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法》
《百战奇法》又名《百战奇略》,最早著录见于明杨士奇撰《文渊阁书目》,其后见于明晁琛的《宝文堂书目》,明周弘祖的《古今书刻》,明焦的《国史经籍志》等书目,均未著录作者。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李赞刻《武经总要》附刊本,此本《百战奇法·序》中说:“书亡作者姓氏。”说明作者已不可考。清黄虞稷等撰《补辽金元艺文志》著录有《百战奇法》,有人便以为是元代作品。但明李赞把它与宋代兵书《武经总要》合刻在一起;明茅元仪撰《武备志·战略考·序》中明确指出“宋有《百战奇法》,继有《百将传》、《续百将传》、《史略战宗》”;明崇祯年间刊行的军事丛书《韬略世法》,以《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为题全文收录《百战奇法》,卷端著录为“宋谢枋得编辑,明汪淇参订”。明邹复序中指出,《百战奇法》“未详作者姓氏,……殆宋人手笔,张预、戴溪之流亚也”;又核查书中征引近百个战例均为五代之前的,而不见宋以后战例的踪影,据此推断,它当成书于宋代。清游统道人辑的军事丛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和清抄本军事丛书《帷幄全书十四种》,均收有《百战奇略》,题明刘基(字伯温)撰,将其与明刊本《百战奇法》对照,内容相同,由此可见,清刊《百战奇略》即为《百战奇法》,题名明刘基撰显系伪托之举。对此,清咸丰三年麟桂重刻《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时,在其为《百战奇略》的题词中已经指出:“此书题刘伯温作,盖亦托名。”近年学术界开展了对《百战奇略》的考辩,一种意见认为是刘基所撰,并断定是刘基“隐居力学”八年期间,攻读《武经》时写下的笔记。另一种意见否定为刘基所撰,其中有的并具体认定为清游统道人根据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的资料改编而成。称“擗统道人既不是驰骋沙场之名将,也不是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然而有了《武经七书直解》这部战略理论与史例引证齐全的宝藏,就轻而易举地托出《刘伯温先生百战奇略》这部伪书”。以上意见和考辩都局限于清代伪称刘基撰的《百战奇略》的抄本或刊本,没有与《百战奇法》联系对照起来进行考证,所以用功甚勤,然而结论却大谬。
《百战奇法》是一部有编纂特点的兵书。本书作者广收博采,将战争的诸方面概括归纳为一百个题目,即书名所讲的“百战”,每篇先阐发自己的认识,然后引一句古代兵书(主要是《孙子》)中的名言粹语概括本篇内容,最后引用战例或将帅事迹言行以证之。如《谋战》:“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接着引证了春秋时,晋齐两国君臣相互伐谋的战争实例。它融兵法理论和战争战斗实例于一体,便于理解和掌握,是其一大优点。
《百战奇法》的篇目有:计战、谋战、间战、选战、步战、骑战、舟战、车战、信战、教战、众战、寡战、爱战、威战、赏战、罚战、主战、客战、强战、弱战、骄战、交战、形战、势战、昼战、夜战、备战、粮战、导战、知战、斥战、泽战、争战、地战、山战、谷战、攻战、守战、先战、后战、奇战、正战、虚战、实战、轻战、重战、利战、害战、安战、危战、死战、生战、饥战、饱战、劳战、佚战、胜战、败战、进战、退战、挑战、致战、远战、近战、水战、火战、缓战、速战、整战、乱战、分战、合战、怒战、气战、归战、逐战、不战、必战、避战、围战、声战、和战、受战、降战、天战、人战、难战、易战、饵战、离战、疑战、穷战、风战、雪战、养战、书战、变战、畏战、好战、忘战。
《百战奇法》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诸如战争性质、战略战术、军事谋略、国防战备、作战指导、后勤补给、军事地理、将帅修养等方面都有所论述。在战争观方面,它继承了古代传统的军事思想,反对黩武穷兵,认为“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讨不止,终至败亡”,同时又主张“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认为“天下虽平,忘战必倾”。在作战指导方面,它主张灵活用兵,认为“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主张“以计为首”,“先胜后战”。在确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进攻,“见可而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要硬拼,要避其锋芒,“知难而退”,伺其空隙,待机而动。全书以大量篇幅论述了不同兵力对比、不同作战对象、不同作战形势、不同天候地形条件下的不同战法。如山战要居高阜;谷战要依附山谷;水战要半渡而击;火战要掌握风候时机等。在治军方面,主张先教而后战,赏罚必信,恩威并重,将帅要关心爱护士卒,士卒要听从指挥。