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画
得过且过
【释义】过一天算一天。形容胸无大志,混日子。
【出处】明•陶行知《南村辍耕录•寒号虫》。
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一种名叫五灵脂的中药。它的形状像凝结的脂肪,颜色黑得像铁,气味甘温而无毒,据说服用后能行血止血,治疗多种妇女病和小儿惊风、癫痫等疾病。人被蛇、蝎、蜈蚣咬伤后,也可用它来解毒。这种药既不是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也不是蕴藏在地下的矿物,而是北方一种稀有鸟类的粪。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相传在山西五台山上,有一种形状像鸡的小鸟,名叫寒号虫。古书上又称它为盍旦、曷旦或独舂。它生着四只脚,两只肉翅,不能飞得很远。抖下来的粪像豆子一样大,潮湿时气味臊恶,干结以后变得黑而光润,就是医家所说的五灵脂。
寒号虫的外貌随一年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在烈日当空、绿树成荫的盛夏,它的周身长满了五彩的羽毛,显得丰润华丽,绚烂夺目。这时,寒号虫就会从林子里飞出来,在阳光下扑打着翅膀,得意地鸣叫:
“凤凰不如我!风凰不如我!”
可是,到了朔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寒冬,它落尽了所有的毛羽,变得像只刚出壳的雏鸡,显出一副狼狈寒酸的丑相。这时,它再也不敢飞出林子,只能躲在树丛深处,有气无力地哀鸣:
“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元未明初的著名学者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下这则传说后,深有感慨地说:
当今世上有些人孤陋寡闻,有了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趾高气扬,稍有挫折时,便又垂头丧气,只能做缩头龟。这种人和寒号虫没有多大区别。
脱胎换骨
【释义】比喻思想作风的根本转变,像脱了胎、换了骨一般。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从前许多文人,借用古诗文中的意思,而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他们叫“夺胎换骨”。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过:借用古诗的原意,而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它,这可以叫做“换骨法”;深入探究和体会古诗的诗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可以叫做“夺胎法”。还有其他人曾说:“文章虽不要蹈古人一言一句,然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
“夺胎换骨”,原是道家的语言,他们认为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就可以成仙。“夺胎换骨”,现在一般用作“脱胎换骨。”
脚踏实地
【释义】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不轻浮。
【出处】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司马光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在他任宰相期间,曾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司马光不会见风使舵,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难免屡遭打击。
在被贬期间,司马光仍是忠心不改。眼见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实行,他决心编一部总结兴亡教训,可供统治者借鉴参考的历史书,这就是《资治通鉴》。为写这部书,他每天更加勤奋刻苦,天不亮就起床,一直笔耕到深夜,有时甚至整夜不眠。为了保证著作的真实严谨,他查阅千余本资料。一部《资治通鉴》初稿六百卷,经过他细心挑选删订,最后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八十卷本。这样一部巨著通篇都用楷书,抄写得工整清楚,可见司马光认真刻苦的程度。
司马光这种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扬,他的朋友邵雍,北宋著名哲学家,称他说:“你可真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
移风易俗
【释义】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西汉初年,通过秦末长时间的战争以后,各地治安混乱不堪,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然存在。
而掌权的官吏只会公文往还,却不去抓正风俗、立法度的大事。西汉政治家贾谊看到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就上疏汉文帝,极言任用贤能以端正世风的重要性。在这篇奏疏中有如下一段话: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意思是说:虽然秦朝已经变为汉朝了,但它的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要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恐怕不是现在这些俗吏们所能承担的。因为俗吏尽管能言善写,却不识大体,目光短浅。
欲盖弥彰
【释义】弥:更加;彰:明显。企图掩盖事实真象,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了。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崔杼掌管着齐国的军政大权。
棠公是齐国棠邑的大夫。棠公死后崔杼去吊唁。棠公的妻子棠姜是个绝色美人,崔杼一见到她,就给迷住了。便不顾众人的劝阻,娶了棠姜。
齐国国君庄公,也是个好色之徒。明知崔杼娶了棠姜,却与棠姜私通。事情让崔杼知道了,崔杼非常气愤,便有意谎称自己有病,呆在家里不去上朝。
不久,庄公借探视崔杼的机会,来会棠姜。于是崔杼就设计把庄公杀了。
庄公死后,崔杼立景公为齐国国君,自己做了丞相。
齐国负责撰写国史的官员是个正直的人,崔抒多次暗示,要他把这事搪塞过去,他却仍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梗直,如实记述,说:“崔杼杀了他的君主。”
杀死自己国家的君主,是大逆不道,为众人所憎恶,崔杼无法容忍他这样记载自己,于是就把那个史官给杀了。
继往的史官本性不改,仍秉笔直书。崔杼想,既然杀一个还不足以堵住你们的嘴,我又何妨再杀一个,看你们怕不怕。崔杼就又把史官杀了。
接着他又杀了第三任史官。
到了第四任史官,仍坚持原则,不为所动。老杀人总不是个事呀,没办法,崔杼只好放弃了自己的努力。
后代人一直把崔杼的这段丑闻说成是“欲盖弥彰”。
欲速则不达
【释义】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有依照规律行事才能达到目的;违背规律,一味求快,事情则会向相反方向发展。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路》。
春秋时卫国的子夏,是孔子很得意的一个学生。子夏当上了莒父县令。他向老师孔子请教,如何处理好县政事务。孔子回答说:“不要图快,不要只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论语•子路》中的原文是:“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成语“欲速则不达”就是根据孔子的这句话形成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释义】患:担心;辞:借口。比喻随心所欲地诬陷他人。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附近一些小国,成为一个大国。晋献公当了二十多年国君,年老时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她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将来好继任国君。但是,献公已有申生、夷吾、重耳等八个儿子,其中申生早就立为太子。于是骊姬动坏脑筋先陷害申生。
有一次,她借献公的名义让申生去祭母,待申生把供品拿回来给父亲吃时,她夺过供品让侍女先吃。侍女尝了马上死去,献公大怒,下令把申生抓起来。
申生知道这是骊姬故意害他,心想如果向父亲辩白,因骊姬受到宠爱,父亲不会怀疑她;即使骊姬获罪,也伤了父亲的心;如果出逃,则等于承认自己犯了谋杀君父之罪。于是他只得自杀。
骊姬害死了申生后,又诬陷重耳、夷吾与申生同谋。结果,逼得这两位公子逃亡国外。后来献公病重,终于立奚齐为太子,将他托付给大夫荀息。不久献公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奚齐当了国君。
大夫里克和丕郑对骊姬所作所为十分不满,打算改立重耳为国君,但是荀息不同意,于是他们派人刺死了奚齐。骊姬并不就此罢休,又让荀息辅佐她妹妹的儿子卓子当国君,这时卓子还不足三岁。
里克和丕郑带兵冲进皇宫,将卓子、荀息、骊姬等当场杀死。
接着,他们派七人去迎接重耳回国当政。但重耳认为自己背着君父出逃,父亡时自己又没有尽到孝心,有失国人期望,所以希望立其他公子为国君。
在这种情况下,有位大夫提出请夷吾公子回国为国君。
逃亡在梁国的夷吾得知后大喜,但他的随臣提醒他说,要回国非借秦国的军队帮助不可,于是夷吾割让晋国五座城池,换取秦穆公出兵支持,然后在秦国的护送下回晋国继位,他就是晋惠公。为了稳住里克,夷吾在回国前就捎信给里克,表示继位后赐给他封地。但是夷吾一继位,马上就自食诺言,夺了他的权,怕他日后反叛自己,拥立重耳,夷吾决定杀了他。
夷吾当上国君后,害怕里克故戏重演,就派人对他说:“你杀了两位国君和大夫,这才让我当上国君,我当国君真是太难了。”
里克一听就明白,意思是要他自杀。他悲愤地说:“不把他们废了,主人怎么能当上国君呢?要对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好,我听从国君的命令吧。”于是里克自杀身亡。
矫枉过正
