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韩桂馨
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 17 年了。这 17 年中,我对他的怀念一直没有
断过。今年是他的诞辰 100 周年,我不禁想起了任弼时同志曾经很感概地说过的那句话:“中华民族有幸,出了个毛泽东!”的确,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对中国人民、世界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可与山河同在,日月同辉。
我深深地怀念毛泽东,不仅仅因为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还在于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我曾有幸在毛泽东家中工作了三年多,介入他日常生活中的不少小事。深知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有着不同凡人的高尚情操、精神境界。
我对他的这一面认识和了解,是从转战陕北时期开始的。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1947 年 10 月,中央后委住在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树。我当时在中央军委卫生部所属的中央洛杉矶托儿所工作。有一天,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同志找我谈话,他告诉我:“毛主席身边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了,已经是该上学的年龄了。现在转战陕北天天行军打仗,需要一个阿姨去教她识字,照顾她生活。组织上考虑你是党员,又有高小文化,做事稳当,决定调你去。”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呼呼跳动,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真的能见到毛主席了。我的家乡在河北省安平县,我高小没有毕业就报名参军到了延安, 离开家时,全家人都嘱咐我“共产党毛主席是咱穷人的大救星。如果见到毛主席一定向他老人家问好。”我想这只能是个梦,想不到梦想变成现实了。心情别提多高兴了。当时我也有些担心,担心的是我一个农村女孩子,参加革命时间不长,能胜任这项重要工作吗?我们托儿所所长沈元辉为此对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就这样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那年我正好 18 岁,刚成为新党员。
带着组织上的介绍信,我渡过黄河辗转来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他们行军驻地的一个农村。毛主席身边人员领我到了老乡院子门前。这时,我听到院子里有一个雅嫩、甜润的声音在唱戏,唱的是京剧《打渔杀家》中肖桂英唱的一段,有板有眼,很有韵味。
走到院子里一看,女娃娃留着齐整短短的头发、圆圆的脸,一双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一边做着舞台上的架式,见有人来,女娃娃不唱了,害羞地扎到年轻妇女的怀里。那个妇女就是江青。
经介绍我认识了江青和她的女儿李讷。我忙上前去打招呼问好。江青说我知道了,你的档案材料已看过。阿姨,我就这么一个宝宝女儿,体弱,扁桃腺经常发炎,容易发烧,你要带好她。我连连点头。
这时我看见小李讷冲我甜甜地一笑,我心里轻松了许多。第一次和毛主席说话
在双塔村住了一天,我便跟着江青带着李的过黄河到河西区。
过了黄河,到了陕西佳县一个叫李家平的村子。我们三拐两拐进了大院子,这时,正好碰上毛主席从外地回来,后边跟着一位挺精神的小伙子。还没有等我们几个大人说话,小李讷就象一只小燕子似地扑到毛主席那里,嘴里叫着“好爸爸、乖爸爸、小爸爸!”
毛主席非常高兴,一手抱起女儿,一手拍着李讷的后背,用浓重的湖南
口音喃喃着“我的好娃娃、乖娃娃⋯⋯”一边说一边在女儿脸上亲了又亲。我们站在主席身边的人都会意地笑了,江青尤其高兴。
好一会儿主席才放下孩子,扭头看我,小李讷嘴很甜,很快地说:“爸爸,这是新调来的阿姨,”我忙上前和毛主席握手。
毛主席连声说:“欢迎,欢迎。”接着又问我愿意不愿意在这里工作, 我一边点头一边回答:“愿意,主席忙国家大事,我能帮助主席做一点小事, 很光荣。”
主席连声夸我会说话,又问我读过书没有我回答说上过高小。又问我是那里人,我说老家是河北省安平县人。主席笑了,很亲切地说:“好啊,女秀才嘛。以后你就是我们家里的一个成员了。”
这时,毛主席拉过他身后的那个小伙子说:“银桥,你的小老乡,你们都是安平县人,为革命走到一起来了,拉拉手吧,这也是缘份嘛!”
我的脸腾的红了,没有去拉手。
主席哈哈大笑起来:“银桥啊,你是党小组长,小韩也归你领导了。” 这是我第一次和毛主席面对面说话,我觉得这和我见到的主席台上的毛
主席不一样,他和平常人一样,和蔼可亲,我也不再拘束。
那位银桥就是后来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我的丈夫,我们结为夫妻, 是毛主席做了促进工作,他是领袖,又象父亲一样关心儿女,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实在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锅台办公桌
沙家店战役以后,结束了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形势开始好转起来,但是毛主席仍然很繁忙,平时很少说话,总在屋子里看地图,写电文阅电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到一地,首先给主席找休息的地方,好让他解除一天的劳累,我们这样做,主席不高兴了,对我们说,“行军到一个地方, 住下来以后,不要先搞床铺嘛,要先搭个办公的地方。”
按主席的吩咐,我们每到一地就先去找桌子、椅子。可是战争年代陕北老乡家里极难找到桌椅,最好的就是一张小板凳,都是些小圆堆子,或是草编的坐位(的)等,我们又怕暴露目标,不敢随便到更多的老乡家里去找, 大家非常着急,主席见状没说什么。他围着老乡家锅台看了一会儿,对我说: “就把这锅台当办公桌吧。”
陕北很多地方的老乡,用青石板作锅台,我们扫扫锅台上的灰尘,于是这个锅台就成了毛主席的办公桌,我们又找来一个木墩子让主席当椅子,他坐在锅台边幽默他说:“这样很好吗,革命成功了,这个锅台还有一份功劳呢!”
