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巡洋舰的产生和发展
巡洋舰差不多和战列舰同时产生,经历了风帆时代、蒸汽装甲时代和核动力导弹化时代,至今仍以强大的威力活跃在海洋上。
纵观巡洋舰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战斗使命和武器装备的改变和发展,受着处于主力舰地位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支配和影响,在战争的舞台上,巡洋舰甘当配角,以主力舰为核心,鼎力协助主力舰唱好主角;同时,根据协同主力舰作战的需要,不断发展自己。
(一)巡洋舰的鼻祖——快速帆船
巡洋舰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可追溯到风帆时代的快速帆船。
火炮装备到战船之后,海战的方式由双方战船接舷士兵跳帮搏杀,转变到排开阵式,拉开距离,双方展开炮战。那些吨位大、火炮多的战船排人战列线作战,这类主力舰就叫作战列舰。而那些吨位仅次于战列舰、速度快、火炮不多的战舰,则担当起巡逻、警戒、侦察、护卫等任务。这些快速帆船可以说是巡洋舰的鼻祖。
这类快速帆船一般装备 40~50 门炮,单层甲板,也有的是二层甲板,木质船壳,3 根桅,在当时称为“三桅炮舰”。
早期的战列舰编队,没有雷达、也没有无线电,只靠视距有限的望远镜观察。为了获取敌方舰队的情报,就需派出速度快、机动灵活、又有一定人力的战舰,外出巡逻侦察,发现敌情后,快速返回本舰队报告。英国的海军名将纳尔逊,把快速帆船称为“舰队的眼睛”。在海战中,纳尔逊十分重视发挥快速帆船的作用。在 1798 年 5 月底的埃及战役中,纳尔逊率领 13 艘战
列舰绕过科西嘉岛,驶往意大利海岸,搜索法国舰队。在此之前,因遇到 8
级大风,他的 3 艘三桅炮舰被大风吹得七零八落,不能随编队行动。纳尔逊为缺乏三桅炮舰而深感遗憾。因为没有三桅炮舰,他的搜索和侦察活动将遇到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
三桅炮舰用途广泛,除了担负侦察任务外,还执行袭击商船队、快速运输、送信、到外国港口炫耀武力等任务。在舰队交战时,它们通常位于不交战的一侧连发信号,或拖走被击伤而失去战斗力的战舰。
正因为快速帆船——三桅炮舰在编队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皇家海军在发展战列舰的同时,也大力建造快速帆船。到了 1812 年,英国
皇家海军服现役的快速帆船有 112 艘,战列舰 124 艘。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按战舰上装备的火炮数量,把全部战舰分为 6 个等级。第一级:90 门炮以上;第二级:80~90 门;第三级:50~80 门;第四级:38~50 门;第五级 18~38 门;第六级:18 门炮以下。前三级属战列舰, 第四级即为快速帆船,最后两级是一般的小型护卫舰和护航舰。像英国的“马其顿”号快速帆船,装备 38 门炮,排水量为 1325 吨,舰长 158 英尺,舰上
的军官和士兵共 301 人。
美国海军也十分看重快速帆船的作用。在 18 世纪末期,美国的海上贸易受到英法等国的制约,英国政府针对美国实施《航海条例》,发布枢密院令禁止美国人从事获利甚丰的英属西印度群岛的海上贸易。另外,美国的商船常常遭到北非沿海国家海盗的劫掠。为了保护海上贸易,初创的美国海军大
力建造快速帆船,用以巡洋护航,打击北非的私掠船。
1797 年,美国下水了装备 44 门炮的快速帆船“宪法”号、“美国”号和“总统”号等舰。这些舰速度很快,炮火也强,对于那些私掠船,能够追上一艘击败一艘。“美国”号的排水量为 1576 吨,舰长 175 英尺,舰员 478 名。
有了新型快速帆船后,美国海军组成分舰队,到北非沿岸国家炫耀武力, 打击专门劫掠美国商船的北非私掠船,井封锁了的黎波里港。
