器和搭载飞机等研究和改装。

(四)登峰造极 “华盛顿条约”像个紧箍咒,禁锢了世界各海军强国 10 多年,使战列舰

的发展暂时出现了停滞的局面。

1936 年,条约期限解禁时,世界各海军强国如出樊笼,争分夺秒投入新一轮军备竞赛。战列舰的吨位和主炮口径越来越大,“巨舰大炮主义”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1934 年,在条约到期前两年,各国就悄悄地为突破条约的限制而进行新战列舰的设计。日本秘密研制一种被后人称为“超级巨舰”的战列舰,并于1937 年 11 月和 1938 年 3 月分别动工建造超级巨型战列舰“大和”号和“武

藏”号。经过4 年多苦心营造,这两艘巨舰分别于 1941 年 12 月 16 日和 1942

年 8 月 5 日下水服役。这两条舰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其满载排水量

7.3 万吨、标准排水量 6.4 万吨,航速 27 节,装备 6 座世界上最大口径的主炮,口径竟达 460 毫米,最大射程 41 公里。

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受限制,解禁后,他们甩开膀子大干了。当

年因战败,11 艘战列舰、13 艘巡洋舰和 50 艘驱逐舰被迫被自己凿沉的屈辱, 刺激着他们变本加厉地造大舰。

1935~1939 年,德国制造了两艘“沙恩霍斯特”型战列舰,排水量 2.6

万吨,速度 27 节,装备 9 门 280 毫米主炮,配置在 3 座 3 管炮塔中,还装备

了 12 门 150 毫米火炮。整个舰的装甲面积和厚度也大大增加。不久,德国又

造了两艘“伸斯麦”型战舰,满载排水量 5.2 万吨,航速 30 节,381 毫米主

炮 8 门,150 毫米副炮 12 门,飞机 6 架。该舰成为欧洲最大的战列舰。

英国在条约到期后,立即制造了 5 艘“金·乔治”五型战列舰,排水量

为 3.5 万吨,速度 27 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了“先锋”战列舰;还造了 5 艘“英王乔治五世”型战列舰,满载排水量 4。4 万吨,航速 30 节,有355 毫米主炮 10 门,飞机 4 架。法国于 1935~1937 年制造了 2 艘“敦刻尔

克”型战列舰,排水量 2.65 万吨,速度 30 节,装备 8 门 330 毫米主炮,炮

塔位于舰首。后来,法国又造了 2 艘“里舍利厄”型战列舰,排水量 3.5 万

吨,速度 32 节。意大利也造了 4 艘“意大利”型战列舰,排水量 3.5 万吨,

速度 30 节。

美国制造了 6 艘“诺思·卡罗莱娜”和“索斯·达科塔”型战列舰,排

水量 3.5 万吨,速度 28 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又造了 4 艘“衣阿

华”型战列舰,标准排水量 4.5 万吨、满载排水量 5.8 万吨,航速 33 节,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主炮。

这段时期制造的战列舰排水量、主炮的口径、航速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增强了火力。**主炮射程增加到 3.6 万米。为了更好地发扬主炮的火力,

大部分主炮集中在舰艇的前部;多数国家使用了 3 管炮塔,而其他国家是用双管和四管炮塔。由于飞机的威胁增大,新建造的战列舰,普遍增强了防空火力,拆除了一些副炮,加装了大量的自动高射炮,留下的副炮也改成高平两用炮。日本和德国的一些战列舰装备有鱼雷武器。许多战列舰的尾部设有2 座水上飞机弹射机。

**加厚了装甲。**在最新的战列舰上,装甲占吨位数的 40~45%,其中 3/4 是为了保护舰身、1/4 是保护炮。舰艇中部的侧面装甲带厚度达 400 毫米, 后缘装甲厚度 200 毫米,炮塔正面装甲达 450 毫米,甲板装甲厚度达 200 毫米。舰艇的水下防护扩展到 7~8 米,以便在鱼雷命中舰体进水后仍能继续作战。