【释义】矫:扭弯为直。枉:弯曲。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周武王兴兵伐纣,灭了商朝后,吸取夏、商灭亡的教训,将王族功臣按等级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分区进行管理,当时共分封八百个诸侯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后代并不一心扶助周王室。他们之间因为利害关系的冲突,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十分复杂,长期进行争霸战争,周王朝则日趋衰落。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废除了分封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但是,由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化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新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但是,后来诸侯又纷纷叛乱。
汉景帝在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制,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枉过正。
矫情自饰
【释义】矫情:掩饰真情。掩盖真实面目,把自己装扮得很好。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植传》。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记忆惊人。十多岁时,对《诗经》、《论语》便可熟背如诵,对十多万字的辞赋也可倒背如流。
曹操看到他写的文章,以为他请人代笔,曹植便说:“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为何请人?请当面考查。”铜雀台修成后,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台,命儿子们赋诗,曹植拿起笔来立即成诗一首,写得很不错,令曹操惊奇不已。曹操特别宠爱这个儿子,多次想立他为太子。
但是,曹植很任性,而且饮酒没有节制,具有文人心性,却没有治国的才能。而他的哥哥曹丕却很有心机和权术,“矫情自饰”,使曹操身边的人都说他的好话。曹丕把曹植看成自己做太子的最主要的对手,便要处心积虑陷害他。
一次,大将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命曹植任南中郎将,援救曹仁。曹丕有意让曹植喝得大醉,致使他不能接受曹操的命令。曹操一怒之下,于建安二十二年,立曹丕为太子。
盘根错节
【释义】盘:盘旋;错:交错。树木的根条枝节盘屈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或比喻势力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
虞诩是东汉时的读书人,从小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是祖母把他一手拉扯成人,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直到等祖母去世后,才去太尉府李修处任职。
这时,西羌和匈奴突然入侵,北方的并州和西方的凉州同时受到严重的威胁,大将军邓骘认为与其兵分两地驻守,分散实力,还不如把兵力集中防守并州而弃凉州,朝廷中不少大臣也附和邓骘的意见。只有虞诩独排众议,他对太尉李修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凉州的百姓不但熟习军事,而且个个英勇善战;西羌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也是因为畏惧凉州的百姓,而凉州百姓一向认为自己是大汉的一脉,才义无反顾地牺牲一切来捍卫国家。今天如果照邓将军建议,舍弃凉州,那对整个局势恐怕只有害处而没有好处吧!”
邓骘听到了虞诩的意见,认为虞诩是故意和自己作对,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进行报复。
时隔不久,朝歌县发生农民起义,老百姓纷纷武装起来与地主官府对抗,常常有地方官被杀的事情发生,朝廷虽然一再领兵去镇压,却始终没法平息。
邓骘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复机会,便找了个理由,把虞诩调去当朝歌的县令,虞诩的亲朋好友知道后,都很为他担心,认为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没有一个不替他打不平的。可是虞诩却很有信心地笑着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我去出任朝歌县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虞诩到了朝歌后,他出色的政治才能立即显露出来,不久就平息动乱。此事得到朝廷的赞赏,把他升任武都太守。后又带兵平反羌,因多次立下大功,官升尚书仆射。
甜言蜜语
【释义】言语像蜜糖一样甜。为了骗取别人信任,用好听的语言来奉承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曾随鬼谷子学习兵法,为了实践一下他的才能,一次去韩国劝说国君归顺秦国,他说:“韩国地势险恶,土地贫瘠,民不聊生,士卒只有三十万还不到,秦国军队有百万之多,兵车千辆,战马万匹,士卒勇猛无比。以这样的勇士来攻打不服从的弱国,简直和拿三万斤的重量加在鸟卵上没有什么两样。而那些君臣诸侯,不衡量自己土地的大小,却听从别人的甜言蜜语,他们结党营私而互相掩饰,都振振有词地说:‘听从我的计策,可以在天下称霸。’不顾长远的利益,而听从短浅的意见,再没有比这种作法更贻误国君了。假如大王不臣服秦国,那么大王的国家便被分割了,宫殿、御林苑就不再是大王所拥有了。若臣事秦国,便得以安定;不臣事秦国,便遭受危险。逆秦国,而归顺楚国,纵然要国家不灭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为大王着想,最好就是帮助秦国,秦国最希望的,就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国家就是韩国。这并不是因为韩国强过楚国,而是因为地势的关系。如今假如大王能臣事秦国,而攻打楚国,秦王必定高兴。攻打楚国而从它的领土上得到利益,转移了自己的灾祸而又使秦国愉快,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韩王听从了张仪的策略。后来,秦惠王封赏了张仪五个都邑,并封他为武信君。张仪的连横策略为秦统一中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盛气凌人
【释义】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侮,侵犯。形容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高自大,气势逼人的样子。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
战国时代,赵国刚由赵太后执政,秦国就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太后不肯,任凭大臣们如何劝谏,太后始终不答应。最后她对左右的人说:“今后若再有人来劝我,我定要吐他一脸口水。”
赵国的老臣触詟来见太后。太后想,这一定又是个来劝我的家伙,心中厌恶,脸上露出怒气,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想拿他来发泄心中的怨恨。但触詟进来后,先是表示因年老体衰,未能多来看望太后而深感歉意,而后又拉起了家常,太后以为他是来看望自己的,情绪也缓和了不少。
触詟见此光景,便向太后说出了一件心事。他请求太后把他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舒棋安排在王宫卫队,因为他喜欢舒棋,怎奈自己老了,此事就托请太后照顾。
太后见这位老臣为小儿子的事如此恳切,便问道:
“你们男人家也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吗?”
“比女人更喜欢。”触詟回答。
“女人们对小儿子才更喜欢呢!”赵太后不禁笑出声来。
“我觉得你更喜欢女儿。你对长安君的喜欢比不上你对你女儿燕后的喜欢。”触詟趁机说道。
“不,你弄错了,我更喜欢我小儿子长安君。”太后坦然地说。
触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转入正题,对赵太后说:“你喜欢女儿,所以她出嫁到了燕国。你祈祷上天,希望她不要回来,指望她生个儿子继承王位,你这是为她的长远利益考虑。但对长安君,尽管你赐给他许多金银,但你却不让他去替国家建立功劳,将来怎么会有做君王的威望呢?你没有替长安君做长远打算,所以说,你喜欢长安君比不上喜欢燕后。”
赵太后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便同意了大臣们的意见,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了。
庸人自扰
【释义】庸:平庸。糊涂的人自己扰乱自己,从而增加麻烦和苦恼。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陆象先传》。
陆象先是唐睿宗时的监察御史,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因此而得罪了皇帝,被贬到益州去当都督府长史。
陆象先到任后,有人就给他出主意说:“这个地方的百姓十分愚顽,难以管教,你应该用严厉的刑罚治理他们。”
陆象先听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陆象先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治理州郡,发现小官犯了罪过,只是训诫他一顿,叫他以后不要再犯,那些大官们觉得他对小官的处分太轻,应该用棍子狠狠地打一顿。陆象先严厉地对他们说:“他们犯了法,你们是有责任的,若是用刑,应该从你们开始。’,那些当大官的,被陆象先训斥得满脸羞愧,只好没趣地走了。此后,陆象先经常对他部下的官吏们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就是有一些见识浅陋的人,自己扰乱自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今天从根本上来解决一下,以后不就减少许多麻烦了吗?”