1812 年,日渐壮大的美国海军快速帆船队同英国皇家海军快速帆船队交战。美国的“黄蜂”号击败了英国双桅帆船“欢乐”号;“美国”号在英舰“马其顿”号 18 磅重炮弹射程之外,从容发射 24 磅重炮弹,把“马其顿” 号舰体打得满是侗孔,打掉了后桅,打掉了许多炮,“马其顿”号只得投降, 编入美国海军。这年 12 月,美国的“宪法”号又打得英国“爪哇”号投了降。
美国人为自己的一连串胜利而欢欣鼓舞。国会在为胜利者大批授勋之后,又热情洋溢地投票决定拨款,再建造 6 艘三桅炮舰和 4 艘战列舰。
海上贸易战,又一次显示了快速帆船的威力,为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二)崭露头角的蒸汽装甲舰
蒸汽可做为一种动力源,早在中世纪时,有学问的人,就认为把蒸汽运用到水上运输,是一种可实现的目标。远自 1618 年,戴维·拉姆西在英国获得了一种专利权:“用不使用马或牛的、若干种新的、恰当的方式或各种发明物喷射水(蒸汽),使船在无风的水面上迅速舰行。”拉姆西虽然经过不懈地努力,但并没有制造出一艘真正的蒸汽船。
蒸汽机首先在快速帆船上试验成功。1807 年,很多使早期发明家感到苦恼的机械问题得到了解决,美国的罗伯特·富尔顿使他的有名的“克莱蒙特” 蒸汽船下水。
“克莱蒙特”号船长 133 英尺、宽 13 英尺。富尔顿的发动机是很简单的,
有一个长约 20 英尺的铜板制作的锅炉,它所产生的蒸汽进入一个单独的汽
缸,一个活塞将汽缸里的推力传给船边的两个明轮,每个轮子直径为 15 英
尺,每个轮子安装有 8 个明轮翼,每个 4 英尺长。这种高大的轮子安装在船舷边,暴露在明处,极容易遭炮火击毁。“克莱蒙特”20 马力的发动机可以带动船,每小时行驶 5 英里。“克莱蒙特”烧木头和煤。它第一次从纽约航
行到奥尔巴尼只用了 32 小时,而单桅帆船要用 4 天时间。
第一艘横渡大洋的蒸汽船是“萨凡纳”号。1819 年 5 月,它用 29 夭时间从佐治亚州的萨凡纳航行到英格兰的利物浦。它是由美国人摩西·罗杰斯建造的。这艘船长 98 英尺,比富尔顿的“克莱蒙特”短很多,但是宽度是它
的两倍,它使用的是一台 90 马力的发动机,烧煤和木头。“萨凡纳”号也装备帆。实际上它在海上航行的大多数时间内都是使用
帆。旱期所有蒸汽舰的锅炉不得不使用含盐的水。因而,他们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清除炉内的盐,这个时候,他们就升帆航行。另外,使用帆比蒸汽机经济得多。因此,美国海军在 1869 年颁发了要求所有舰艇以风帆为主动力以
蒸汽机为辅动力的命令。直到 19 世纪末,发展了可用来蒸馏足够淡水的凝结器,才结束了对盐水的依赖,蒸汽舰逐步取消了帆。
美国海军在建造蒸汽巡洋舰方面作了不懈努力。
1842 年,美国的 3220 吨的舷侧明轮船“密西西比”号和“密苏里”号下水,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两艘船的技术遥遥领先。翌年,“密苏里” 号遭火焚毁;但“密西西比”号却有卓越的经历,它在墨西哥战争和打开日本大门的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螺旋桨的发明,使蒸汽舰如虎添翼。1842 年,美国建造了第一艘海军螺旋桨蒸汽船,这就是轻巡洋舰“普林斯顿”号。它也是第一艘把蒸汽机置于水线以下而炮火无法击中的战舰。
英国皇家海军终于相信了螺旋桨的优点,在“普林斯顿”号建成不久, 英国的一艘螺旋桨三桅炮舰“响尾蛇”号下水。“响尾蛇”号在一次拔河和几次航崖试验中胜过同等马力的明轮船,从而稳固地确立了螺旋桨推进的地位。
在此后几年中,英国把本国的快速帆船逐步改装成蒸汽动力和螺旋桨战船。
- 世纪 50 年代,美国有一批“梅里麦克”级快速螺旋桨三桅炮舰下水,
这些三桅炮舰在不久后的美国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爆炸药的出现,使火炮由实心弹向榴弹发展,大大增强了火炮穿透力和爆炸力。木质的战舰经不住“利矛”的打击,于是,推动了装甲战舰的研制。
