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列舰概述

战列舰是一种主要在远洋活动、装备强大的舰炮武器、有装甲防护与防雷舱的大型战斗舰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战列舰是海军舰队的主力战舰,故亦称“主力舰”或“战斗舰”。它是海军舰队的核心, 用于同海上敌人舰船决战,或对陆战中兵力的支援。

战列舰名称起源于 300 年前。早先的海战,双方的战舰两舷相接,手持大刀长矛的士兵冲到对方的战船上乒乒乓乓砍杀一气。随着火炮在海战中的运用,双方战舰拉开了距离,把战船按前后次序排成一列,使各船的火炮都对准敌舰,依次向敌舰炮击。海战的胜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吨位大、防护好、火炮进攻力强的战舰才能取得较好的作战效果,才有可能保持在战斗队列上。于是,人们便开始将这些吨位大、防护力好、火炮威力强的战船称为“战列舰”。据史料记载,这种一路纵队线阵战术问世于 1665~1667 年英国和荷兰战争期间。因此,战列舰的历史往往从那时算起。

战列舰的发展大致分为木质风帆战列舰和蒸汽铁甲战列舰两个阶段。 风帆战列舰出现于 17 世纪中期,系木质船体,由 3 根高大的桅杆扯起风

帆驱动战舰前进,排水量由 1000 吨逐步增大到 4000~5000 吨。木质风帆战列舰两舷开设着一个个舷窗,在每个舷窗口里布置一门火炮,带轮子的火炮直接放在甲板上。火炮甲板最多可达 3 层,可装备 100 多门火炮。早期,风帆战列舰装备的是发射圆型实心弹的前膛炮,19 世纪以后改装发射爆炸弹的后膛炮,一艘舰可装备 120~130 门。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英国舰队和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共投入战列舰 60 艘,这是风帆战列舰舰队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

蒸汽战列舰出现于 19 世纪中期,是近代工业的产物。

1859 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诞生。次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勇士”号也在英国下水。不过它同样保留风帆,仍为机帆并用。

1873 年,人类造船史上最早将风帆从舰桅上去掉的纯粹蒸汽机动力战列舰“蹂躏”号在英国诞生。它标志着机器动力的最后胜利。

1892 年,英国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钢质战列舰“君主”号。这艘舰成

为各国战列舰设计的样板。此后,战列舰采用钢制船体,满载排水量由 1 万

吨增至 1.2 万吨;装备螺旋膛线舰炮,主炮口径由 200 毫米增至 300~350 毫米,由护板炮改为炮塔炮;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 230~450 毫米;航速由14 节左右提高到 16~17 节。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为战列舰的四要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受美国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世界各国把建造大型重炮战列舰,作为争夺海洋的资本。

1906 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装备 10 门 305 毫米的主炮,

满载排水量 2.1845 万吨,航速 21 节;翌年,又建造了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常

胜”号,装备 8 门 305 毫米主炮,排水量 1.725 万吨,航速 26.5 节。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被列为主力舰。“无畏”号战列舰以其新颖的设计、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成为当时标准型战列舰,为其他国家海军所推崇。战列舰成为大国海军军备竞赛的首要目标。到 1908 年,英美法德日俄意奥 8

国的战列舰总数为 166 艘。

尔后,美国首先建造了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接着,英国也建造了装备 10 门 350 毫米主炮叠层配置的战列舰“奥赖恩”号,排水量达 2.25 万吨。这种类型的战列舰,被称为“超无畏”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 是蒸汽战列舰舰队进行的首次大规模海战,英德双方投入主力舰 64 艘。这次海战之后,鉴于鱼雷和水雷武器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为了保住战列舰的主战地位,一些国家设计和建造了吨位更重、火炮口径更大、防护能力更强的战列舰,其主炮口径竟达 406~457 毫米,装甲厚度达 381 毫米,排水量为 5

万吨。如此庞大的战舰,其航速竟在 30 节以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1921 年 11 月,美英法意日 5 国在华盛顿召开了海

