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海盆地

要想揭开月球质量瘤之谜,非得了解月海是如何形成的不可。像认识地球表面结构特征一样,月面主要分两大构造单元,即月海和月陆。

月海的主要特征是:月球表面共有 22 个月海,向着地球的月球正面有

19 个,背面有 3 个。月球正面的月海面积约占半球面积的 50%,背面的月海面积只占那半个球面的 2.5%。大多数月海呈闭合的环形结构,周围被山脉包围着,山与海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月球质量瘤就与这类月海相对应。正面的月海多数是互相沟通的,形成一个以雨海为中心的更大的环形结构。背面的月海少,而且小,同时,都是独立存在,没有互通的。月背中央附近没有月海。月背有一些直径在 500 公里左右的圆形凹地,称为类月海。正面没有类月海。月海主要由玄武岩填充。根据月海的这些特征,科学家们可进一步考查月海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 19 世纪末,美国地质学家吉尔伯特就注意到月海的特征。他首先提出雨海的形成问题。他认为雨梅是典型的环形月海。它是由外来的巨大陨石撞击在月面上,将月球内部岩浆诱出,大量岩浆漫布月面,而破碎的陨石物质及月面物质被抛向四周,形成环形月海。这就是吉尔伯特提出的“雨海事件”。据计算,这次事件的“肇事”陨石直径约 20 公里,它以每秒 2.5 公里的速度撞击月面。对月球考察的许多事实支持了吉尔伯特的观点,这也就是月海形成的外因论。美国“阿波罗 14 号”载入飞船的着陆点,就选在雨海事件的喷射堆积物——弗拉·摩洛地区上。从这里采集的岩石样品几乎都有遭受过冲击和热效应的明显特点。

雨海的面积约 88.7 万平方公里,比我国青海省稍大一点。在 22 个月海中,雨海面积仅次于风暴洋,居第二位。它和风暴洋、澄海、静海、云海、酒海和知海构成月海带。从地形的角度看,它是封闭的圆环形,四周群山环抱,属典型的盆地构造。从地势的角度看,雨海地区非常复杂,极为壮观。它囊括了月面构造的诸多方面。因此,雨海区域很早就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兴趣。

从月海形成的外因论看,月面学家又找到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典型冲击盆地,它就是享有盛名的东海盆地。东海盆地主要在月球背面,直径约 1000

公里。它的中央区是东海,东海直径约 250 公里。人造月球卫星拍下了清晰

的东海和东海盆地的照片,充分显示出东海外围有三层山脉包围,形成巨大的环形构造区。

与此同时,也有些科学家认为,环形月海是月球自身演化的产物。他们根据月海玄武岩年龄鉴定,推知月海玄武岩有 5 次喷发。大致时间是在距今

39 亿年前至 31 亿年前之间。月海形成的先后次序为:酒海—澄海—湿海— 危海—雨海—东海。

然而,上述提到的只是假说,还没有形成定论。月海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月球质量瘤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的看法也分内因说和外因说两个体系。内因说认为,外来的陨石对月面轰击,诱发月球内部密度较大的熔岩流出。我们已经知道,月海是由比重为每立方认厘米重 3.2~3.4 克的玄武岩组成。相比之下,月面高地主要由富含长石的岩石组成,它们的比重小于每立方厘米 2.9~3.1 克。可见,填充月海的熔岩远比月面高地的岩石密度大。月球正面环形月海又多,从而显现出质量瘤与月海共生的局面。那么,为什么非环形月海没有与质量瘤共生的对应关系呢?持内因论的月质学家指出,这是因为环形月海流出的填充熔岩比非环形月海填充的熔岩厚很多。两者只有数量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主张外因论的月质学家则认为,环形月海都是由外来的陨石撞击月面形成的。这些小天体的密度比初始的月壳密度要大。因此砸入月面形成体内“肿瘤”。也就是说,质量瘤是外来天体的残余与月岩的混合物。诚然,这些依然只是假说,月球质量瘤还是一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