这个研制行动,大约从 19 世纪 30 年代开始了。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动用了两艘铁壳蒸汽动力炮艇,到 1844 年, 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制造铁壳三桅炮舰。但在当时,冶金业不够发达,铁比橡木还脆弱。因此,英国海军把新建造的铁壳三桅炮舰改装成运兵船,而且在几年间完全停止用铁建造战舰船壳。
1853 年在锡诺普战役中,土耳其舰队被俄国一个中队的平射炮击毁,使
海军强国看到了采用铁甲舰壳的必要性。法国人行动较快,于 1859 年建成了
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光荣”号,该舰排水量 5600 吨,木壳船体,有 4.5 英寸厚的铁板装甲,30 多门重炮,3 个桅杆,航速 13 节。英国人也不甘落后,建造了“爵士”号、“黑王子”号等铁甲舰。这些铁甲舰一个最大特点是用铁壳代替了木壳。
美国偏爱巡洋舰,南北战争推动了铁甲巡洋舰的发展。
1862 年,南军为了争取海上的主动权,打捞了北军沉在海里的螺旋桨蒸汽机三桅炮舰“梅里麦克”号,并进行了改装,重新命名为“弗吉尼亚”号。他们把舰身吃水线以上的部分全部去掉,在舰中部装设了矮而平的炮台,四面用半米多厚的木板作壁,外包厚铁板。在同年的一场海战中,北军两艘战舰以及沿岸炮台一齐向“弗吉尼亚”号开炮,但一发发炮弹被弹了回来,而“弗吉尼亚”号完好无损。正当北军一筹莫展时,一只矮小的怪船“班长” 号急驶而来,这是北军精心设计制造的新式装甲舰。这艘舰的舰身在水面上仅露出半米,船舷吃水线以上包着 5 层 2.5 毫米厚的铁板,甲板上也包上铁
皮,在甲板中央设有旋转炮台,形似铁筒,用 8 层 2.5 毫米厚的铁板包着。在海战中,“班长”号灵活机动,塔式炮台忽东忽西地射击,顽强迎战。这是海战史上铁甲巡洋舰第一次交战。
尽管“班长”号在海洋上的适航性不好,但是,在这种类型舰上,采用了全蒸汽动力并装有螺旋桨和装甲旋转炮塔等新技术。这种不同凡响的装甲舰被认为是现代巡洋舰的前身。从此,木质船壳安装固定排炮的老式战舰正
式没落。直到 20 世纪,它仍然是军舰革新的典范。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双方舰队除了作为核心的少数战列舰外,多数是铁甲巡洋舰。这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它表明了舰队编成密集纵列后,具有使炮火集中的优越性。尽管战列舰不易受到较小舰船的伤害,但它的速度过慢以致连巡洋舰都迫不上。因此,军舰由此开始区分为战列舰、快速铁甲巡洋舰和小型巡洋舰 3 类。
(三)竞相发展 大型化、高速度舰
- 世纪初,世界海军强国崇尚马汉的“海权论”,认为谁的军舰造得大、炮口造得粗,谁便能称霸海洋、主宰世界;再加上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为建造巨舰提供了技术保障。于是,各海军强国的战舰越造吨位越大、炮口越粗。主力舰大型化了,为主力舰警戒、护航、侦察的巡洋舰,也开始向大型化、高速度发展。
英国从 1900 年下半年开始,接连建造了用于侦察、巡逻的巡洋舰,由于
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于 1911 年专门设立了巡洋舰委员会,以讨论巡洋舰的发展问题,接着建造了“林仙”级巡洋舰,该级舰在水线部位装有装甲,并对舷侧甲板组成舰体纵强度部件进行尝试,采用烧重油的蒸汽轮机以取代煤作为燃料,航速从以往的 25 节提高到 30 节,混装了 102 毫米炮和 152 毫米炮,同时还在一部分巡洋舰中进行了搭载飞机的试验。
