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观测

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统治者把日食看作是上天的警告,因此对日食观测抓得非常紧,设有专门机构,整日监视日面上的变化。相传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中国夏代,有一位叫羲和的天文官因沉缅酒色,漏报了日食,被斩首。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大文学家敢在观测时玩忽职守了。

由于日光十分强烈,除了日全食之外,是无法用眼睛直接观测太阳的。公元前 1 世纪,一位叫京房的人采取了一种很巧妙的观测日食的方法,他将一盆水放在院子里,日食时去观察水中映出的太阳,从而避免眼睛直接接触阳光而被灼伤。后来,人们用油代替水,进一步减少了日光的刺激。13 世纪, 元代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了一种叫仰仪的半球形仪器,里面有刻度,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定各个食相的时刻,并估计出食分。到了 17 世纪,望远镜传入了中国,崇尚西学的科学家徐光启用它观测日食,观测精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由于历代都有专门的观测者,因而中国古代留下的日食记录是很丰富的。根据统计,到清代为止,不算甲骨文,只是史书上记载的日食就是 1000 次以上,这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

因为日食计算涉及到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所以,古代不少天文学家利用日食记录来验证自己的历法。而到了本世纪,古代日食记录有了更多的用途。1969 年有人利用 25 次公元 2 年以前的古日食记录来计算地球自转速率的长

期变化(逐渐变慢),这 25 次中有 9 次是中国的。世界天文学家普遍认为, 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