事情果然如陆象先所料,州郡马上归于平安。
鹿死谁手
【释义】鹿:这里指猎取对象,比喻为天下、政权。天下政权为谁所得;也可指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石勒载记》。
东晋时,中国的北方有匈奴、鲜卑、氏、羌、羯等五个少数民族,他们曾先后起兵对抗汉族政权,这便是历史上所称的“五胡乱华”。
石勒是羯族人,幼时家贫,经常随大人一起去洛阳贩卖货物,也给别人做过长工、搬运工。晋惠帝末年,因为并州闹饥荒,20多岁的石勒被并州刺史司马腾卖到山东一个名叫师欢的人家里作奴隶。师欢看到他相貌堂堂,与众不同,十分喜欢他,不久便免去他的奴籍,让他当了佃客。
后来,石勒聚集王阳、郭敖等18人为骨干,与汲桑一起聚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便投奔匈奴族的酋长刘渊,成为刘渊部下的一员大将。
公元304年,刘渊称帝,建立汉国政权;过了几年,刘渊死了,他的儿子刘聪、侄儿刘曜相继登位,刘曜并改国号为赵(历史上称为前赵)。这时,石勒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谋士,联合汉族中的地方豪强,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
公元3l8年,石勒消灭了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第二年,他断绝和前赵的君臣关系,自称为帝,但仍沿用赵国的名号,历史上称为后赵。一般来说,后赵的国势在五胡十六国中是最强盛的。
有一次,石勒在宴请自己臣僚的一次酒会上,曾经自我夸耀地说:
“假如我和汉高祖生在同一个时代,我自认为不如他,一定和韩信、彭越一样做他的部下,为他奋战疆场;但如果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生在一起,我一定要和他在中原一带一比高下,到那时不知究竟鹿会死在谁手上呢!”
望门投止
【释义】看见有门户的人家就去投宿,一般指逃难中暂时求得栖息之地的窘迫情形。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俭传》。
东汉桓帝时,皇上无能,国家散乱,大权旁落,实权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们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搞得社会混乱不堪。
当时,有些正直的官员不满宦官掌权,要求改革朝政。宦官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哪里能答应?于是,他们就散布谣言,陷害那些要求改革的人,把他们都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有一个大宦官名叫侯览,他利用权势,横行朝廷,称霸乡里,欺压百姓。他在家乡霸占民宅,强占良田,还修建了规模极大的豪华住宅,引起了很大的民愤。
有个叫张俭的人曾在侯览的家乡当过官,知道了侯览在家乡横行不法,残害百姓的事,非常气愤,就给皇上写了个奏章,告发侯览的罪行,要求皇上严惩侯览。侯览利用职权,把这份奏章扣了下来,没有让皇上看到。从此,侯览对张俭恨之入骨,一心想要报复他。
到了汉灵帝的时候,侯览终于找到了机会。张俭家有个仆人,因为品行不端,被张俭赶了出来。侯览知道了,就让这个仆人上书告发张俭,说张俭跟同乡的二十四个人结成同党,图谋造反。
侯览和其他一些宦官一起到汉灵帝那儿去,要求汉灵帝下诏令逮捕张俭等人,并把他们统统杀掉。汉灵帝当时只有十四岁,什么也不懂,侯览他们怎么说,他就答应怎么办。
张俭得到消息,连夜逃跑了。其他和宦官作对的人很多都被抓了起来,还有不少被杀了。侯览因为死对头张俭还没有抓到,心里很不高兴。他当然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就请皇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在各郡县搜拿张俭。并且说,如果有谁敢窝藏张俭,就将他一同治罪。
这样一来,各郡县官吏都到处捉拿张俭,张俭只好到处躲藏,见到人家就去投宿。大家都知道张俭是个正直的人,都情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等到官府知道了消息来抓他,他又跑到另一个地方躲起来了。
有一次,张俭躲到一个叫李笃的人家里,官府知道了,派了一个叫毛钦的人去抓他。毛钦到了李笃家,李笃对他说:“张俭是个正派的好人,难道你忍心抓他吗?”毛钦也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听了李笃的话,叹息了一声,就走了。
因为受到许多人的保护,张俭最终躲过了搜捕,保全了性命,但是那些曾掩护收留过他的人家,有许多却因此遭了殃,有的坐了监狱,有的还被杀害了。
望洋兴叹
【释义】面对大海、大洋叹息。比喻面对伟大的事物感到自己渺小,或面对复杂的事情无可奈何。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河伯,又名冯夷,是传说中黄河里的河神。
他一直都生活在黄河里,没有去过大海,所以,他总是以为黄河就是天下最大的河流,没有哪个地方的水有黄河里的水那么多。
秋天到了,水流暴涨,无数条小河的水都往黄河里汇集。黄河里的水一直上涨,浩浩荡荡,水面也宽了许多,两岸的景物都模糊了,甚至连对岸放牧的牛马也无法分辨。
于是,河伯得意洋洋,欣然自喜。他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自己这儿来了,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于是,他趾高气扬地沿着水流的方向前进,来到了渤海。他抬头向东看去,只见浩翰的大海一望无际,一直到天边也不见尽头。河伯一下子愣住了,这大海可比他的黄河不知要大多少倍!
见此情景,他平时的得意神情消失得一干二净。他远望着渤海的海神,叹息着说:“俗语说:‘听到过上百种道理,就自以为懂得很多,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而且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识和伯夷的节义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开始我还不相信,今天我看到了大海的宽阔无边,我才相信他们的话是有道理的。要是我今天不到您这儿来,亲眼见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那真是太危险啦!我肯定要长久地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耻笑了!”