继。‘林仙,,级之后,英国于 1913 年以后建造了“板烟”级、“加逻林”级等巡洋舰。对舰体外形、结构布置、动力装置、武器系统等进行了多种改进。“板烟”级装有 190 毫米炮,设置了倾斜装甲,水线下设置防鱼雷设备。“加逻林”级舰体加大,舱室布置进行了改进,武备作了加强。此外, 其他舰级也进行了各种改进,如在推进装置安上减速齿轮,改变汽缸的配置, 烟囱从 3 根减为 2 根,把水线下的鱼雷发射管改装到水线之上,有的降低了
后部的舰桥和桅杆,前部设置了 152 毫米炮。这一系列的改进,加大了巡洋舰的吨位,提高了航速,增强了火力。
英国建造了一系列轻巡洋舰。如“奥罗拉”型,1913 年建造,排水量 3500
吨,航速 29 节,在中心线上配置了 6 门 150 毫米炮,前后炮塔都是重叠式,
即阶梯式配备在不同高度的甲板上,便于发扬火力。还装备 12 个鱼雷发射管。“奥罗拉”型从“C”型发展到“D”型,1917 年建成的“D”型,排水量 4760 吨,航速 29 节;后来又发展为“E”型,排水量 9800 吨,航速 33
节。还建成了“霍金斯”型,1916 年建成,排水量 9800 吨,航速 30 节,装
备 7 门 190 毫米炮。该型舰成为重巡洋舰的先驱。英国 1916 年还建成了“光
荣”型巡洋舰,排水量高达 1.86 万吨,航速 32 节,装备 380 毫米炮 4 门。该型舰是有轻装甲防护的特殊巡洋舰。在建造轻型巡洋舰的同时,英国还专门建造了一批大巡洋舰,用以打击轻型巡洋舰以下的舰艇。
1904 年,英国在建造“无畏”级战列舰时,也提出了建造“无畏”级快速装甲巡洋舰的方案。
1908 年建成“常胜”级,排水量 1.73 万吨,航速 26.5 节,装备 356 毫
米火炮 8 门、102 毫米火炮 16 门。这种战舰也被称为战列巡洋舰,“常胜” 级是第一批战列巡洋舰。
德国为了同强大的英国舰队抗衡,着手加强舰队实力。在巡洋舰建造方
面,采用了舰体加强构件,整个舰体采用纵骨架式,改进了水线下舰体形状, 水线部位加设装甲,后甲板降低了一段,以存放水雷,使其具有布雷能力。德国也建造了“冯德但恩”型战列巡洋舰。该舰比战列舰快 5~6 节,主炮少2~4 门。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和英国的战列巡洋舰有明显差别。德国的战列巡洋舰主炮口径较小,但由于主炮弹道性能良好,射程同英国的一样,都是 1.37 万米,而带缓爆引信的德国炮弹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德国战列巡洋舰的辅助炮口径较大,但炮的数量比英国的少。这样,节省下炮塔的重量用于增加装甲的厚度和面积,使舰船的坚固性好于英国。德国这一招在以后的战争中证明是有益的。总之,在这期间,德国巡洋舰在设计上严格,性能可靠,对后来的巡洋舰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也大力建造巡洋舰。日本建造的 2 艘“天龙”型巡洋舰首次采用减
速汽轮机,取得 33 节的航速。该型舰排水量 3500 吨,装备 4 座 140 毫米单
装炮,同时还装有 2 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后来,日本又建造了 14 艘 5500 吨级的巡洋舰,这些舰可搭载侦察飞机,舷侧和上甲板用高张力钢防护。
美国海军建造的巡洋舰速度快,装有 150 毫米炮和 10 具鱼雷发射管,并
为侦察机设有 2 座弹射器。一般在前后部的中线处各设有 1 座双联装炮,在
左右舷各设 2 座火炮,而主炮在前后部成射线状布设。另外,在两舷各设有两座鱼雷发射管,其中一座为双联装,另一座为三联装。
