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欧洲捷报频传

1813 年春,俄军先遣支队和游击支队在奥得河西岸展开了大规模军

事行动。1813 年 3 月 4 日晨,切尔绍夫和普列宁的部队从不同方向突进柏林。10 天之后维特根施泰国的部队开进柏林。

库图佐夫说:

“攻占柏林非常必要。”

这是因为攻占柏林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鼓舞了德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拿破仑的信心,同时使同盟国的军队进一步靠近,便于组织协同作战,扩大战果。

俄军的另一个重大胜利是 3 月 19 日攻占了汉堡。库图佐夫就此写道:

“俄国胜利的旗帜在汉堡城头迎风飘扬,俄罗斯人为拯救自己祖国免受异族压迫而赴汤蹈火,他们为自己祖先争得了荣誉,美名将流芳百世。”

这一阶段,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玩弄两面派手法,俄普两军未能组织协同一致的进攻。普鲁士皇帝在签订卡利什条约之后仍心怀他图, 仍想方设法拖延,不准普军积极参战。他于 1813 年 3 月 8 日手谕普军的司令官,3 月 11 日前不得越过奥得河,“不得擅自对法军采取任何敌对行动”。在命令的补充部分还强调:“倘若我们在 3 月 11 日以后能避免敌对行动,亦应力争做到。因为这关系重大,是政治上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就连博尔斯泰尔将军这样忠于朝廷的军人,在充满爱国热情的军民影响下,也诚惶诚恐地向皇帝进谏:

“我恳求您,陛下,请允许我们行动吧!”对于普军擅自采取向奥得河靠近的行动,皇帝大为不快,他指责博尔斯泰尔:

“我无论如何不能赞同你不经朕下旨就率部在新马克地区推进至柯尼斯堡。”

普鲁士政府反动集团之所以对卡利什条约进行暗中破坏,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发的人民群众运动,而俄普两军的协同进攻,必然会给人民群众运动以强有力的推动。

随着俄军的向前推进,库图佐夫开始担心起来,他在给一位将军的信中写道:

“我们离我国国境越来越远,从涅曼河至易北河,从易北河至莱茵河,里程已难以计算。在我军预备队从俄国开来补充部队之前,我军很可能同敌人的大部队遭遇。这是您和大家都会预料到的情景。”

库图佐夫不愿仅仅为了攻占尽可能多的领土,而分散使用主力部队,或将主力部队投向易北河。现在,他感到应该命令冲在前面的维特根施泰因和温岭格罗德停止前进。元帅在给维特根施泰因的信中写道: “倘若能攻占更多的德国领土,并以此振奋和发动民众。那无疑是

极为有益的。但是,这种好处同我们将面临的危险(俄军由于突前而削弱,敌军则相对得到加强)相比,是否得不偿失?因此,我认为必须停止前进,以埃尔斯特作为最远的边线,无论如何不能越过该线。游击队的活动不受此限制。将来情况一旦许可,我们再继续向前推进。”

这些想法和道理,库图佐夫向温岭格罗德同样叙述过,他坚决反对温岭格罗德意在向前推进并轻取胜利的主张。库图佐夫说:

“我的地位决定我必须运筹帷幄;必须考虑我军后备部队距易北河的路程,以及敌军可能与我军对抗的兵力。”

当俄军先头部队推进至易北河时,在遥远的后方,在维斯瓦河一带, 围歼托伦、但泽等要塞残敌的战斗还在继续进行。俄军总司令下达了攻占这些要塞的命令,同时要求必须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并腾出部分兵

力向主力部队靠拢。根据总司令的指示,占领这些要塞是依次实现的, 这样就有可能使用一定量的兵力和火器先攻占一个要塞,然后再集中力量去夺取另一个要塞。

在维斯瓦河和易北河与法军交战的同时,俄军和普军的主力部队都在进行进攻前的准备。从俄国开来的预备队加入了军队,加上迅速组建起来的普鲁士军队,使盟军兵力得到显著加强,总人数达到 28 万人。

先遣支队前出至易北河,且军队兵员显著增加,为盟军转入全面进攻提供了可能性。当时撤至易北河西岸的法军残部担任掩护任务,在其掩护下拿破仑集结了大量兵力,正企图转守为攻并逐渐歼灭分散的盟国军队。

面对这一险恶形势,盟军的首要任务是抢在敌人前面,将军队主力集结在最重要的方向上。根据对形势和拿破仑意图的认真分析判断,库图佐夫定下决心,命令柏林、卡利什等地的驻军沿结合部方向运动,并越过易北河集结于莱比锡、卢钦、阿尔藤堡等地区。

维特根施泰因奉命在托尔高附近强渡易北河,攻打莱比锡,普鲁士布吕歇尔的军队进抵包岭,在德累斯顿附近渡过了易北河,向阿尔藤堡方向发起进攻。位于卡利什的主力集团军则前往莱比锡同维特根施泰因和布吕歇尔的军队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