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而幽默的英国

1

英国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产业革命。在这个国度里,并不像法国那样,出现了震撼世界的大革命。资产阶级在顽固的贵族和地主阶级面前, 显得谨小慎微。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封建势力仍主宰着这个岛国。但是,迅速发展的生产力,终究还是突破了旧的生活藩篱。1832 年,英国议会向新兴的资产者开了绿灯,封建贵族和地主,逐渐失去自己的地位。英国人仅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就把自己的工业生产,提高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工业文明,既给英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繁荣,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新的矛盾。失业、疾病、道德沦丧,开始困扰着人们。在三十、四十年代, 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宪章运动,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充塞着许多都市。

英国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与法国有着一定的区别,当资本主义社会到来之际,英国作家的情绪是多样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许多作家那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而现实主义传统,又使许多人具有强烈的务实精神。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拜伦和雪莱鲜明的自我和个性,为英国文坛带来了一股自由的风。英国人热爱大自然,对人与社会有着热情洋溢的激情。勃兰兑斯认为,在英国人身上,有更深刻的民族感情, 在一定条件下,它会自然地引导人走向激进主义。的确,我们从拜伦、雪莱、华滋华斯、骚塞和柯勒律治等人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英国人的浪漫的情调,开始淡化了。现实不再允许他们遁入自然和空想之中,而不得不睁开双眼,打量这个世界。

我们的英国怎么啦?人民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苦难?许多作家思考着、追问着。于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悄然走上了英国的文坛。

英国人对生活与命运的感悟,在这一时期是悲凉的。狄更斯、夏洛蒂·勃朗台、盖斯凯尔夫人,他们的作品是抑郁的。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梅瑞狄斯、哈代、威尔斯、肖伯纳等,在阴冷之中,展示了社会的黑暗。认真地读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你会发现,英国人对生命过程的悲剧因素,体味得很细、很苍凉。虽然它没有法国文学那么浑厚,但那沁人心脾的忧郁的美给人的震撼,同样是强烈的。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它特有的风格, 赢得了后人的赞叹。

2

让我们了解一下查理·狄更斯。他在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地位显赫。他的创作,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力上,都具有大家风度。

狄更斯 1812 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小职员,十二岁时, 父亲负债入狱,狄更斯继续入学的美梦破灭,只好到社会谋生。他先后当过抄写员、记者编辑,有丰厚的生活阅历。在做记者的时期,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二十五岁时,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 这部小说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成功,他的幽默的风格和机智的思路,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此后,他发表了《奥列佛·推斯特》、《尼古拉斯·尼古尔贝》、

《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马丁·朱什尔维特》、《董贝父子》、

《圣诞之歌》、《钟声》、《大卫·科波菲尔》、《凄凉院》、《小杜丽》、

《我们共同的朋友》、《艰难时世》、《双城记》、《伟大的期望》等作品。狄更斯在同代英国作家中,是很有忧患意识的,但他不是那种近于神经质的人,而是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夸张式的讥讽,以及毫不留情的批判精神,给世人的启示是难以忘却的。

早期的狄更斯作品,虽然在认识社会方面,带有一些稚气,但已经显露出自己的讽刺才华。《匹克威克先生外传》,通过主人公匹克威克和自己的友人外出旅行的见闻,把英国社会形形色色可怕又可笑的现状,渲染出来。小说中对世道的挖苦,令人忍俊不禁。在《奥列佛·推斯特》中,作者很有感情地叙述了主人公奥列佛的命运。奥列佛·推斯特是个富人家的私生子, 他一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幼小的奥列佛在济贫院里度过了四年不幸的生活。他后来逃到伦敦,却落入坏人的圈子,在社会的最底层,尝到了各种滋味,倍受歧视和压迫。作者从主人公悲惨的经历中,暗示了整个英国的腐朽性。小说有一段对奥列佛境遇的描写,很使人感到压抑:

