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画

戴罪图功

【释义】带着罪去建立功劳,以功折罪。

【出处】清•张廷玉《明史•马芳传》。

明崇祯年间,一场大规模的回民爆乱在甘肃爆发。崇祯帝命甘肃总兵马爌并副将王加春等三人,率兵镇压,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

但是,刚扑灭了一次战火,别的地方又出了战乱。那一年冬天,督师孙传廷下令调动马爌军队,马爌自以为“功勋卓著”,没把他放在眼里,根本不予理睬,孙传廷上奏皇帝,弹劾马爌违抗军令。

皇帝派人调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马爌不服军令是不对的,但他镇压暴民的反抗还是有办法的,便允许他戴罪图功,以观后效。

马爌回到军中后,孙传廷并没有放过他,一面惩罚了他的抗令之罪,一面又上书皇帝,罗列了他许多罪名。好在皇帝一时还用得到他,仍然降旨,叫他戴罪立功,好自为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鞠躬:弯曲身体。尽瘁:竭尽心力。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不辞劳苦,贡献一切。

【出处】三国•蜀汉•诸葛亮《后出师表》。

三国时,诸葛亮受刘备的三顾之恩,便竭尽全力帮助刘备打天下。但是,刘备在当时的群雄中是比较弱小的。因此诸葛亮一生谨谨慎慎地立功创业,一步也不敢走错。然而,他辛辛苦苦制订的联孙抗曹政策,被刘备亲手发动的讨吴战争所破坏,结果是全军覆没,连刘备也在白帝城忧愤而亡。

刘备死后的蜀国,非常不稳定,外侮内患,交相煎迫,诸葛亮一一地稳定住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朝政清理,六出祁山,抵拒司马。他上了一篇《后出师表》,开头就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但他也知道我弱敌强,可是“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篇文章中,提出六不解,坚请后主刘禅批准出兵,北伐中原,最后恳切地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罄竹难书

【释义】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砍尽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比喻罪恶太多,无法写完。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密传》。

隋炀帝杨广昏庸无耻,骄奢淫逸。又大兴土木开凿运河,侵略外邦。使人民活在苛政与兵乱之中,终于人民不甘压迫,纷纷起义抗隋。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l3年),越国公杨玄就感到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而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他投奔瓦岗起义军,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用以晓喻、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

翟让后被李密所杀,这对瓦岗军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大业十四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等缢杀。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螳螂捕蝉

【释义】蝉:知了。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边。比喻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准备攻打楚国,怕臣子反对,下了一道命令:谁敢劝阻出兵,就砍下谁的脑袋。一些大臣认为,攻打楚国即使取胜,但后防空虚,别的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结果仍然不妙。因吴王已下了死命令,谁也不敢再去进谏。

在侍候吴王的人中有个少年,也认为攻楚会造成后患,应该劝吴王别这样做。但他不敢直说,于是采取了另一种办法。

一天,他拿了一只弹弓,在王宫后园寻找目标打鸟。但他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到第三天,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透了,还是不停地转悠。

他的行动被吴王发现了,问他是否打着鸟,他说没有打着,但见到了件有趣的事,吴王很有兴趣地要他说出来,于是他说道:

“臣在打鸟的时候,看到园子里一棵树上有只蝉,蝉高高地停在树上,自得地鸣叫着,同时饮喝露水。这蝉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背后。那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将要去捕捉蝉,但螳螂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身后呢?”(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那黄雀要干些什么呢?”吴王插话说。

少年接着说:

“那黄雀伸长脖子,正想把螳螂吃掉,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对准了它,即将把它弹死。蝉、螳螂和黄雀这三只小动物,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它们的后面有危险啊!”

吴王这时才理解到,原来这少年是在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打楚国,以免造成祸患。这个道理讲得对,于是,他下令停止出兵。

螳臂当车

【释义】臂:螳螂的前腿;当:阻挡。比喻势力单薄,不自量力。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鲁国的名士颜阖来到卫国游历,卫灵公听说他很有才学,便打算聘请他当自己长子蒯瞆的老师。

颜阖听说蒯瞆非常凶暴,任意杀人,卫国的人对他十分惧怕。对这样的人是否可以教导,跟他在一起是否会有危险,他吃不太准,因此去请教卫国的贤人遽伯玉。

颜阖把自己对蒯瞆的了解告诉了蘧伯玉,然后问道:

“如今大王要我当他的老师,要是我同意了,会很难办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会继续残害国人,给国家带来危害;如果对他严加管束,制止他胡作非为,他就会先来害我。我该怎么办呢?”

