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梁上的眼镜

眼睛,对我们每个人说来都是珍贵、神圣和重要的。保护眼睛的眼镜, 更是我们大家的朋友,从老花镜、近视镜、太阳镜,直到隐形眼镜等,花色品种不一而足!

眼镜在今天虽已不足为奇,但几百年前,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大约在 13 世纪以前,中国就出现了采用水晶石磨成椭圆状,嵌在龟甲或玳瑁框里,制成能放大字体的“眼镜”。不过,那时候是由手拿着,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眼镜,类似目前手持式放大镜。在欧洲,罗马皇帝尼禄则用绿宝石,放在眼前观看奴隶们在斗武场角逐。

后来,人们因嫌手执麻烦,就试着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可是,脱帽后眼镜也跟着摘下了,还是不方便。最早的眼镜全是凸透镜,专供老年的贵族使用。因为眼镜的价钱昂贵,一般人用不起。1268 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把眼镜片栓在一条丝带上,捆在头部再移到眼前去阅读圣经,这幅样子看上去相当滑稽。培根的这副眼镜据说是由意大利买来的。

意大利是最早发明玻璃的国家之一。为了扩大玻璃的用途,他们仿照绿宝石片吹制了眼镜的镜片。但是,玻璃镜片怎么去安装却成了颇费周折的事情。早在 1315 年,意大利的阿鲁马达斯想出个“镜桥”的构思:把两个镜片用镜框连在一起,架在鼻梁上,再用皮带拉紧套在头上,使用时将它架在鼻子上,不用时便把它取下来。这样时间一长,鼻梁就不堪重负了。只是被压

得特别难受,使用者慢慢失去了信心。不过,阿鲁马达斯的眼镜样式却是现在眼镜的最早雏型。因此有人称阿鲁马达斯为眼镜的发明者,可谓“眼睛之前,鼻上之祖”。

16 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揭开了视觉之谜。他解释道,人之所以能看清楚远近的景物,是靠眼睛里有两个凸起的透明晶体,恰当地调节透过来的光线而得到的。

根据他的研究,矫正近视眼的凹透镜也应运而生了。凹透镜在正常视力者看来,一是可视物体相对缩小;二是镜片依度数高低出现“瓶底圈”。当这种眼镜运到英格兰销售的时候,遭到了普遍的嘲弄和讥笑。姑娘们一戴上它,羞得满脸绯红;小伙子也拒绝佩戴,宁可看不清远处的面孔;医生们连连摇头;牧师则激烈反对,声称制造这种“怪物”,诱惑人去恢复视力是对上帝的亵渎。有人戴着凹透镜上街,被嘲笑为“四眼佬”!

但是,冷嘲热讽,咒骂斥责于真理是无济于事的。眼镜帮助人们提高视力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愉快,日渐明晰,最终赢得了人心。人们的视野拓宽了,眼镜也从意大利开始,逐步走向世界。

玻璃眼镜于我国明朝年间,由欧洲引入。当时叫的名字很怪:叆叇。主要是“喜使老者变少年”的凸透镜。清朝时,皇室昏庸,仍把水晶眼镜看成是宝贝。从透光性能方面讲,水晶比玻璃小许多,对视力不利。

18 世纪以后,眼镜的形式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发展中,先有夹鼻眼镜,再就是目前广泛流行的架镜,用一双眼镜架脚挂到耳朵上。由于它舒适、方便, 深受人们的青睐。

我们纵观眼镜的发展过程,从阿鲁马达斯发明的第一副简单的眼镜,到安全、舒适、科学的现代眼镜,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随着人们对它的不断探索,眼镜的材料质量将会有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