一星期来,自从他做了那亵渎神明的和犯上的错事,要求添一点儿,奥列佛一直是被严密禁锢的囚徒,——董事局的明哲和慈悲把他交给了一间黑暗而寂寞的房间。假使他对于穿白背心的绅士的预言抱着应有的敬意,他是会用他的小手中一头扣在墙壁的钩子上,一人扣住自己,这样来成全一下,也是永远成全那位聪明人物的预言家身份的。—— 这粗看起来决不是不合理的。可是,要完成这一大业却有一个阻碍:就是那条小手巾因为被决定为奢侈物品,已经从贫民们的鼻子方面永生永世的收回了,这是根据董事局在会议上决定的特别法令,由他们签字盖章而庄严的宣布了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阻碍是他的年轻和孩子气;他只是整天苦苦的哭;到阴凄的漫漫长夜来临的时候,就伸出小手蒙在眼睛上排除黑暗,蜷缩在角落里,试想睡觉:时时刻刻惊醒和抖醒;更紧的贴到墙上,像是觉得连那冷硬的墙壁也可以聊以防御包围着他的凄凉和寂寞。“新制度”的敌人们不要胡猜, 以为奥列佛在孤独的被禁锢的期间是被剥夺了锻炼身体的利益,集体生活的愉快,或是宗教安慰的好处。说到锻炼身体,那正是严寒的天气,他们允许他每天早上在水龙头下洗澡, 在一个铺石板的天井里,当着本布尔先生的面;而本布尔先生为防止他受凉,为了引起刺激的感觉渗透于他的全身,就一再的应用他的藤杖。至于集体生活,每隔一天就带他到孩子们吃饭的地方鞭打示众,以敬效尤,并且不仅没有被剥夺了宗教安慰的好处,还每天晚上祈祷的时间把他踢到同上的地方,允许他在那里听孩子们的共同的祈祷文,用以安慰他的精神,——那祷文里包含特有的一节,是董事局当局者插进去的,里面是求上帝保佑他们良好、善良、知足和服从,并且不要沾染奥列佛·推斯特的罪恶;祈祷文里指明他是完全在恶势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直截了当是恶魔的制造厂里的出品。

一个幼小的生命,竟遭到如此非人的待遇,读完后,每个读者都会因此而震惊的。在奥列佛那里,没有父母之爱、家庭之爱、社会之爱,他几乎丧失了人应拥有的精神的抚慰。狄更斯笔下的济贫院,就像一座监牢一样,剥夺了孩子们的人权。作者在灰暗的调子里,把英国社会最丑陋的一面,真实地暴露出来。如同巴尔扎克一样,狄更斯小说富有写实的特征,没有类似浪漫主义那样的情绪化因素。但他比巴尔扎克幽默得很,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漫画式的勾勒,有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十年代以后,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是英国社会

政治昏暗的年代。随着宪章运动的爆发,狄更斯对生活的认识,较之先前更成熟了。他访问了美国,对资本主义社会全球性的弊病,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发现,在工业社会中,支配人们的是金钱,金钱关系把人类美好的情感无情地扼杀了。《游美札记》、《马丁·朱什尔维特》、《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程度不同地再现了他的鲜明的批判意识。这些作品对生活的透视力,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最能显示狄更斯成就的,是他 1848 年之后的作品。狄更斯亲眼目睹了英国和欧洲的残酷的历史,宪章运动被镇压下去了,欧洲大陆的革命失败了, 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一个喘息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狄更斯更进一步看清了资本主义的面目。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凄凉院》、《艰难时世》、《双城记》、《伟大的期望》,构成了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壮丽景观。

狄更斯的笔锋是辛辣的,他毫不留情地抨击了社会的各种丑恶。《凄凉院》描写了司法部门的敲诈不轨行为;《我们共同的朋友》展示的是阶级的对立;《双城记》反映了农民在社会底层的灾难;《伟大的期望》揭示了金钱对人的异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艰难时世》最有影响力,它的典型化、夸张化、讽刺化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艰难时世》是一部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小说出版于五十年代, 它一问世,就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小说塑造了两个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庞德贝和葛雷梗。这两个人物本身都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庞德贝是个利欲熏心的资本家,他自称自己是勤劳起家的人,而实际上,他的双手榨干了工人的血汗,他的贪婪、虚伪、残忍的个性,给工人带来了无数的痛苦。葛雷梗是一个退休的资本家、国会议员和教育家。他在镇上办了一所学校,推行自己的价值观,他只允许学生认识事实,不允许有一丝的超现实的思想,他试图把人们培养成一种没有血肉的社会工具。这种压制人性的教育方式,是曼彻斯特政治经济学派的产物,在狄更斯看来,葛雷梗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根本上是违反人道的。小说深刻地再现了这两个资产者可卑可笑的行径,并用铁一样的事实,揭穿了他们肮脏的内心。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和非人道的实用精神,对人的摧残是强烈的。葛雷梗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比他大三十岁的庞得贝;而庞得贝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去收买工人,不听话者,竟被开除工厂,将人逼向死路。《艰难时世》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小说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家庭、信念、情操诸方面的思考,是发人深省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社会的复杂的矛盾斗争,多层次的精神冲突,在这里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狄更斯以自己天才的技艺,为英国的黑暗王国,画了一张动人的漫画像。在这里,一切虚伪、丑陋、畸形的社会现实,都被折射出来。狄更斯的讽刺笔法,给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一股生气。

3

十九世纪英国的文坛上,有三位女性的作品至今仍使世人刮目相看。夏洛蒂·勃朗台和她的两个妹妹艾米丽·勃朗台、安妮·勃朗台,以细致、冷隽的笔触,揭示了英国社会的凄凉的生活。三姊妹的创作,给英国文坛送来了一曲郁闷、清雅的旋律。

