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行 军

行军就是军队从一个配置地点向另一个配置地点的单纯的转移。行军必须有两个主要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军队要舒适,要避免无谓地消耗本来可以有效使用的力量;第二个要求是运动要准确,军队要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如果编成一个纵队,也就是说沿着一条道路不间断地行军,那么这个纵队的首尾绝不可能在同一天到达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不得不非常缓慢地前进,否则就会象水柱一样,最后分散成许多水滴,加上纵队很长, 必然会使最后的部分过度劳累,使全军很快就陷入混乱状态。

同这个极端相反,编入一个纵队的人数越少,行军就越容易和越准确。于是就产生了区分兵力的必要性,但是这种区分同为了分割配置而进行的那种区分是不同的。因此,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军队区分为若干个行军纵队,是根据军从的配置的需要,但并不是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都是如此。要把一支大的军队集中地配置在某一地点,在行军时就必须把这支大的军队区分为若干个纵队。即使分开行军是根据分割配置的需要,也可能有时以满足配置的要求为主,有时则以满足行军的要求为主。例如,如果一支军队配置的目的只是为了休息,而不是在休息中等待战斗,那么,满足行军的要求就是主要的,而这些要求主要就是要选择良好的、修筑好的道路。考虑到这些不同情况,人们有时根据舍营和野营的情况选择道路,有时则根据道路的情况选择舍营和野营的地点。如果一支军队预定要进行一次会战,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到达适当的地点,那么,必要时就得甚至毫不犹豫地通过最难走的小道。与此相反,如果军队向战区作旅次行军,那么就应该为各个纵队选择最近的大道,并且尽可能地在大道附近寻找舍营和野营的地点。

不管行军属于上述两种行军中的哪一种,现代军事艺术的一般原则总是这样的:在预料可能发生战斗的任何地点,即在真正作战的整个地区内,编组行军纵队时必须使编成的各个纵队能够进行独立的战斗。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就要使纵队内有三个兵种的联合,对整体进行有机的区分,而且任命合适的司令官。由此可见,主要是行军产生了新的战斗队形并且从新的战斗队形中得到最大的方便。

在十八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腓特烈二世的战争中,人们已经开始把运动看作是战斗的一个特殊要素,并且开始利用出敌不意的运动来取得胜利。当时,还没有出现有机的战斗队形,因此,军队行军时不得不进行十分复杂而累赘的部署。军队要想在敌人附近进行运动,就必须经常作好战斗准备,而整个军队不集中在一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只有整个军队集中在一起, 才能形成一个整体①。侧敌行军时,第二线为了经常与第一线保持不太远的距离,即不超过四分之一普里,必须充分熟悉具体地形,不顾艰苦地越过一切险阻前进,因为在四分之一普里的距离内哪里能找到两条平行的良好道路呢?军队向敌人垂直行军时,两翼的骑兵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在行军中有了炮兵(它需要有步兵掩护的单独的道路),就会产生新的困难,因为步兵

① 腓特烈二世时,采用线式战术,作战时整个军队排成一个机械的完整 的战斗队形。行军时,每线的军队自成纵队,进入战斗前又自成横队,而且各线 的士兵不能打乱原来的前后左右位置。所以行军的部署非常复杂。同时,各个 部分不能独立作战,要集中在一起时才能编组战斗队形。——译者

必须保持一条连续线,而炮兵会使本来已经拉得很长的步兵纵队拖得更长, 并且打乱纵队内步兵的各部分之间的间隔。人们只要读一读滕佩霍夫著的七年战争史中的行军部署,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并知道战争因此受到的种种束缚。

然而,现代军事艺术规定军队可以进行有机的区分,各个主要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小的整体,它们在战斗中能发挥大的整体所能发挥的一切作用,唯一的差别是小的整体的活动时间较短,这时,甚至为了共同进行一次战斗, 各个纵队在行军中也不必相互靠近到在战斗开始以前能够全部集中的程度, 而只要在战斗过程中能够集中起来就够了。