河神说:“不能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也不能跟只生活在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因为它们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不可能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我容纳百川,比起江河来不知要大多少,但我不敢自大,因为我知道,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草原上的一棵小草,泰山上的一颗石子,十分渺小的。”
望风披靡
【释义】披靡:草木随风而倒。比喻作战中被对方强大的势力压倒或被敌人的气势震慑,不战而溃。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
西汉初年,因多年战争刚结束,到处留下一派萧条的景象,国力极其衰弱,因此君臣都很节俭,到了武帝时,国家强盛起来,皇帝也开始铺张奢侈起来。汉武帝游猎玩乐的地方叫做上林苑,是在秦朝旧苑的基础上加大扩建而成的,消耗了无数人力物力,周围长达300里,有离宫别馆70所,可以容纳千乘万骑,苑中禽兽众多,草林繁茂。
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写了一篇《上林赋》,虚设了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个人物,通过亡是公之口,批评了楚国的子虚和齐国的乌有两人相互斗富的言论,极力铺陈天子上林苑的繁华,最后写了天子自省,认识到实行王道仁政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讽谏的目的。行文采用夸饰的手法,辞藻十分华丽。
司马相如笔下的上林苑面积极为广大,东边到苍梧山,西边直抵邻国,南部气候温暖的时候,北部气候却是很寒冷。在隆冬,上林苑南方草木仍生长不止,水波荡漾不冰冻;在盛夏,上林苑北方依然滴水成冰,大地冻裂。地域广阔,可见一斑。
上林苑的河流,则可以看见八条河流奔腾往来,互相交错,在山间、水滨、树林和广大原野中穿行奔流,随处可见。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曲折跌宕。
珍奇禽兽则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无所不有。
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遍地都是,江边的小草长得很高,几乎覆盖了水面。森林一望无际,又如起伏延绵的群山。特别是那些发出浓郁香气的奇花异草,布满平原。高大的灌木直冲云霄,与蓝天相连,草木一望无际,风一吹,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起伏不断。望风披靡的成语便由此而生。
望梅止渴
【释义】眼望梅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从不切实际的空想中得到安慰。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足智多谋,善于解决用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有一年夏天,他带领一支大军,经过一段很长没有水的地方。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着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简直是寸步难行。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他把向导叫来,问他附近有没有水源,向导作了否定的回答。曹操不甘心,下令队伍原地休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
等了半天,出去的人又都垂头丧气,提着空桶回到营地。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山泉,根本找不到水。
曹操知道情况严重,此地不宜久留,否则会有更多的士兵渴死。他灵机一动,站到一个高处,大声说道:
“有水啦!有水啦!”
士们听说有水,全都从地上爬起来,兴高采烈地问道:
“水在哪里?水在哪里?”
曹操指着前面说:
“这条路我过去曾走过,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结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们快走吧!”
战士们一听说有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流出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
曹操立即指挥队伍继续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把队伍带出这个没有水的地方,来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焕发地继续行军。
盗泉宁渴
【释义】比喻不以非正当的手段来获取东西,也有不肯同流合污之意。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
春秋时期,在山东省泅水县东北方向,有一弯泉水,泉水清澈甘甜,百喝不厌,据说还能治病,引来无数游人,此泉时称“盗泉”。
一天,孔子带着几个学生路过盗泉。当时天气炎热,孔子他们又赶了一天的路程,都又累又渴,他们就停下来,打算洗漱一番后,晚上就住在这儿了。孔子坐在一棵大树下的石块上休息,学生们有的去安顿住宿,有的赶紧去找水。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端着一钵水回来了。孔子见泉水十分清澄,在学生的陪同下,漫步来到泉边,看看周围的景致,孔子频频颔首。他正想弯腰掬一捧清水洗把脸,不料发现泉边一块石头上镌刻着“盗泉”两个字,立刻转身就走。学生忙问:“老师,您怎么不洗把脸,喝口水?又是谁惹您不高兴了?”
孔子生气地指着那块刻石说:“你们看看,这是‘盗泉’,我们都是读书知礼的人,这‘盗’就最不合乎‘礼’。我宁可渴死也不能喝这`盗泉’的水!宁可没有地方睡,也不能睡在这‘盗泉’之畔!决不能让这‘盗泉’的恶名来玷污我们!”就这样,尽管又累又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没喝盗泉的一口水,也不愿在盗泉旁过夜,又继续摸黑赶路了。
梁上君子
【释义】窃贼行窃时,往往躲在屋梁上,故名梁上君子。比喻上不着天,下不沾地,脱离实际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寔传》。
陈寔是东汉时太丘县长(今河南永城),为官清廉,品行端正,他不但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而且对子孙也管教很严。
有一年,天下大旱,许多地方的庄稼都干死了,老百姓都缺吃少穿,生活十分困难,社会治安也比较混乱,尤其是小偷明显多了起来。
有一天晚上,陈寔已经睡下了,突然,他发现房梁上伏着一个人。陈寔心里很清楚,这个人肯定是个小偷,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混了进来,想等到陈家的人都睡了之后再出来行窃。
陈寔没有声张,他想了想,就又爬起身来,把儿孙们都叫到自己跟前,用严肃的口气教导他们说:“人应该时刻勉励自己上进,不能够放任自流。那些做坏事的人,也不见得生下来就是坏人,只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知道克制自己,做坏事成了习惯,才变成了真正的坏人。像那位藏伏在屋梁上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躲在屋梁上的小偷听了陈寔的话,大吃一惊,赶紧从屋梁上跳了下来,到陈寔面前跪下请罪。陈寔看看小偷,觉得他不像是一个惯偷,就对他说:“我看你的模样也不像是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太困难了,没有办法才到这一步的。但是,人再穷也要有志气,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你要从此学好,重新做人,不要再当小偷了。”
陈寔说完,吩咐家人取来两匹绢,送给那个小偷,放他走了。那小偷非常感动,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陈家。他把陈寔的话告诉了其他小偷,一传十,十传百的,那些小偷都知道了这件事。
从此,县里就再也没有发现过小偷。
原来小偷们听了这事后,都感到非常惭愧,无地自容,纷纷表示改过自新。
深沟高垒
【释义】形容构筑坚固的工事。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下》。
春秋时,有六个大国,它们分别是齐、楚、秦、晋、吴、越,先后都想称霸。
吴王阖闾野心勃勃,重用从楚国逃来的伍子胥治理整顿朝政。在吴国日益强盛之时,吴王命军事家孙武为大将,大举攻打楚国,曾经五战五胜,一度占领过楚国的都城郢。
过了几年,楚国恢复了元气,派出十万大军讨伐吴国。这时吴王不了解楚军兵力,想派人去探听虚实。伍子胥提出建议,派两个人冒充百姓前往楚军犒劳将士。计谋虽然可行,但毕竟有生命危险。吴王见没有人肯应命,就承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重赏之下就有勇夫,沮卫、纕融二人表示愿意前往。他们带了数十担酒食来到楚军营地,假装吴国百姓前来劳军。
楚国将军心想,天下哪有这等好事,就命令部下:“把这两个吴国人绑了!用他们的血来衅鼓(古时的一种祭北仪式)。”
沮卫、纕融二人仍强作镇静,说:“将军切勿性急,等我们把话说完,再杀不迟。”
纕融朝沮卫看了一眼,说:“莫非占卜不灵?怎么到此就遇煞星?”
楚将觉得话中有话,就问二人:“你们二人来此之前,占过卜了么?”
“占过卜了。”
占卜先生说我们的事情一定可以顺利进行。
楚将哈哈大笑,“现在我要把你们两个杀了衅鼓,难道还吉利吗?”
沮卫回答说:“就是因为你要杀了我们衅鼓,这才是吉利的呀!”