在后勤补给方面,特别重视粮秣的供应,对己要确保粮道畅通和粮秣供应;对敌则要设法断其粮道,迫敌屈服。在军事哲理方面,由于它汇集了历代兵法和战史的许多精华,所以通篇充满着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如它特别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反对巫祝卜筮等迷信活动。它在《人战》中指出,行军作战中出现猫头鹰落在帅旗上,或者旗杆突然折断等异常现象时,主帅要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置,稳定部队士气。只要禁止迷信的流行,消除部队的疑惑,就是战死也不会退逃。它在解释“穷寇勿追”时,明确提出了“物极则反”的观点,指出:“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意思是,在战争中,我众敌寡,敌军畏惧而逃跑,这对我是有利的态势,但这时不能急追,急迫会迫使敌人由逃跑转化为拼死抵抗。这样对我不利。“勿追”不是不追,而是缓追,待机歼敌。它还用转化的观点论述了强与弱、众与寡、胜与败、安与危,以及将帅爱士卒与士卒尊将帅的辩证关系。
另外,《百战奇法》对《孙子》的许多观点的诠释和阐发有独到见解。如《孙子》的“其下攻城”,一向被指为历史的局限性。《百战奇法》的作者似乎不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其下攻城”是一般的战争指导原则,是与“伐谋、伐交、伐兵”相对而言的。是主张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不希望以大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它指出:“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取之,则利。”它征引前燕与东晋广固之战战例,用燕将慕容恪的话表达了这一思想:“若我强敌弱,敌人外面又没有援兵,我军有足够力量制服敌人,这时就要先牵制住敌人,慢慢围困他们,等待敌人陷入绝境。《孙子兵法》上说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即是这个道理。东晋的段龛很注意团结部属,其部属没有背叛他的迹向。现在他们凭借着坚固的城墙,上下一心防守。如果我们使用全部精锐部队进攻它,用几十天的时间虽然也能攻下来,但那样我们要死伤许多将士。所以用兵作战,最重要的是灵活机动。”最后慕容恪用围而不攻的战法,征服了广固。再如对《孙子》的“围师必阙”,它从敌我两个方面阐述了“围师必阙”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战术,手法是虚留生路,目的是动摇敌人坚守意志,诱敌逃跑。围攻敌人要“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这一战术我可用,敌也可用,所以它又指出了对付这一战术的方法:敌人围攻我时,“当圆阵向外,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之心。四面奋击,必获其利”。
《百战奇法》汇集历代兵法精粹和战史资料,条分缕析,分类排纂,言简意赅,既可作为兵法理论来阅读,又可作为工具书供查阅战史资料来使用。明王鸣鹤将本书前五十战收入他的《登坛必究》,并评论说:“《百战奇法》五十款,款下各附合于孙子法,且更以古人之行事证之,利害得失昭然于心目之间,殊足以启发后人,而战道略备矣。”其体例对后世影响颇大,明清的许多兵书如《白毫于兵》、《兵经百篇》、《三十六计》等都采用这一体例。流传甚广,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书中也充满着许多封建糟粕,阅读时需要加以批判;有些篇题立论不够恰切,如“害战”听起来很费解,实际讲的是要塞地区防御作战战法;有些兵法、战例选择不够精当;前后体例不够统一,如引用战史资料,只有个别篇章注明出自《南史》、《北史》、《五代史》,大多数均未注明来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缺陷。
《百战奇法》未见有宋、元刊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李赞刻《武经总要》附刊本,之后又有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武经总要》附刊本、明嘉靖七年李诏德刻单行二卷本。明崇祯年间刻《韬略世法》收录此书时改名为《新编百战百胜合法引证》。清雍正以后,《帷幄全书》、《水陆攻守战略秘书七种》等丛书及抄本将其更名为《百战奇略》,并伪称明刘基撰,影响很大。直到近年有的出版社出版的铅印本、注释本仍沿袭这一错误说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百战奇法浅说》,恢复了本书的原称,纠正了刘基撰的错误说法,明确了本书为宋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