**提高了航速。**由于安装了 13~20 万马力的蒸汽涡轮机,把舰的长度增加到 270 米,并将舰首前端改造成剪状以改善高速航行时的劈波性能,从而使战列舰的速度提高到 30~33 节。

**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声纳以及其他电 子新技术的应用,改善了战列舰的指挥控制系统,使一些战列舰成了编队的指挥舰。如雷达的使用,不仅能大面积搜索海区,而且在夜间亦能指挥舰炮准确射击。

航空母舰的异军突起,威胁着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地位。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在一些海军强国发生了战列舰与航空兵地位和作用的争论。尽管争论没有最后裁决,航空兵还是向战列舰发起了挑战。第二次大战初期,当成群结队的飞机带着鱼雷、穿甲弹、标准弹⋯⋯一

古脑儿地向战列舰倾泻下来的时候,战列舰厚厚的装甲似乎变得那么脆弱

了,招架之功、还手之力也不那么灵光了。 “俾斯麦”、“提尔皮茨”、“英国王子”、“亚利桑那”、“西弗吉

尼亚”、“内华达”、“加利福尼亚”⋯⋯一艘艘巨舰,在飞机的轰击下, 折桅断身,沉入大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约有 70 艘战列舰参战,被击沉、

击毁 28 艘。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航空母舰编队的飞机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停泊在港内的 8 艘战列舰、7 艘重轻巡洋舰,沉的沉、伤的伤。此战一举奠定了航空母舰的霸主地位。从此,战列舰从顶峰跌落下来。

此后,二战中重要的海上战役都是在 150 海里到 200 海里的距离上进行的,战斗的主角是从航空母舰或陆地机场起飞的飞机,双方的军舰根本不打照面,大口径的舰炮对敌方舰船也无用武之地。战列舰当起了“护航兵”, 在保证联合舰队尤其是航空母舰免遭敌机和大型舰艇的攻击时,发挥着作用。此外,战列舰在攻击海岸、登陆战役中,大口径火炮方派上用场,能准确地、长时间地轰击海岸工事和军事设施,对登陆部队施行炮火支援。

在二战后期,战列舰也加强了防空。从 1942 年直至战争结束,美国和英国的战列舰再也没有被击沉过。这种战列舰仍保持生命力,既能给予沉重的打击,也能经受沉重的打击。

江河毕竟东流去。“巨舰大炮”主宰海洋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五)几度沉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战列舰遭到了冷遇,正在建造的停工了,退役的、封存的、被拆除的、进厂化铁水的、进博物馆供参观的、当教练舰的⋯⋯ 几乎所有的战列舰都遭到处理。

1950 年 6 月侵朝战争爆发,次年 3 月,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威斯康星”号启封眼役,经修整后即驶往朝鲜海域,11 月在日本横须贺接替“新泽西”号担任第七舰队的旗舰,并参与对朝鲜北方沿岸的炮击。英勇的朝鲜人民军给予了反击。

1952 年 3 月 15 日,“威斯康星”号被人民军的岸炮击中,造成破损,

随即退出战场回国修理,修复后于 1953 年再度担任第七舰队旗舰。

1956 年 5 月 6 日,“威斯康星”号在海上与一艘驱逐舰相撞,舰首遭到严重损伤。正巧没有完工的姊妹舰“肯塔基”号将要拆除,于是利用它的舰首为“威斯康星”号施行了一次有趣的“换头术”。尽管很快修复,但和平时期仍派不上用场,1958 年 3 月,它又不得不继其 3 艘姊妹舰后再一次封存

起来,长期停泊于费城港。“威斯康星”一睡竟 30 个春秋。

1955 年 10 月 29 日午夜,前苏联的“诺沃罗西斯克”号战列舰远航归来后,突然发生了大爆炸,战舰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锚地沉没。爆炸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法国的“让·巴尔”号战列舰曾于 1956 年 10 月参加了“苏伊士战争”, 尔后亦退役。