楚将大惑不解。
沮卫接着说:“吴王派我们来,原本就是为了来试探你们楚将军是不是发怒。你如果发怒,那么吴国就深挖壕沟,高筑壁垒,严阵以待;如果将军不发怒,那么吴国人也就放松一些。现在你杀了我们两个,那吴国一定要严密防守了。何况,死了的人,如果是无知的,那么,用我的血来衅鼓,对楚国也没有什么好处。死人如果是有知的,我一定会让你的鼓敲不响。”
楚将一听,觉得他们二人说得有理,完全是替楚军着想,杀了他们就等于冤枉好人,这样会扰乱军心,影响士气,得不偿失,于是就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深思远虑
【释义】想得很深,考虑得很长远。
【出处】汉•班固《汉书•师丹传》。
师丹是汉哀帝时朝中的臣子,为人正直,廉洁自律,深得皇上和大臣们的信任。
早在汉元帝时,王后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傅昭仪也生有一子,因这孩子非常聪明,元帝很是宠爱,封他为走陶王。这走陶王虽寿命不长,倒留下了儿子;汉成帝在位20多年,却没有太子。汉成帝死后,就由走陶王的儿子继承皇位,他就是汉哀帝。
汉哀帝登基以后,大臣们议论说应该尊哀帝的亲祖母傅太后为走陶皇太后,哀帝的生母丁姬亦应尊为走陶皇太后。但是师丹坚决不同意。因此,结怨于傅、丁两位太后。
这件事以后不久,有人向皇帝建议改革币制,控制物价上涨,汉哀帝征求师丹的意见。师丹认为这个建议有一定道理,民贫则国弱,会引起恶性循环。但是当主管部门具体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多数官员认为钱币发行的时间已很长了,要一下子改为龟贝,实行起来恐怕很困难。师丹听了各种意见,也觉得确有难度,决定暂不改变币制。
此时师丹年龄已高,把记录在案的各位大臣的意见忘了收藏,草稿被其他书吏看到,传扬了出去。
傅、丁两位太后原本对师丹不满,这次抓住了攻击他的机会,就唆使族人上书给哀帝,告了师丹一状:身为朝廷重臣,却把绝密文件中的事情泄露出去,传扬到社会上,引起人心动荡,市场混乱。
哀帝接到奏告,交给朝臣讨论。给事中博士申咸、桂钦上书为师丹求情:“师丹大人腹中经略无人可比,现在有人为泄私愤竟用绝密材料事件来攻击他。师丹前后意见不一,虽然有欠深思远虑,但泄密的过错并不在师丹,用这个罪名来惩罚师丹,恐怕是不妥当的。”
汉哀帝不敢违背亲生母亲丁太后的旨意,只好违背心愿,对老师师丹进行处理,收回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官回家养老。
涸辙之鲋
【释义】就是干涸了的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需救助的人。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外物》。
战国时期的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是著名的哲学家,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他家里很穷,经常靠借钱借粮过日子。
有一天,庄子家里又没有米了,他听说有个熟人当了监河侯,便到他的家里去借粮食。到了监河侯的家里,因为庄子很有学问,是个有名的人,监河侯对他很客气。可当庄子说明来意后,监河侯心里马上就不痛快了。他不想借粮给庄子,但又不好明说,就装出一副很慷慨的样子,对庄子说:“要借粮?没有问题,过段时间等我收了稻谷以后就派人给你送去。”
庄子一听,就知道监河侯是不愿意借粮给自己,却又要假意充好人,就讲了一个故事来讽刺他。庄子说:
我在来你家的路上,看到车轮压出的沟里有一条鲫鱼正在泥浆中挣扎,它看到我,就赶紧呼救,说:“我快要干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升水喝,救我一命。”我很慷慨地对它说:“可以,你在这里等着,我现在就到南方去见吴、越等国的国王,让他们同意我把西江的水开河挖渠引过来,那时你也就得救了。”
鲫鱼听了非常生气,说:“我现在快要渴死了,你只要给一升水就可以救我,你却要到南方去放西江水来。等你回来的时候,我早就干死了,你只有到干鱼店里去找我了!”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故事,明白庄子是在讽刺自己,羞得满脸通红。庄子讲完故事,头也不回地走了。
“涸辙之鲋”也作“涸辙之鱼”或“涸辙枯鱼”。
祸起萧墙
【释义】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由内部不和而引起的争端和灾祸。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季氏》。
冉有和子路是孔子的两位得意门生,同在季氏三兄弟府中做家臣。当时的季氏兄弟在鲁国说一不二,完全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鲁国国君有名无实。
季氏三兄弟打算侵吞弱小邻邦颛臾。冉有和季路一同去试探孔子的想法。孔子批评他们说:“颛臾也是先王所封,负责管理东方各民族。它现在并没有什么过错,不过是衰落了,怎么就可以派兵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家要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呢!”
孔子说:“像颛臾这样的弱小邻邦目前很困难,你们理应帮助它,现在居然还要讨伐它,那还要你们干什么?再说,把老虎放出笼子,把珠宝毁于匣中,当事人难道就没有过错吗?”
冉有辩解说:“颛臾紧靠鲁国边境,现在乘它弱小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不然将来说不定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忧虑和祸患。”
孔子说:“我看,季家最大的忧虑和祸患不在颛臾这个边区小国,而是在萧墙之内(祸起萧墙),在季氏兄弟之间。”
时隔不久,孔子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季氏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内乱。
清规戒律
【释义】清规:佛教为僧尼制定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喻束缚人的戒条和惯例。
【出处】佚名《佛戒》。
传说从前的一个财主,家中粮食堆积如山,钱有万贯,住着亭台楼阁,穿着丝绸锦缎,吃着山珍海味,他那群不务正业的朋友非常羡慕他。
这财主生财有道,但没读过几天书,没有多少学问。
有一天,他那些狐朋狗友又来吃白食,却见财主一脸的愁容,都惊讶地问是怎么回事。那财主哭丧着脸说:“现在我活得很舒坦,可那些佃户们都说我死了以后要下地狱受苦,你们说,有没有什么好法子让我死了照样享福?”
一个朋友就说:“听说皈依佛门,就可以得道成佛,死后可以进入极乐世界,你为什么不当个佛门弟子呢?”
财主一听大喜,第二天就携带重金,说是要到山上寺院去。他见到主持方丈,就要求出家当和尚。
方丈神情严肃地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你要皈依佛门,除了要举行剃度仪式外,还要努力学习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断除尘根烦恼,得道成佛。”
那财主一打听剃度仪式的规矩,已经怕了三分;再打听“戒学”,原来就是“禁制”的意思,共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许多戒律,心里就寒了一半。他硬着头皮又问:“老方丈你先把最基本的‘五戒’给我说说吧。”
老方丈说:“五戒嘛,一曰戒杀生,你可做得到?”
财主忙说:“做得到,做得到。您别看佃户们叫我什么‘剥皮’,什么‘老虎’的,实际上我的胆很小,甚至连只鸡都不敢杀呀。
“二戒邪淫!”
财主想起家中花枝招展的妻妾,不禁犹豫起来。
“三戒荤口!”
财主大鱼大肉还嫌不足,如今叫他不碰荤腥,他实在也是做不到。
“四戒……五戒……”
财主跳了起来:“这么多的清规戒律,怎么吃得消呀!不干了!不干了!宁可死了下地狱,也要活时多享福。
渐入佳境
【释义】渐:逐渐。逐渐进入佳美的境地。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顾恺之传》。
顾恺之是东晋时著名的画家,今江苏无锡人,他多才多艺,字、诗、画都很好,被人们称为“三绝”。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那时,东晋地方割据十分严重。桓温主张国家统一,常常率领部队去讨伐那些割据势力,顾恺之也随桓温南征北战了许多年。桓温很看重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观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尝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
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江景,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来。
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嘻笑着问他。顾恺之回过神来,才看到自己正啃着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嘻笑。他灵机一动说:
“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叫作‘渐入佳境’!”