军队的人数越少,运动就越容易,也越不需要为了避免行动不灵活而进行兵力区分(不是指为了分割配置而进行兵力区分)。一支兵力小的军队可以沿着一条道路行进,即使要沿几条道路前进,也不难找到彼此接近的、可以满足需要的道路。但是,军队的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区分,纵队的数目就越多,对修筑好的道路甚至大路的需要就越大,从而各纵队的间隔就越大。区分兵力的危险同区分兵力的需要,用算术术语来说,适成反比。各部分越小,就越需要相互支援,各部分越大,能够独立行动的时间就越长。我们只要回忆一下前一篇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论述,只要考虑到在耕作区内主要大道两旁几普里以内,总可以找到几条平行的修筑好的道路,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在组织行军时, 并没有什么非常大的困难足以使军队的迅速前进和准确到达同军队的适当集中发生矛盾。在山地,虽然平行的道路最少,各条道路之间的联系也最困难,但是每个纵队的抵抗能力却大得多。

为了使这个问题更加明确,我们想举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

根据经验,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八千人的师同它所属的炮兵和一些别的车辆的行军长径相当于一小时的行程。因此,两个师先后沿着同一条道路前进时,第二个师将比第一个师迟一小时到达指定地点。我们在第四篇第六章中已经讲过,一个兵力这样大的师,即使对优势的敌人也能抵抗几个小时。因此,甚至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即第一个师被迫立即开始战斗时,第二个师迟一小时到达也不算太晚。何况,在欧洲中部耕作地区,在一小时的行程内, 行军大路左右多半能够找到可以行军的小道,而不必象七年战争时期那样常常需要越野行军。

此外,经验告诉我们,对一支由四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预备队组成的军队来说,即使在不好走的道路上行军,它的先头部队在八小时内通常也可以行军三普里。如果每个师的行军长径按一小时的行程计算,骑兵预备队和炮兵预备队的行军长径也同样接一小时的行程计算,那么整个行军时间将是十三小时。这个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在这种情况下,却有四万人沿着同一条道路行进。当然,这支军队也可以寻找和利用其他小道,因而很容易缩短行军的时间。如果在一条道路上行进的部队比上述部队还多,那么整个军队就不一定都要在当天到达,因为在现代,这样大的一支军队绝不可能同敌人遭遇后立即进行会战,通常要在第二天才进行会战。

我们谈到上述具体情况,并不是为了把这类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只是为了把问题阐述得更清楚一些,并根据经验说明:在现在的战争中,组织行军不再那么困难了。现在,组织最迅速和最准确的行军,已经不象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那样需要特殊的技巧和精确的地理知识了,现在只要利用军队的有机区分,行军几乎就可以自动地进行,至少不需要拟制庞大的计划了。

从前,单凭号令就可以指挥会战,而组织行军却需要很长的计划,现在,编组战斗队形需要很长的计划,而组织行军却几乎只凭号令就行了。

大家知道,行军分为垂直行军和平行行军两种。平行行军又称侧敌行军, 侧敌行军时要改变军队各部分之间的几何位置:并列配置的各部分在行军时要前后排列,或者相反。虽然直角范围内的任何角度都可能成为行军的方向, 但仍然需要确定行军主要是属于哪一种的。

只有在战术上,才有可能这样彻底地改变各部分之间的几何位置,而且也只有使用所谓列伍纵队行进时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大部队是不可能成列伍纵队行进的。在战略上更不可能这样做。过去,战斗队形中几何关系的改变只是两翼和各线之间的改变,而在现代的战斗队形中通常却是第一级单位, 即军、师或者是旅(根据整体的区分而定)之间的改变。我们在前面谈到现代战斗队形时所得出的结论,对这一点也是有影响的,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象从前那样,在战斗开始前就把整个军队集中在一起了,所以人们更加关心的是使已经聚集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各自都成为一个 整体。如果两个前后配置的师(后面的为预备队)沿两条道路向敌人行进,那么,任何人都不会让每一个师都分开在两条道路上行进,而会毫不迟疑地让两个师各沿一条道路并列前进,并且让每个师长各自组织预备队以备发生战斗时使用。指挥的统一要比原来的几何关系重要得多。如果两个师在行军中没有经过战斗就到达了指定的阵地,那么它们仍然可以恢复原来的关系位置。如果两个并列配置的师沿两条道路进行平行行军,那么人们就更不会让每个师的第二线或预备队都沿后面的道路①行进,而是给每个师各规定一条道路,也就是说在行军过程中把一个师看作是另一个师的预备队。如果一支军队由四个师编成,三个师配置在前面,一个师在后面作预备队,并以这样的队形向敌人行进,那么自然应该给前面的三个师各规定一条道路,而让预备队在中间那个师的后面行进。如果三条道路之间的距离不合适,就可以毫不犹疑地沿着两条道路行进, 这并不会带来什么明显的不利。