军裁军会议,会上签订了一份限制战列舰发展的 15 年条约,规定战列舰的标

准排水量不得超过 3.5 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 406 毫米,并限定了各国保持战列舰的艘数和标准排水量。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战列舰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局面。

1936 年 12 月 31 日,“华盛顿条约”期满,解禁后的各海军强国立即建造新的战列舰,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又紧锣密鼓地展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炮巨舰”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战列舰设计普遍更加重视了舰体的防御能力。当时由于航空兵发展迅速,战列舰的副炮一般均改为高平两用炮,并加装了大量自动高射炮。同时,装甲的厚度一般采取与主炮口径相同的尺寸,并注意了水下舰体对鱼雷的防护。当时战列舰吨位越造越大,火炮口径越来越粗,防护装甲越来越厚;航速越来越快。日本建造的“大和” 号战列舰,满载排水量 7.3 万吨,6 门主炮每门口径为 460 毫米,舰体防护

装甲最厚处达 410 毫米,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航空兵的崛起,取代了战列舰的主力地位。日本愉袭珍珠港之战,是战列舰向航空兵“让位”的开始,“大和”号的沉没, 标志着“巨舰大炮”主宰海洋的历史的结束。战后,由于核武器和导弹的发展,海军航空兵和轻型舰艇可以携带这些威力强大的武器,并能远距离使用, 因此,战列舰大都退役,部分被封存。

进入 80 年代后,美国海军的决策人士突然提出一个新观点:如果将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战列舰仍将具有强大的威力。为此, 美国决定对“衣阿华”级 4 艘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航速增至 35 节;保留

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主炮,拆除 4 座双联装 127 毫米副炮;加装 8 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 座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装置、4 座 6 管20 毫米“密集阵”火炮;搭载直升机 3 架;加装了电子战系统。至 1989 年,

这 4 艘战列舰相继改装完毕,重新服役。

1990 年,其中两舰再次封闭。

1991 年 1 月,“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号参加了海湾战争。

1992 年,两舰又相继退役。至今,在世界海军舰艇编队中看不到战列舰那庞大的身影。

战列舰之所以成为目前世界历史上最长的战舰,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一,吨位大。战列舰在世界所有的舰种中,其吨位居“亚军”,仅次于航空母舰。而标准排水量 6 万多吨的巨型战列舰“大和”号,比一些航空母舰的吨位还要大,就是拿到当今来比较,也仅次于“尼米兹”和“企业” 级航空母舰,比当今最大的巡洋舰——俄国的“基洛夫”号,还要重 4 万吨。

战列舰这样庞大的舰体,为装备各种武器,提供了空间;同时,吨位大利于镇风压浪,可以赴远洋作战;庞大的舰体力舰员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便于长期在海上作战。

其二,火力强。战列舰以其炮多口径大而著称。早在风帆战列舰时代, 一艘战列舰 3 层甲板两舷摆列 100 多门大炮,一齐开火,炮声震天。而现今

尚存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上装备的 3 座三联装 406 毫米的大炮,更是威力

惊人。该大炮,每发炮弹 1.5 吨重,最大射程 41 公里,可对海上及岸上目标

射击。该舰新装备的“战斧”巡航导弹射程可达 1100 公里,携带每枚重 450 公斤的常规弹头;还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 既可用导弹进攻敌舰,又可防御敌舰导弹进攻。

其三,装甲厚。战列舰的装甲厚度同主炮口径的增加成正比。以“大和” 号战列舰为例,全舰舷部用 5 层钢板防护,最厚处达 410 毫米,创造了战列舰装甲厚度的最高纪录。舰的底部除了加厚装甲外,还设立隔离层,用来防护鱼雷攻击。当一枚鱼雷命中时,该舰不会影响战斗力;同一舷被 2 枚鱼雷命中后,仍能保持战斗力,简直是一座坚固的海上堡垒!

当然,战列舰也存在目标大易遭攻击、防空反潜能力差等弱点,在导弹武器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战列舰必将被新的武器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