大家听了,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便都从末梢吃起,当时还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顾恺之因为欣赏江景而忘情,却同吃甘蔗末梢越吃越甜联系在一起,人们也都误认为这样,“渐入佳境”便由此而来。
鸿门宴
【释义】比喻危机四伏,有杀身之祸的宴会。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随即挥师西进,直抵秦都咸阳,指挥大军进攻咸阳,谁知刘邦已兼程改道,进入关中,抢先占领了咸阳,并驻兵于函谷关,阻止项羽军队前进。项羽大怒,奋力攻关,刘邦守关将士抵挡不住,弃关而逃。项羽指挥大军,一路追到新丰,在鸿门设下大营。
项羽的谋士范增建议,乘刘邦立足未稳,一鼓作气将他消灭。项羽接受了这个计划,准备以奇兵袭击刘邦,这个计划被项羽叔父项伯知道了。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私交甚厚,他既知项羽要消灭刘邦,张良在刘军必被连累。因此,他轻骑到了刘邦驻地灞上,让张良迅速离开刘邦驻地到项羽军中避难。
张良获得到这个消息,连忙告诉沛公,沛公吓得目瞪口呆。张良说:“你现有的军队能战胜项羽吗?”
沛公说:“不能!但事已至此,又怎么办呢!”
“为今之计,只有请项伯帮忙了,请他向项羽解释,就说你不敢背叛上将军而自立,外面的谣言请将军不要轻信。”
沛公刘邦依言办理,设盛宴,把项伯请入席中,恭敬地说:“刘邦进关以来,连一根草也没敢动,秦国的府库,我封存起来,秦国的官吏,我登记起来,一切等候上将军进关处理。至于在函谷关驻守了军队,那是怕其他游杂部队骚扰关中,这是一种非常处置,绝非阻止上将军进关。我在灞上,日夜盼望上将军来,好有个交代。我怎敢谋反称王,拒抗大军呢?请你代我转言,我生生世世也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项伯是个老实人,以为刘邦说的是真话,就答应转告项羽,并教刘邦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谢罪,刘邦自然遵命办理。
项羽听了项伯的转告后,就取消了攻击刘邦的计划,改在鸿门设宴,等候刘邦前来谢罪。沛公刘邦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让谋士张良、勇士樊哙陪伴左右,提心吊胆地赴这鸿门之宴。虽然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宴会,但因有张良之谋和樊哙之勇,得以脱险归去。
游刃有余
【释义】比喻技巧熟练而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庖丁是梁惠王的一个厨师。有一次梁惠王去看庖丁宰牛,只见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割下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梁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和骨头的结构已经很熟悉了,所以能够毫不费力。”梁惠王又问道:“你使的这把刀子一定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锋利。其实,刀刃非常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要比刀刃宽得多,把这样薄的刀刃插进去还绰绰有余呢。”
淮橘为枳
【释义】指淮南的橘树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树,比喻人或事物的个性,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出处】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春秋时,晏子是齐国的相国,奉命出使楚国。
楚国在当时是个强国,楚王瞧不起齐国,就想借机好好侮辱晏子一番。
晏子长得并不特殊,但才思敏捷,机智灵异,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巧妙应答,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辩士。
晏子到达楚国以后,楚王想借晏子的身材矮小来羞辱他,但被晏子很巧妙地应接过去,楚王不但没有羞辱到晏子,反而使自己吃了哑巴亏。楚王心中不甘,就又想了个办法来贬低齐国。
这天,楚王设宴招待晏子,酒兴正浓之时,忽然有两名武士押了一名囚犯从堂下走过。这都是楚王事先安排好的,他却故意把那两个武士叫住,问道:“你们押的囚犯是哪里人呀?”武士回答说:“这名囚犯是齐国人。”
楚王故作惊讶,他看了晏子一眼,又问武士:“齐国人?他犯了什么罪呀?”武土又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罪。”
楚王示意武士把囚犯押下去了。他看着晏子,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得意,道:“你们齐国人很喜欢偷盗吗?”
晏子早就看穿了他们玩的诡计,他微微一笑,说:“江南的蜜橘既圆又大,味道鲜美。可是,如果把这种橘树移栽到淮北。它就变成了枳树,结出来的果实又小又酸,一点也不好吃。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的时候都是不会偷盗的,可是他们到了你们楚国却变成了盗贼。我想,这大约是因为你们楚国有偷盗的风气,他们也是受到楚国水土的影响而偷盗的吧?”
楚王听了,目瞪口呆,哑口无言,他暗暗佩眼晏子的机智,只好甘拜下风。
惜墨如金
【释义】创作态度严谨,不轻易下笔。
【出处】宋•费枢《钧矾立谈》。
李成是五代末期、宋朝初年的著名画家,他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大自然的美景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此,他便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尤其是寒林雪景,栩栩如生,似在眼前,让人拍手叫绝。
在艺术表达方面,李成有一整套富有个性的绘画技巧。他作画,勾勒不多,最大的特色是用墨十分简练,且好用淡墨,少用浓墨、枯墨,这种绘画风格,对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他作画不用重墨,且善于墨色处理,后人便称他为“惜墨如金”。
惘然若失
【释义】惘然:神情恍惚,像丢了魂似的。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宪传》。
黄宪是东汉时有名的学者,才貌双全,能言善辩。在他14岁时,一次遇到了名士荀淑,交谈几句,荀淑就发现他才学惊人,分手时竟连连称他为“老师!”
次日,荀淑去拜访本郡的功曹袁阆,一见面他就问:“贵郡有个颜子,您知道吗?”
袁阆回答说:“怎么不知道,他是黄宪,还未成年呢。”
原来,颜子即颜渊,是孔子三千弟子中最有学问的一个,年纪也很轻,所以后来常把学问超群的年轻人比作颜子。袁阆一听就知道颜子是指黄宪,因为黄宪的才学是郡里一致公认的。
与黄宪住在同一个闾里中的戴良,也有出众的才学,只是他傲气十足,目空一切,自称像孔子和大禹一样天下第一,谁也比不上他,但是他见了黄宪,就马上变了一副模样,露出正而八经的面容,回家后还怅惘失意,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一次,戴良回到家,不高兴的神色自然流露了出来。母亲不知儿子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忙问其原因;戴良如实道来:“我未见黄宪时,认为比他强;可一见到他,就知道比他差,真让人惘然若失。”
惊弓之鸟
【释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或打击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惊慌、害怕。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的野心,对其它各国虎视眈眈。有一个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决定联合抗秦。一天,赵国使者魏加和楚国春申君一起商谈抗秦主将的人选。当魏加知道春申君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时,只是摇头叹气不吭声。春申君知道他不同意,就问他原因,魏加想了想说:
“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听完了,你就会明白的。”
接着他就讲了起来。
“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射起箭来真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时,天空中飞过几只大雁。他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鸟射下来。’魏王哪里相信。更羸又说:
‘我试给你看。’
过了一会,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弓弦,随着‘嗡’的一声弦响,大雁从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大吃一惊说:‘想不到你会有这样的本领。’
更羸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箭伤,你没有看见它飞得很慢,叫声很悲凄吗?飞得慢,是它的伤口疼痛,叫得悲是离开雁群很久了。它惊魂未定,又听到弦响,就拼命想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又裂开,所以就掉下来了。’”
接着,魏加话锋一转说:
“临武君刚被秦军打败过,看到秦军就会害怕,如同受过伤的鸟一样,怎么能再让他担任主将呢?”