纵观这一时期各国建造的巡洋舰,具有吨位大、速度快、火炮口径大的特点,而且运用了无线电通讯新技术,加强了军舰与舰队和大本营之间的联系,利于协同作战。但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大型巡洋舰装甲较薄,装甲防护面积不大。这种以减轻装甲换速度的作法,留下了隐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装甲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因装甲防护不坚固损失惨重。1914 年 9 月 22 日,英国 3 艘 1.2 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阿布基尔”
103 号、“霍格”号、“克雷西”号,在巡航中被德国“U-9”号潜艇先后用鱼雷击沉。在日德兰海战中,这些较大的巡洋舰又一次“掉价”。英国3 艘战列巡洋舰、2 艘装甲巡洋舰被击沉;德国同样多的巡洋舰遭到严重损伤。由于德国巡洋舰装备防护优于英舰,因此,德舰虽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抗沉性较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 34 艘装甲巡洋舰在战争中损失了
11 艘。
(四)力求攻防平衡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继续向大型化、高速度发展,改善了自身的装备防护,加强了防空、反潜,应用了声纳和雷达新技术,出现了一批攻防平衡的新巡洋舰。
1922 年,为了遏制日益膨胀的军备竞赛势头,英、美、日、法、意等国
签定了为期 10 年的华盛顿协定。主要目的是限制各国建造战列舰的数量和主
炮的口径,同时对巡洋舰也略加限制。该协定规定巡洋舰的最大吨位是 1 万吨,主炮口径应小于战列舰,但航速允许快一些。由于对巡洋舰其他方面的限制不甚严格,因此,各海军强国挖空心思发展巡洋舰,大致朝着重型巡洋舰和轻型巡洋舰两个方向发展。1930 年,上述各签约国又对主炮口径为 203
毫米的重巡洋舰和主炮口径为 152 毫米的轻巡洋舰的建造数量进行限制,签定了伦敦条约。但各签约国心怀鬼胎,各打自己的算盘。在伦敦条约签字之
前,美国和日本极力要求增大重巡洋舰的比例,以备将来称霸海洋。而英国却要求增大轻巡洋舰的比例,用重型舰来换取建造更多的轻型舰,以满足其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需要。协定最大的受害国日本,亦变着法子在发展巡洋舰上作文章。法国和意大利干脆拒绝在伦敦协定上签字。
这一时期巡洋舰的发展,大致有如下特点。
继续发展大型化巡洋舰。华盛顿协定限制了战列舰建造的数量,导致了建造重型巡洋舰。重巡洋舰主炮口径 203 毫米,排水量 1 万吨左右。当时称
这种舰叫“条约型巡洋舰”。如日本的 4 艘“古鹰”型巡洋舰是世界最早的重巡洋舰,攻防力强,航速高,排水量与英国的“E”型、美国的“奥马哈” 型大致相同。日本还建造了 4 艘“妙高”型和 4 艘“高雄”型。这 8 艘巡洋舰都属“条约型巡洋舰”,炮火、鱼雷火力强,航速快,有装甲防护,被认为是同时期各国重巡洋舰中最优秀的军舰。德国造了 3 艘装甲巡洋舰,也叫“袖珍战列舰”。当时,德国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不仅受华盛顿协定限制,而且还受着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为了对抗德国拥有新舰不得超过: 万吨的条约限制,德国人在这 3 艘装甲巡洋舰上动了脑筋。由于使用铝、焊
接和其他减少重量的办法,3 艘舰的实际排水量每艘为 1.2 万吨,装备 6 门280 毫米的火炮和许多小炮,航速可达 26~28 节,有装甲防护。
条约解禁以后,重巡洋舰的排水量逐渐增加,美国海军从“巴尔的摩” 号的 1.36 万吨,到大战中开工的“得梅因”号达到 1.7 万吨;轻巡洋舰也从
“克利夫兰”号的 1 万吨增加到“伍斯恃”号的 1.47 万吨;还建造了 3 万吨
的“阿拉斯加”级重巡洋舰,装备 3 座三联装 304 毫米炮。这些舰都加强了
