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香炉

在中国古代,人们流传着这样一种习惯,就是燃点香料,以驱除室内的臭气、邪气、蚊虫。这种习惯,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开始于西周时期,以后连续不断,越来越盛行。帝王、官僚、富豪们的生活更是侈奢, 他们不但要在室中熏香,还要熏被。在被中熏香,极易烧坏被褥,甚而引起火灾。如何方能保证熏被的安全呢?人们为此而发明了被中香炉。

被中香炉也叫卧褥香炉,大约在西汉前期即已问世。汉代著名诗人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7 年)的《美人赋》中,有“金鉔熏香,黼帐低垂”的诗句,据宋代学者章樵注解,“砸音匝,香球,衽席间可旋转者”,可知司马相如生活的年代已有了被中香炉。被中香炉后来失传,至西汉末又由巧匠丁缓重新造出,以后历代相沿,一直到清代仍有制造。

汉晋古籍《西京杂记》在记述丁缓重造被中香炉时说:“为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为名”。从现存的古代被中香炉可以看

到,它是由几个轴心线相互垂直的金属环构成,在中央轴心上安装一个半圆形或盂形的容器,容器中点香,外面用镂空的金属球包裹。由于互相垂直的各环转轴彼此制约,以及容器自身重量的作用,不管香炉如何转动,燃点香料的容器都保持着水平位置,燃点着的香料都不会外泄,免除了着火之灾。这实是一项精妙的发明。

中国历代所造的被中香炉有铜的、银的、镀金的,中环轴结构有二环的, 有三环的。除被中香炉外,此类结构和原理还用于其他方面。如:

武则天如意年间(692 年),有人制造了一种烤火取暖器,叫“木火通”, “铁盏盛火,辗转不翻”。

宋代时,有一种用于舞龙的“灯球”,内盛油脂,无论舞灯者如何飞舞灯火都不会溅出。

又有一种女人佩挂的“香球”,不管佩挂者如何活动,内装的香料不会掉出。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目前的常平支架的结构就是从汽被中香炉的轴结构演变而来的,又叫万向支架。常平支架是现代回转器(陀螺仪)的关键部分,已在工业中被广泛应用,推根溯源,被中香炉乃是其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