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

经典故事

以榜样教育弟子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的虚心为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从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一位是我老师。他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主张因材施教

如果一个人的主张很好,是否应该马上去做?孔子的两个弟子子路和冉有都曾经问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孔子给两人的回答却是迥然不同。为什么呢?我们来听听当时的对话。

子路请教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着手去做呢?”

冉有也以相同的问题请教孔子:“听说一个人的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

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到同是一个问题而老师给出的答复却不同,他觉得不可理解。仔细思索了一番,仍然是想不出所以然来,便去向孔子求教。

孔子说:“冉求这个人遇事常常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而仲由呢,则遇事轻率,常常鲁莽行事,所以要叮嘱他处事慎重。”

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极好的例子。人与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显然处世的方法和结果也不一样。作为一个老师,就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

科学地判断事物

孔子及弟子一行人,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他们饥饿疲乏,已经七天七夜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了。

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终于讨来一些米来,便赶紧把米煮成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地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想到这里,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可靠的时候。”

年谱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即现在山东曲阜城东南。

公元前549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即现在曲阜东十三公里处。孔母颜徵在携孔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536年,弟子曾点,点字皙,曾参之父;弟子颜繇,繇又名无繇,字路,颜回之父;弟子冉耕,字伯牛,鲁国人;弟子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弟子漆雕开,字子开,鲁国人;弟子闵损,字子骞,鲁国人。

公元前535年,孔母颜徵在卒。

公元前533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公元前525年,孔子向朝鲁的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521年,有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端木赐。

公元前518年,与南宫敬叔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

公元前517年,孔子到了齐国。

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公元前515年,孔子由齐返鲁。

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说:“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公元前513年,晋冬天铸刑鼎,孔子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公元前512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炼,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说“四十而不惑”。有弟子澹台灭明。

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505年,有弟子陈亢、公西赤、卜商、言偃、曾参、颜幸。

公元前504年,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

公元前501年,孔子为中都宰,卓有政绩。有弟子冉儒、曹桖、伯虔、颜高、叔仲会。

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有弟子公孙龙。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公元前496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84年,孔子在鲁、卫、郑、陈、蔡、楚。

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名言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有教无类。

礼之用,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