1956 年,英国也停止使用他们最后一艘战列舰“前卫”号。

就这样,仅存的几艘战列舰也——从波涛翻滚的海洋上消失了。

20 世纪 60 年代,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军界又产生了启用战列舰的动议。但是,海军作战部长麦克唐纳极力反对启封战列舰,参议院武装力量委

员会主席德·鲁塞尔则极力主张战列舰重新服役。

1967 年 8 月 1 日,当麦克唐纳将军退役那天,国防部宣布“新泽西”号

战列舰重新服役赴越南参战。“新泽西”号花了 2300 万美元改装参战不久, 由于美国对越南北方的政策变为实行有限度的空中轰炸和海岸封锁,当时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认为“新泽西”号消耗费用太大,便明智地将它撤回。因此,“新泽西”号仅复出一年半便于 1969 年 12 月又退出现役。

1979 年秋天,是美国不光彩的日子。伊朗革命卫队在首都德黑兰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并将大使馆的外交官员扣为人质。美军派出特种部队乘飞机企图抢救人质的计划,被西亚大沙漠的强劲风沙吹流了产,使得美国大丢面子。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并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这些事件使得有“世界宪兵” 之称的美国为其影响的削弱而深感不安,于是,美国军方提出了重新启用战列舰的动议,并派人到国会议员中游说。由于卡特总统态度不积极,战列舰迟迟未启封。

1981 年里根执政后,战列舰复出有了转机。里根任命的海军部长约翰·莱曼极力主张启封战列舰。他说:“战列舰给人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能对敌人进行多方面的毁灭性打击。美国海军战列舰给人的观感是,它完全有把握在地平线上击沉苏联舰只。”19sl 年夏天,美国国会批准拨款重新改装“新泽西”号,同时将“衣阿华”号亦列入改装计划。

“衣阿华”级战列舰是 1943~1944 年间建成的最后一代战列舰,共 4 艘,分别命名为“新泽西”、“衣阿华”、“密苏里”、“威斯康星”号。它的舱面上密密麻麻地布置了上百门火炮,其中口径最大的是 3 座三联装406

毫米火炮,舰体最厚处装甲达 430 毫米,舰长 270.4 米,宽 33 米,吃水 11.6

米,标准排水量 4.5 万吨,满载排水量 5.8 万吨。“衣阿华”级战列舰下水后,曾参加过支援太平洋诸岛的登陆战。

该级舰的现代化改装从第一艘舰“新泽西”号 1981 年 10 月进入长滩海

军船厂开始,到最后一艘舰“威斯康星”号 1989 年 2 月改装完毕,共用了 7 年半时间,每艘舰改装费用耗费了 3~4 亿美元,相当于新建一艘“佩里”级导弹护卫舰。

1982 年 12 月 28 日,里根总统亲自登上了改装一新的“新泽西”号战列舰,宣布该舰重新服役。

“衣阿华”级战列舰现代化改装的主要项目有:安装 SLQ-32 电子战系统;加装一部 SPS-49 对空搜索雷达;电子通信设备彻底现代化;改进动力装置燃油系统,用过滤燃油代替黑油;拆除 4 座双 127 毫米炮塔,安装 8 座四联装 MK143“战斧”巡航导弹箱式发射装置;安装 4 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加装 4 座“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改变腥部形状,使

其能在停放 3 架直升机的情况下,能正常起降第四架直升机;装备了 5 架以色列生产的无人驾驶器。

这次改装使近 50 年的平台和船体技术与现代化的电子系统和精确制导

武器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使世界仅存的 4 艘战列舰面貌一新,如虎添翼。它

们分别部署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可以组成 4 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突击群,独立执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或协同航空母舰编队行动。

然而,尽管这次现代化改装耗资巨大,重新复出的战列舰仍未摆脱衰亡的威胁。

1990 年,第四次服役刚刚 8 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 6 年的“衣阿华” 号便再次封存。