毛主席常常在小小的锅台上,指挥着辽阔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取得了转战陕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妄图半年时间消灭共产党在陕北的梦想。
不能搞特殊
转战陕北期间,毛主席吃的是二米饭,就是用大米和小米合起来做成的米饭。
我们工作人员都在大食堂吃饭。李讷和我们一块到大食堂吃饭。主食是黑豆稀饭,就连这个也吃不饱,有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黑豆粥不好消化,吃了肚胀。有一次小李讷偷偷地对我说,小韩阿姨,我吃了黑豆粥肚子疼。
我心想,大人都受不了,何况小孩子呢,老这样下去怎么行!于是,我
去找李银桥商量希望和主席说说,让李讷和主席一起用饭,有时能吃上一点细粮。
银桥同意我的想法,找了个机会,就壮着胆子和主席去说了,主席没有马上表态,只是望着远处出神。
不知什么时候,李讷跑进来,很可怜的样子说“爸爸我吃了黑豆稀饭肚子疼。”
当时,江青在场,她给我们使眼色,鼓励银桥继续说下去。
主席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用手摸了摸小李讷的头,又推开她,对我们说: “陕北老乡的孩子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现在要比岸英、岸青小的时候强多了。”说着挥挥手,不让我们说下去了。
银桥不说话了,我继续请求地说:“李讷还小,就让她⋯⋯” 主席脸色沉下来,决然表示就这样吧,不要搞特殊。
从此我知道,主席在家中决定了的事谁也不好改变,他对子女要求尤其严。我们这一次请求毫无结果,李讷照例和工作人员一样在大食堂吃饭。三年困难时期,也正是李讷发育长身体时期,她在学校吃不饱,值班的卫士给她送过饼干,此事被主席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主席不让自己的孩子特殊,他的孩子们也从来不搞特殊。
院子里的笑声
陕北山峦起伏,气候干燥,一到冬天,气温格外低,北风一吹,整个山沟都吼吼叫。
我们在离佳县城不远的神泉堡住了些日子,又转移到米脂县杨家沟。 有一天,主席办公累了,从屋内走出来,在院中活动一下换换新空气,
这时,我领着:李讷、叶子龙参谋长的女儿燕燕、叶丽亚和胡乔木的女儿胜利在院里玩耍,李讷一眼看见爸爸过来了就说,我和小爸爸玩。主席也就和小朋友们玩起来,开始做起运动来,活动一下腰甩开两胳膀伸伸手大步向前走,像扭大秧歌一样,小朋友们跟在后边模仿,一边扭、一边笑。⋯⋯
小朋友们总盼着和主席一起活动玩玩,主席一来到院里,他们给主席演小节目,主席看着很高兴,笑的很开心,伟人也有童趣。虽然他每次在院子里只能呆几分钟,但是他只要被小朋友们发现,小朋友们就不放他走,玩了几分钟后,主席说,我还要工作不能多玩,等全国解放了再多玩几分钟。
一切为了前线
毛主席一生简朴。不讲排场,他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吃饭只要求合口味, 粗茶淡饭足矣;穿衣舒适就行,旧的破的不在乎,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更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
他平时很少吃肉,穿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有一次,我为他补内衣,那衣服破的不象样子,手挖几针破洞更大,实在不能再补了。拿着这件破衣服,我想不通,形势好转了,我们这些战士还能穿上整整齐齐的新军装,毛主席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领袖,怎么就不给他发一套新军装, 我有气就去找领导李银桥。李说“你是新来的,不了解情况。主席不穿新衣服,我们给他领了他也不要,谁也没有办法。”
我不信,就大着胆子去找主席讲,并把那件破衣服抖给他看。主席不以为然。他笑了笑说:“就劳驾小韩阿姨再补补吧。”
当时,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主席却和蔼地说:“衣服穿好穿歹不算什么,比起前方流血牺牲的战士们,我们就想通了。他们更需要衣服穿,更需
要给养。一切为了前线。”他深思了一下,又挥起手说:“等我们胜利了, 再穿好一点,你说对吗?”
几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只好拿回衣服再小心翼翼地补起来。
从 1947 年 10 月到 1948 年 3 月,毛主席渡过黄河,离开陕北,这是我在主席那里工作刚开始的半年。这半年,战争异常残酷,环境极为艰苦,由于工作关系,我不能亲眼见到战场上的毛泽东,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亲身感受到他于小事中显现出来的高风亮节长垂风范。历史上的毛泽东是个巨人,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追忆历史风云,寻觅伟人足迹,心潮起伏难平,对于我来说,毛泽东是领袖、长辈、老师几种身份兼备。他对我们的教导和影响,奠定了我一生的做人准则。毛泽东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