遽伯玉回答说:

“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瞆,是很困难的。如真的当他老师,应该处处谨慎,不能轻易地去触犯他,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就像有个人太爱自己的马了,见有虫咬马,便赶紧猛力拍打。结果惊了马,自己也被马踢死。所以可以表面须从而暗地疏乎他。”

遽伯玉见颜阖不住地点头,便又举了一个例子:

“你知道螳螂吗?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到路上有只螳螂,不顾车轮正在朝它滚去,却奋力举起两条前腿走来,想挡住车轮行进。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胜此重任,结果当然被车轮辗得粉身碎骨。螳螂所以被辗死,是因为它不自量力。如果你也不自量力,想去触犯蒯瞆,恐怕也要落得个与螳臂挡车一样的下场。”(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撤,不知其不胜任也。)

颜阖听了,决定不去惹蒯瞆,尽快离开了卫国。后来,蒯瞆因闹事而被人杀死。

豁然开朗

【释义】豁然:开阔、通达。开朗:宽敞、明亮的样子。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比喻性格乐观、爽快或形容经过学习、思考或别人的帮助,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

晋朝作家陶渊明名潜,他在田间隐居时作了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太平世界——桃花源。文中写一个划着船打鱼的渔夫,在溪流的源头发现山下有个洞口,洞里好像还有点亮光。便留下船,自己从洞口钻了进去。开始很窄,勉强可以走一个人,又走几十步,就开阔明亮起来。……这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后来便引申出成语“豁然开朗”。

鹬蚌相争

【释义】鹬:一种长嘴的水鸟。蚌:一种硬壳的水生动物。鹬和蚌相互争斗。比喻双方相争不下,结果两败俱伤。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七雄之间经常相互攻伐,到了战国末期更是愈演愈烈,战争几乎接连不断。有个叫苏代的听说赵国又要去攻打燕国,就急忙赶到惠王的王宫去劝阻。他先向赵惠王说了个寓言故事:

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蚌急忙把硬壳合上,钳住鹬的嘴不放。

鹬鸟啄肉不成,嘴反被钳住,便威胁蚌说:

“好吧,你不松开壳就等着。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

“好吧,你的嘴已被我钳住。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就这样,蚌和鹬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时间一长,它们都精疲力竭。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见到它们死死缠在一起,谁也不能动弹,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捉住拿回了家。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后,又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长久相持不下弄得疲惫不堪。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请大王认真考虑再作决定。”

赵惠王觉得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后来,人们从苏代讲的这个寓言故事中引申出成语“鹬蚌相争”,并常和“渔翁得利”一起连用。“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往往用来比喻双方相争,结果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获利。

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有出息,值得教诲,可以造就培养。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西汉初期的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原先是韩国的贵族,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韩国的相国。秦始皇统一全国时,灭了韩国。张良曾去刺杀秦始皇,但是失败了。后来他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北)躲藏起来。

当时,张良还很年轻,根本不懂兵法。有一次,他一个人出去,走到一座桥边,看到有一个穿着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桥头。那老人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丢到桥下去,然后看着张良,用命令的口气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见这个老头这样对自己说话,很不高兴,但看到他是个老人,就忍住怒火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又对张良说:“你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又忍住气,跪在地上,替他把鞋子穿好了。

老人穿好鞋,也不向张良道谢,只是笑了笑,就起身走了。张良觉得这老头的行为有点古怪,就站在那里,看老头要往哪儿去。

老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忽然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伙子不错,还值得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的时候你到这里来见我。”张良听他的口气,估计他是一位贤人,就赶紧跪下答应了。

过了五天,张良早上起床,就到桥上去见那位老人。没想到老人早已先到了,他见张良来晚了,很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让我等你呢?”张良赶紧认了错,老人说:“再过五天,早点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爬了起来,匆忙地跑到桥上,一看老人又到了。老人气呼呼地瞪了张良一眼,说:“再过五天来见我!”

张良这次吸取了教训,到了第四天的半夜里,他就跑到桥上,站在那里等着。过了一会儿,那老头来了,他看到张良已等在那里,就高兴地说:“这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张良,说:“你回去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大有作为。”

老人说完,也不等张良道谢,头也不回就走了。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传说是周朝初期的太公望编的。从那以后,张良勤奋攻读兵书,果然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