春申君觉得魏加的话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有让临武君任主将,虽然六国联合抗秦,但也没有取胜,各国纷纷溃退如一群惊弓之鸟。
寄人篱下
【释义】比喻那些依附别人,不能自立的人。
【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张融传》。
张融是南齐时的读书人,学问丰富,但生性怪僻,行动举止奇特。他身材矮小,面貌丑陋,但精神焕发,走起路来翘首挺胸,旁若无人。
萧道成在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很欣赏张融的才学和品格,和他交上了朋友,并且对别人说,像张融这样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但又不可多得。后来萧道成建立了南齐政权,就常常与张融探讨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
有一次,萧道成与张融讨论起书法问题,对他说:“你的书法颇有骨力,但还缺少二王(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度。”
张融对萧道成的评价不服气,说:“请陛下别怨我缺少二王的法度,也该怨二王缺乏臣的法度。”
张融主张写文章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内容,不要抄袭别人的东西,不要空洞无物,要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风格。
他在一篇文章的序文中写道:“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订《礼》、《乐》那样,发扬自己的创造性,何至于要因袭他人,像鸟雀那样寄居在人家的篱下面。”
断章取义
【释义】章:文章中的章节、段落。表示引用他人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而不顾全篇文章或讲话的基本内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杼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与庆封因功被封为右相和左相。
卢蒲癸和王何是庄公两个忠诚的卫士,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嫳:“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嫳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嫳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嫳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计划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卢蒲癸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告诉了她,可能不但自己难逃一死,还会坏了大事。但是庆姜说:“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卢蒲癸感到妻子是在真心帮助自己,就把想杀庆氏的事告诉了她。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的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主动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篇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断章取义。只要我需要,管它是同宗不同宗!”
断头将军
【释义】后被用来形容那些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三国时期,为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留下关羽据守荆州,其余人马往西川进发。
诸葛亮拨了一万精兵给张飞,要他从大路进取巴州雄城。张飞临行的时候,诸葛亮嘱咐他说:“西川豪杰很多,你千万不可轻敌。一路上要约束士兵,不要搔扰老百姓。”
张飞领取了命令,率军往西进发。他是个勇猛善战的人,所以一路所向披靡,没有遇到什么麻烦,一直打到了巴郡。
巴郡太守是位老将,名叫严颜,他武艺高强,勇猛善战,虽然年纪老,但仍精力过人。他知道张飞很厉害,自己兵马又少。就坚守城池,不出来应战。
张飞见严颜不肯投降,又不肯应战,急得暴跳如雷。他天天派人到城下去挑战,那严颜就是不出来。
张飞是个出了名的猛将,脾气又急,向来缺少计谋。可这回他却粗中有细,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一个士兵假扮成自己,带领一队人马晚上去走小路攻城,并故意把消息泄露出去,让严颜知道。他自己却留在营中,布下埋伏,等严颜来劫营。
严颜果然上了当,他接获信息后,就带着人马到张飞的营寨来劫营,结果被张飞捉住了。
张飞攻占了巴郡,命令手下把严颜押上来。张飞喝道:“大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
严颜毫不畏惧,回答道:“你们毫无道理,侵占我们的州郡!我们巴郡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听了,更加愤怒,就命令手下说:“给我推出去斩了!”严颜面不改色,冷笑着对张飞说:“要砍头只管砍就是了,发什么火呀!”
张飞见严颜视死如归,是个英雄,心中的怒火顿时消了,他非常敬重血性汉子。他赶紧下来亲自为严颜松绑,把他扶到正位上坐下,自己倒身下拜,说:“老英雄真是豪杰之士!刚才我对您多有冒犯,请老英雄恕罪!”
严颜见张飞是个耿直重义气的人,也很感动,就归顺了张飞。
绰绰有余
【释义】绰绰:宽裕的样子。形容才智或金钱财物充裕。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坻蛙是战国时齐国的谏官。有一天,孟子见到了他,对他说:“你做了几个月谏官,却始终没有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坻蛙知道齐王的脾气很不好,怕说了也不起作用,就很少劝谏,现在经孟子这么一说,才感到自己没尽到职责。于是,他向齐王辞去了谏官。
这件事让齐国人知道了,纷纷议论说:“孟子替坻蛙考虑得不错,但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呢?他屡次向齐王进言,齐王不用,他却厚着脸皮不走,这难道不是嫉妒么?”
有人把这些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听人说,一个有官职的人,如果没尽到职责,就应该辞官;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未被采纳,也应该离去。而我呢?既无官职,又无进言的责任,我的进退岂不是绰绰有余吗?”
弹丸之地
【释义】弹丸:弹弓所打的泥丸。比喻地方极小。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
战国时期,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接着又派人向赵国索要六座城池,赵国不乐意给,但秦国非要不可。
赵国一片恐慌,赵王犹豫不决。无奈之下,赵王求助于新从秦国来到赵国的楼缓。
楼缓说:“我刚从秦国来,说不给城地吧,又没有办法;说给吧,大王您又要怀疑我为秦国说话,所以我不敢说。假如我要真心为您考虑,我认为不如把城池给秦国。”
赵国大臣虞卿听到这话,上朝晋见赵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楼缓掩饰真实用心的诡辩。秦国在长平一战后是力倦而归。赵国如果答应给六城,实际上是帮助秦国得到了力所不能及的东西。”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
楼缓说:“虞卿能够完全了解秦国实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吗?如果他确实知道秦国力量已经不够,那六城那么弹丸之地完全可以不给。假如秦国明年再一次来攻打大王,那就恐怕不是六城的问题,而是要割让大片富庶之地才得以求和了。”
赵王问:“假如割让六城给秦国,你能保证明年秦国不来进攻赵国吗?
楼缓不动声色地把责任推给了赵王,他说:“这不是我所能担保的,过去韩、赵、魏三国都与秦国友好,现在秦国放开韩、魏,单独进攻大王,必定是大王侍奉秦国不如韩、魏吧。”
弹冠相庆
【释义】弹去帽子上的灰尘,相互庆贺。比喻坏人得势。
【出处】宋洵《管仲记》。
王吉,字子阳,山东琅揖人(山东胶南人)。少年时就以刻苦好说著称,他性格善良、品质端正,为乡邻传颂。他的邻居家有一株高大的枣树,结满果实的树枝伸进了他家的院子。王吉的妻子见枣子圆润饱满,信手摘了一些给王吉吃。事后,王吉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认为妻子贪图人家的小便宜是很不道德的,这样做有辱家风,一气之下将妻子赶出了家门。
枣树的主人听说了这件事,心中十分不安,认为事情的起因是那棵枣树生得不安分,才使王吉赶妻出门,准备将树伐掉,其他邻居闻听后赶来劝止。
枣树的主人说:“只要王子阳将妻子接回家中,原谅了她,我就可以不伐树。不然,为了我的几个枣子而拆散了一家人,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哪?”