在平行行军时情况也是这样②。

另一个问题是各纵队从右边还是从左边开始行军的问题。在平行行军时,这个问题是很明确的。向左侧运动时,任何人都不会从右翼开始行军。在前进或退却时,开始行军的次序实际上应该根据道路同预定的开进线的关系位置来确定。在战术上,有很多场合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战术上的空间较小,几何关系比较容易看清楚。但在战略上,就完全不可能了。如果我们看到有人有时把战术上的东西搬用到战略上去,那纯粹是书呆子的作法。过去军队在行军中仍然保持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行军的目的只是进行一次整体战斗,因而整个行军的次序纯粹是战术上的问题。尽管如此,1757 年5 月 5 日施韦林从布兰代斯地区出发时,还是因为不知道未来的战场在他的右边还是左边,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一次有名的反转正面的行军 109

如果一支按照旧的战斗队形进行配置的军队要成四个纵队向敌人行进, 那么,两翼第一线和第二线的骑兵应编为外边的两个纵队,两翼的两线步兵则编为中间的两个纵队。这些纵队的行军可以完全从右边开始,或者完全从左边开始,或者右翼从右边开始,左翼从左边开始,或者左翼从右边开始,

① 指离敌人较远的道路。——译者

② 指四个师作前三后一的配置进行平行行军时,其行军队形同向敌行军时一样。——译者

右翼从左边开始。后一种情况下的行军,叫做“中央开始”的行军。初看起来,这些形式是同未来的展开有关系的,但实际上却是没有关系的。腓特烈大帝前往勒登进行会战时,曾经按原来各翼的次序组成四个纵队,从右边开始行军,由于他恰好正要攻击奥军的左翼,因而很容易地变换为线式战斗队形,从而受到所有的历史著作家的赞扬。假如当时他要迂回奥军的右翼,那么,他就不得不象在布拉格那样进行一次反转正面的行军了。

如果说这些形式在当时就已经不符合行军的目的了。那么在今天从同一角度来看,这些形式纯粹是一种儿戏。现在同过去一样,任何人都很难知道未来的战场同行军道路的关系位置如何,而且,即使由于行军开始的次序不正确而损失了一点时间,也远不象从前那样重要了。在这方面,新的战斗队形发挥了它的良好的作用,不管哪一个师最先到达,不管哪一个旅最先投入战斗,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所以还有时从右边开始行军,有时从左边开始行军, 就只有一个作用了,那就是左右交替地开始行军可以调节军队各部分的疲劳程度。这是大的军队开始行军时还保持这两种次序的唯一的、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理由。

在这种情况下,从中央开始的行军只能偶尔采用,自然就不成其为行军的一种固定的次序了。从战略上来看,一个纵队从中央开始行军当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行军次序是以有两条道路为前提的。

其实,确定行军次序的问题与其说属于战略范围,不如说属于战术范围, 因为它只不过是把整体区分为若干部分,行军结束后这些部分又重新恢复成一个整体。但是,现代军事艺术已不再重视行军的各个部分的完全集中,而是使各个部分行军时距离远些,甚至可以独立行动。这样,就很容易发生各个部分单独进行的战斗,而且每一个这样的战斗都应该看作是整体战斗。因此,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作这么多的说明是有必要的。

另外,我们在本篇第二章①中已经看到,在没有任何特殊目的情况下,三个部分并列配置最为合理,因此行军时采用三个纵队也是最合理的。

现在,我们在这里还要指出,纵队的概念不仅是指沿一条道路前进的一个部队,而且人们在战略上也把在不同的日期沿同一条道路行军的各个部队叫做各个纵队。区分为纵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缩短行军时间和便于行军,因为兵力小的部队的行军总是比兵力大的部队的行军快一些和方便一些。部队不是沿不同的几条道路行军,而是在不同的日期里沿同一条道路行军,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① 应为本篇第五章,参阅本卷第 380—381 页。——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