1990 年 8 月 2 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爆发了海湾危机后,“威斯康星” 号和“密苏里”号战列舰驶向海湾。“沙漠风暴”战斗打响后,这两艘舰向伊军战略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尔后,用 406 毫米的大炮轰击伊军阵地。

海湾战争的辉煌也没有延长战列舰的生命。战后,“威斯康星”号退役。1992 年 3 月 31 日,“密苏里”号在礼炮声、号角声和对过度裁军危险的警告声中,也退出了现役。

战列舰 300 多年的历史又画上了句号。

(六)何日再复出

洛杉矶港。“密苏里”号战列舰静静地停泊在码头上,粼粼碧波轻轻地抚摸着她那坚硬的躯体,一群群海鸥在她的周围翩翩起舞。在昔日舰员笔挺站坡的甲板上,身着白色、蓝色、红色、紫色衣裳的白皮肤、黑皮肤的游客川流不息,粗大昂天的 3 联座 406 毫米的主炮炮塔下,依偎着纤秀的少女⋯⋯ 昔日叱咤海洋的“海上霸主”,今朝成了人们的观赏品。

当人们赏心悦目地走下“密苏里”时,不禁要问:“她何日重返海洋, 奔向战场?”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仅存的 4 艘战列舰几度复出几度隐退,每一次都少不了一场争论。争论的实质:是空中制胜还是大舰逞威?是导弹打击还是巨炮摧毁?是压缩开支还是保持规模?

这 4 艘战列舰之所以“仕途坎坷”,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二次大战中,航空母舰替代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后,给海战带来了新的样式。作为一个时代的武器——战列舰,在新的样式面前有些落伍了。虽然,这几艘舰已经过现代化改装,但仍存在一些弱点:一是防空反潜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立体战争的要求;二是所需舰员较多,一艘战列舰 1550 多人。兵员紧张的问题一直困扰美国三军,它们的入役很可能使其他舰艇人员缺编,不能正常部署。另一方面,舰员多势必导致人员开支上涨,也不符合五角大楼的要求;三是吨位过大,机器老化,导致耗油量猛增,设备维修和燃油方面的开支十分高昂。每艘舰每年的管理费用高达 3700 万美元,这对经济不景气的美国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正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每当缩减军费,美国海军必先从她们身上开刀。但是,她们又一次次地被召重新服役,正说明她们仍有独到之处。

较强的威慑力。战后,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海战,一般都是些局部、小规模、双方实力相差较大的“海地一体”的战斗。对于那些弱小国家,美国的战列舰不用担心来自空中的威胁,相反,她的“战斧”、“鱼叉”、“巨炮”,倒是够这些小国家受的。

1983 年,美国决定延长“新泽西”号战列舰部署在黎巴嫩附近海域时间的时候,五角大楼一位官员评论说:“收集到的情报表明,什叶派穆斯林部队对‘新泽西’号战列舰予以高度的重视”,“他们看待 16 英寸的(指战列

舰 406 毫米主炮)舰炮就像我们看待原子弹一样。” 巨炮有优点。

1980~1981 年问,美国曾拟定了战列舰“第二阶段改装计划”,其中有一项是拆掉 406 毫米大炮,以给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和垂直起降飞机提供空间。但多数要员认为,拆掉这些主炮,也就失掉了世界上其它海军所没有的武器系统,同时战列舰也就失去了一大优点。这些主炮可以有效地对付海上和陆地目标,支援登陆作战。尽管同巡航导弹相比,其精度不如后者,但造价较低。另外,美国正准备制造战列舰主炮的制导炮弹,那样将大大提高射击精度。

在编队中发挥作用。战列舰可参加航空母舰编队,它的舰载攻击导弹可增强飞机的打击力量,而自身还可以得到舰载机的空中掩护。

总之,战列舰的复出,取决于美国的战略需要和经济情况。

谈到战列舰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到现在为止,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已年至半百,虽然经过现代化改装,但寿命总是有限的,而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已不大。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听到有哪个国家要造新的战列舰。总而言之,战列舰终将会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