防空兵器,增加了装甲防护。此外,这些舰上的 200 毫米及 150 毫米火炮增大了仰角,炮弹半自动装填,大大加快了发射速度。由于这些改进,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在性能和技术上的差异已完全消失。
航速提高。这一时期建造的巡洋舰,普遍使用了高张力钢和轻金属,既保证舰体坚固又减轻了重量;电焊也取代了铆钉而被逐步广泛应用,从而改善了建造工艺;使用高温高压的蒸汽轮机和柴油机。这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巡洋舰的航速。像日本的“古鹰”型巡洋舰,在船体结构上,采用了比较小型的骨架,减少了钢板的厚度;采用了主机马力比较小的细长船体,成功地减轻了船壳重量;加上一部锅炉混烧煤炭,大大提高了航速,达到 35.5 节。美国的“阿拉斯加”号大型巡洋舰航速 33 节,英国的“奥罗拉 E 型”巡洋舰的航速也己达到 33 节,意大利建造了 40 节高速度的轻巡洋舰,把巡洋舰的航速提高到了顶点。
装甲防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巡洋舰以减轻装甲换速度的教训, 普遍引起了世界海军强国的重视,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巡洋舰注重了装甲防护。如日本的“最上”型巡洋舰采取倾斜式舷侧装甲防护,并对水下鱼雷有防护能力。“古鹰”型巡洋舰舷侧和中甲板的装甲,使用高效率的嵌接接缝法,加强了船体纵向强度;另外还加强水线部分的装甲防护。日本的“高雄” 型巡洋舰采用了防鱼雷纵隔壁,提高了水下部位的防护能力。英国和美国建造的巡洋舰也在船体的坚固性、侧舷装甲和水下装甲防护方面做了改进。
攻防平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开始登上“海洋霸主”的地位。在大力建造航空母舰的同时,也造了大批巡洋舰和驱逐舰,巡洋舰充当航空母舰“卫士”的角色。为了有效地防御来自飞机和潜艇的威胁,保护航空母舰编队的安全,这个时期建造的巡洋舰,加强了对空和对潜防御,出现
了一批,“攻守平衡”的巡洋舰。像美国的“巴尔的摩”、“得梅因”、“克利夫兰”、“伍斯特”号巡洋舰,在攻击和防卫能力上达到平衡。
在防空武器方面,雷达装上巡洋舰。雷达于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由英国人研制成功。雷达的出现,使巡洋舰及时侦测到来袭的敌机或舰艇,且不受夜晚或浓雾的限制,为战舰的防卫赢得主动。接着,火炮指挥仪也研制出来井装备军舰“,包括雷达在内的火炮指挥系统,可使舰炮有效地打击飞机。同时,巡洋舰还装备了口径为 20~40 毫米的多管自动炮,可以快速、灵活、准确地对空射击。炮弹近发引信的使用,使炮弹并不一定要直接命中目标,可在有效距离内靠炮弹的爆炸力将飞机击毁。
在反潜艇方面也得到加强。声纳装上巡洋舰,给战舰安上了“灵敏的耳朵”。英国和美国在声纳技术上领先。美国在战时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一种能用一窄波柬迅速在一个扇面或 360 全方位扫描的系统。这个系统能迅速准确地搜索到德国潜艇。反潜兵器也得到改善。1942 年,英国海军在巡洋舰装备了名叫“刺猖”的深水炸弹,能从舰首把 24 枚深水炸弹齐射出 180 米远; 深水炸弹的装药量也成倍增加。不久,美国海军使用了带有陀螺仪稳定器和加大射击角的改良型“刺猖”深水炸弹发射炮。由于使用了“刺猖”型深水炸弹发射炮,命中潜艇的概率 1944 年提高了 8%,1945 年提高了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参加了广泛的战斗活动,主要是袭击敌方的海上交通线和保护自己的交通线。战争初期,德国还用重巡洋舰和快速商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单独在大西洋上进行所谓的“巡航作战”。此外, 巡洋舰也曾协同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进行战斗,担任它们的护卫,防止敌方航空兵、潜艇和驱逐舰的攻击。同时,巡洋舰还参与了对岸上目标和基地港口的炮火袭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巡洋舰被击沉的共有123 艘,占参战总数的 47%,被击伤的也有 80 艘之多。