好心的邻居将这番话转述给王吉,王吉只好将妻子接回家中。邻居们将这件事编成一首歌谣,唱道:
“东家有树,
王阳去妇;
东家枣完,
去妇复还。”
王吉此举引来了无数人的赞赏,此后名声便远近闻名。在朝廷选拔人才时,他被推举为孝廉。入朝时始为郎官,后补为主管库兵的右丞,再升到县令,不久又调到昌邑王府任中尉。
昌邑王喜欢打猎,毫无节制。每次出猎都要老百姓为他围猎,前呼后拥,十分气派。子阳上疏劝谏说:“您每天驰骋200余里,郡中百姓要放下农活为您服务,这样做是要影响农业收成的。”
虽然昌邑王认为此意见中肯,但为了娱乐的需要,没有采纳,可从内心里非常敬重王吉。
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迎昌邑王为帝。王吉立即写信告诫说:“大将军霍光辅佐先帝几十年不曾有过细微过失,他治国精明,您当皇帝后把大政交给他处理就可以了,还有您必须改掉过去十分任性的毛病,要千万小心谨慎才是。”
昌邑王当了皇帝后,根本无视他人的存在,为所欲为,得意忘形。不到一个月因胡作非为而被废。
朝廷对昌邑王事件十分震怒,开始追究昌邑王府中的官员们的失职行为。认为这些官员既没有尽职尽责地劝谏,又没有将昌邑王的过失报告给朝廷,弄得朝廷十分被动。于是霍光下令,将原昌邑王府的大小官员全部下狱。但经过审理,了解到王吉曾不止一次地劝谏过昌邑王,于是从轻处分了王吉。
王吉的同乡好友贡禹,他对儒家经典很有研究,因此被征为博士,后来又在举贤良时被授予河南令。
按汉朝惯例,朝廷都在年终岁尾考察地方官的政绩,予以褒奖,贡禹因在工作上与上司持不同看法被上司指责。贡禹将帽子摘下表示认错,上司很满意,贡禹却说:“帽子已经摘掉了,还能留住什么!”说完扬长而去,不在理会上司。
王吉在宣帝时,重新被启用,任益州刺史,不久任傅士谏大夫。贡禹听说王吉复出,高兴得弹掉帽子的灰尘,表示祝贺。所以人们说:“王吉在位,贡公弹冠。”意思是二人政见一致,志同道合。
屠龙之技
【释义】技:巧。本事大得可屠杀巨龙,但脱离了实际,也毫无用处。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列御寇》。
战国时代的庄子性格诚实,反对浮夸,极力反对那种虚无的,于世无补的怪诞行为。《庄子•列御寇》中有一篇寓言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古时候,有个叫朱坪漫的人。他生来聪颖,家庭也十分富有,由于他的想法不着边际,导致他一无所成,变成了百无一用的废才。
他先是读书,学习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学了时间不长,知道在他以前和与他同时已经出现过不少善于治国的贤相,如商朝的傅说、周朝的太公望及春秋时的公孙侨、晏婴、管仲等。于是他弃书不读了,他认为既然出了那么多贤明政治家,就不必再步人后尘了。
他对行兵布阵发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拜师,学用兵之道。先生为他讲解《孙子兵法》和《司马攘直兵法》。
朱坪漫问老师:“孙子兵法和司马兵法,除了您,还有人掌握吗?”
老师说:“当然有许多人在研读兵法,懂兵法的怎么会是我个人呢?”。
朱坪漫兴味索然地说:“既然这样,我不学什么兵法了。世间有那么多人懂兵法,我再学还有什么作用呢!”
朱坪漫后来又练了一阵子武功,新鲜感过去后,他陷于苦闷之中。
不久,有人向他介绍说:“很远的深山幽谷之中住着一位奇人,名叫支离益,有一手屠龙的绝艺,举世无双。只是此人很难找,他也轻易不授徒,你若能拜他为师,学会屠龙,那肯定是一种特殊专长,任何人都比不上你。”
朱坪漫听了精神为之一振,当即将产业变卖,带上千两黄金出门寻师学艺去了。
他走遍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支离益的住所。偏巧支离益出门远游,朱坪漫只好在支离益附近买下了一间茅屋,耐心等待支离益的归来。
支离益实际并没出门,他只是考验一下这位青年人的信心和耐心。他见朱坪漫果然决心很大,这才出面与朱坪漫相见。
朱坪漫对老师恭敬有加,让支离益特别感动,教授起来格外悉心尽力。朱坪漫学起来也非常刻苦专心。花了3年的功夫,朱坪漫尽得老师真传。
有一天,支离益摆酒为朱坪漫送行,说:“我的绝艺已经毫无保留地传给你了,你可以出师了。”
朱坪漫回到家中,乡亲父老都过来看望、打听,问他出游3年学了什么人间绝艺。
朱坪漫兴致很高,眉飞色舞地讲述他怎样才找到高师。
人们急不可耐地问:“你到底拜谁为师?学了什么技艺呀?”
朱坪漫洋洋自得地说:“我拜支离益为师,学会屠(宰杀)龙。世间除我师傅之外,只有我掌握这种绝技。”
有人说:“可世间并没有龙供你大展身手啊,你学会了有何用处呢?先生还不如学会屠狗、杀牛,起码能混口饭吃。你说你会屠龙,我敢说我也会这门手艺,既然无龙可屠,自然无从验证你我的真伪,我真不懂你究竟学了什么?”
朱坪漫无法证明他的绝艺,此时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学了一门人间无用的技艺。
骑驴觅驴
【释义】觅:寻找。骑着驴找驴。形容东西明明在自己手里,偏偏还要到处寻找。
【出处】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从前有这么一个笑话:一天,一位名叫王三的人,他赶了五头毛驴到集市上卖,自己骑了一头。走到半路,他想数一数驴子。看看够不够数。于是他就一、二、三、四地数了起来,数来数去总是四头,他以为是自己过于粗心大意,致使毛驴丢了一头。
王三把毛驴赶到集市上,从驴背上跳下来,又重新数了数毛驴的头数,不多不少,正好是五头,他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把自己骑的一头驴忘记啦!”
骑虎难下
【释义】骑在老虎身上,很难下来。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计到的困难,但停顿会造成更大损失,不得不做下去。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温峤传》。
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镇守历阳的将领苏峻和镇守寿春的将领祖约,以诛杀辅佐成帝的中书令瘐亮为名,率军攻入都城建康,专擅朝政。
在这危急时刻,担任江州刺史的温峤挺身而出,和逃到他那里的棱亮共推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起兵讨伐叛军。由于叛军势众,再加上挟持了成帝,陶侃接连打了几个败仗。不久,军粮也发生了困难。
由于战争一再失利,陶侃产生了畏惧心理,他责备温峤说:
“起兵时,您说要将有将,要粮有粮,只要我出来当盟主就行了。可是现在将在哪里了?粮在何方?如果粮食再接济不上,我只能带领本部人马回老家去了,待到以后条件具备后再干。”
温峤反驳说:
“您的看法不对。战胜叛军最要紧的是靠队伍自身的团结。当年刘秀、曹操所以能以寡敌众,因为他们是正义之师。苏峻、祖约这帮家伙欺世盗名,有勇无谋,我们定能战胜他们。现在皇上蒙难,国家正处在危急关头,我们仗义讨伐逆贼,决不能改弦易辙。就好比骑在猛兽身上,不把它打死,怎么能半途下来呢!如您违背大众意愿,独自带兵回老家,必然会影响士气,使讨伐失败。这个罪责您是推卸不了的!”
陶侃听了温峤的话,很受感动,只好打消回老家的念头。接着,温峤和他仔细商讨了作战计划,从水陆两路进攻叛军。温峤又亲自率领一支精壮的骑兵,突然袭击叛军。最后苏峻、祖约两叛贼首领先后被杀,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