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起源的几种假说

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太阳。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令人生出无限的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赋予月亮许多的笔墨。北宋词人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和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江上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都可称得上是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

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月球中心与地球中心的平均距离只有

38.44 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半径的 60 倍,或相当于 9 次多环球旅行的行程。月球的平均直径是 347.8 公里,大约是地球直径的 1/4。月球的面积是

3800 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地球面积的 1/14,比我们亚洲的面积略大一些。

月球的体积是 220 亿立方公里,地球的体积几乎比它大 49 倍。月球的质量大约等于地球质量的 1/81,也就是 7350 亿亿吨。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3.34 克,只及地球密度的 60%,相比之下,月球不如地球瓷实。

天文学家对月球的位置、运动规律和物理性质作了周密的研究,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又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无线电技术、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月球作了进一步的测量和考察,取得了大量更新、更丰富的资料。

尽管如此,对“月球起源”这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今天的天文学家仍然是众说纷纭和语焉不详。这也难怪,对生我们养我们的地球,人们研究了几个世纪,到现在不也照样对它的起源知之甚少吗?

月球是怎样形成的?撇开人类早期那些不着边际的神话,如果将 18 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同源说、分裂说和俘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