(五)核动力与导弹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昔日的海上霸主战列舰走向衰落,各国不仅停止了建造新战列舰,而且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也纷纷退役,或进工厂化舰为犁,或长时间封存。
一些国家计划中建造的巡洋舰也停止了建造,大批巡洋舰亦开始退役。就是美国这样的海军大国,也仅存 20 艘重巡洋舰,而将另外 20 艘重巡洋舰
和 40 艘轻巡洋舰转入预备役。
巡洋舰是否也像战列舰那样走向衰落,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随着美国和前苏联冷战的兴起,巡洋舰又被卷入新一轮军备竞赛。进入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发展巡洋舰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前苏联,其他国家建造巡洋舰的甚少。英法等国则以建造驱逐舰和轻型航空母舰取代建造巡洋舰。
美国推行“核威胁”战略,井将航空母舰及其可投掷核武器的舰载机作为威慑手段之一。为了使舰载机深入对方的国土纵深,航空母舰不得不尽可能逼近陆岸,这就冒着遭受对方陆基航空兵反击的极大风险。于是,美国发展巡洋舰的目的在于替航空母舰提供对空防御。事有凑巧,美国初期的防空导弹系统在体积和重量上都很庞大,唯有巡洋舰能够装载得下。
50 年代就出现了一种改装而成的、专业化的防空导弹巡洋舰,接着为了
协调核动力航空母舰作战,又专门建造了防空型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而在西欧,英、法、意等国则慑于前苏联庞大的潜艇部队,纷纷改装或新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为战斗使命的反潜型直升机巡洋舰。
美国海军在战后设计建造的巡洋舰主要有“长滩”级、“莱希”级、“班布里奇”级、“贝尔纳普”级、“特拉克斯顿”级、“加利福尼亚”级、“弗吉尼亚”级和“提康德罗加”级,截止到 1992 年底,共建造了 54 艘巡洋舰。其中“莱希”级、“贝尔纳普”级和“提康德罗加”级以常规动力推进,其他级均采用核动力。主要武备为舰空、舰舰、反潜导弹。它们的排水量多在6000 至 1 万吨。
1953 年,美国在其重巡洋舰“巴尔的摩”号上装上了“天狮星-I”导弹。从此,巡洋舰开始进入导弹化新时期。
1955~1956 年,美国又对两艘“波士顿”号巡洋舰进行改装,装备了导弹武器。
1958~1959 年,又对两艘巡洋舰进行改装,装备了对空导弹、反潜导弹, 使之能对付空中飞机和水下潜艇的攻击。最初的导弹巡洋舰的射击威力并不比火炮巡洋舰强。由于“天狮星”导弹效能很低,所以增大打击岸上和水面目标的企图并未实现。在这一时期,防空导弹得到了优先发展,研制了“黄铜骑士”、“小猎犬”和“靴靶人”防空导弹。总之,导弹巡洋舰在发展的最初 15~20 年内,在各种武器射击威力方面并没有取得质的飞跃,因而,导弹巡洋舰对岸对舰攻击的能力不强,仍然充任警戒舰。
1977 年,“鱼叉”新式反舰导弹开始装备巡洋舰,是反舰能力发生根本变化的分界线。“鱼叉”导弹使巡洋舰的射击威力增大了 1~1.5 倍。
1983 年,“战斧”反舰导弹开始服役,这是增强反舰射击威力的又一步骤。“宙斯盾”系统装备“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后,导弹巡洋舰的射击威力比早期舰增加了 1.5~1.8 倍。而在 1986 年,随着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配备:其射击威力又增加到 10 倍。借助于发射装置的改进,对空射击威力
也增加了 1.3 倍。在远程“战斧”导弹装舰之后,巡洋舰对岸射击的威力也增加了许多倍。
1957 年 12 月,美国开始建造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造的第一艘新式巡洋舰。该舰排水量 1.7 万吨,以 30 节以上的速度可连续航行 16 万多公里。它可与核动力航空母舰协同作战,成为航空母舰警戒舰艇的核心,能够远离基地, 长期在海上活动。
60 年代,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在与第一艘核动力航母“企业” 号和第一艘核动力驱逐舰“班布里奇”号,编成世界上第一支核动力特遣舰队作环球航行时,中途根本不进行燃料、食品补给。
前苏联五六十年代没有航空母舰,因此,他们在巡洋舰发展过程中则另辟新径,发展了一种专门攻击美国航空母舰的反舰导弹巡洋舰。他们打算使用这种巡洋舰平时就尾随前来活动的美国航空母舰,把它们一一监视起来, 只要一有战争时,即对美国航空母舰实施先发制人的导弹攻击,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对策。但是不久又出现了新情况,1960 年美国“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中的第一艘“乔治·华盛顿”号驶入太平洋,至 1963 年,后续的 9
艘“北极星”潜艇也都编入现役;并有 31 艘新一代的导弹核潜艇“拉斐特” 级陆续下水。过去由航空母舰进行核打击的战略任务明显地转移给了导弹核
潜艇。这对前苏联来说当然是不能等闲视之的,赶紧于 1963 年开工建造了以
反潜使命力主的“莫斯科”级直升机巡洋舰,此级共建造了 2 艘,舰体的前
半部为典型的巡洋舰布置形式,而后半部则与航空母舰相似;于 70 年代又有
“克列斯塔Ⅱ”级、“卡拉”级等 17 艘反潜巡洋舰相继间世。
进入 80 年代以后,巡洋舰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代新舰: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前苏联的核动力巡洋舰“基洛夫”级、常规动力“光荣” 级,都代表了当今世界巡洋舰的最高水平。这些巡洋舰排水量都在 9000 吨以
上,“基洛夫”级满载排水量 3.2 万吨,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巡洋舰。这些巡洋舰虽然貌不相似,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不再是执行专业化任务的巡洋舰了,而是担负起对海、对空、对陆、反潜的全面作战使命。它们装备了多种型号的导弹,攻击力得到空前提高;它们广泛应用了卫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具有完善的通信指挥系统;它们都装备了可以快速反应、能同时对付一二十个目标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虽然,它们的主要使命之一是为航空母舰执行护航任务,但在战斗中它显然不只是作为一个配角出现的;特别是当以它为核心组成海上独立作战编队时,它将会大显身手。毫无疑问,当今的巡洋舰已是除航空母舰之外,战斗力最强的水面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