夏洛蒂·勃朗台的长篇小说《简·爱》,在三姊妹中的创作中,影响最为深远。它也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夏洛蒂·勃朗台生于 1816 年,幼年丧母,她很小就尝到了社会的苦果, 在一所贫苦儿童的寄宿学校里,开始体味悲凉的人生。她十九岁当了学校的教员,后来做过家庭教师,除了著述之外,她的生活阅历并不复杂。但她的敏感多愁的气质,使她在文学领域里,获得了成功。《简·爱》的哀婉的调子,纯情的风格,冷酷的精神,形成了一种沉郁散淡的美。

《简·爱》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却像一首感伤的诗。小说的主人公简·爱很小就失去父母,她寄住在舅父的家里,遭受了数不清的虐待。但这位姑娘并不是逆来顺受的人,她骨子里有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舅妈妈里德太太气急败坏,最后把她送进了孤儿院里。孤儿院像一座监牢一样,女孩子们在那里受到严厉的管护,几乎没有一点自由。简·爱经历了八年艰难的时光,最后终于逃出了虎掌。

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在禁欲中生活了多年的人,一旦走进生活中,渴望在平等基础上的爱、友谊、尊严。她的这种愿望,在东家罗切斯特的身上得到了实现。她在罗切斯特家中任教的过程里,渐渐地喜欢上了庄园的主人,她发现自己第一次被别人当成人看待了,发现罗切斯特是一个思想、情感富有的人。两个人深深地相爱了,可当他们要结婚的时候, 才发现,罗切斯特是个有过婚史的人。简·爱的精神,受到了意外的打击, 她痛苦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府。

罗切斯特并不是一个玩弄女性的坏人,他是旧式家庭婚姻的牺牲品。他年轻时,父亲因贪图钱财给他娶了疯女人。这个扭曲的婚姻,给他的痛苦是沉重的。当他后来又失去了简·爱时,精神几乎崩溃了。

善良的简·爱似乎没有真正看到罗切斯特最深层的东西。可是后来,她感到在内心的深处,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他。罗切斯特和蔼的目光,平等待人的风度,深深地留在她的心里。一天,简·爱终于回来了,可是桑菲尔德府已成了废墟。罗切斯特成了双目失明的人。但简·爱不顾这一切,终于和她心爱的人结婚了。

《简·爱》的故事是动人、美丽的。女主人公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 不断地同厄运斗争着。她的内心纯洁,性情柔和而刚烈。她蔑视世俗,在爱情面前没有丝毫的市侩气。主人公追求平等、自由的勇气,是十分引人的。作品对社会黑暗的抨击和对高尚道德的礼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出身低微的普通女孩敢于和不公正的命运进行搏斗,这本身就有象征的意味。它体现了成千上万苦难者寻找光明的精神。读过《简·爱》的人,都会被作品的忧郁的美所征服。作品的笔致极为细腻,色调十分清冷。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传统小说的模式,它在平凡的人那里,发现了人的内心极为丰富、极为可贵的东西。现实悲剧与人的美好性愫,在反差中释放出优雅、崇高的色泽。这是一幅宁静的图画,但在阴冷肃杀的画面背后,却是奔腾不息的人的意志河流。女主人公柔和而倔强的个性中,饱含了多少悲伤而迷人的东西!它似乎在提示着人们:美与善,可以遭受亵渎,但却不能因此而消失。只要有人还能保留精神的圣地,苦难是可以被征服的。《简·爱》尽管还带有某些浪漫主义的情感痕迹,但在深层之中,它是严肃的现实精神的产物。它无论在展现社会的昏暗方面还是在展示人性的深度方面,都做了有突破性的贡献。英国文学的幽怨悲愤的风格,在这位女作家身上,是有典型的表现的。

除了三姊妹之外,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坛,还有一位女性也是引人注意的。这就是盖斯凯尔夫人。

盖斯凯尔夫人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享·斯蒂芬逊。她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1832 年,她与一位牧师结婚,两人一同从事过社会调查工作,对工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接触。盖斯凯尔夫人深深同情工人的不幸,在宪章运动中, 她站在了工人的一边。她后来创作的多部长篇作品,都反映了工人与资本家的真实状况。《玛丽·巴顿》、《南与北》,对英国工业社会的描写是很生动的。她笔下的一些工人的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下层苦难人的呼声,显示了被压迫者的力量。

《玛丽·巴顿》是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小说以曼彻斯特宪章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工人与资本家间的激烈冲突。盖斯凯尔夫人对底层社会人是充满爱心的,她笔下的弱小者,令人深为同情。作者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腐朽性, 资本家对人的统治,在她看来是不合理的。工人的请愿、罢工、暴力事件, 都在她的小说中有所表现。盖斯凯尔夫人是一位善良的基督教信仰者。她对生活的描述,一直贯穿着仁爱的思想。她试图用基督教的伟大魅力,唤起社会的觉醒。也许,这种温和的情感是无力的,但她在严峻的现实中思考民族出路的精神,是感人的,在盖斯凯尔夫人之前,还很少有作家如此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众多的工人形象。尤其是对有产者与无产者间的冲突的表述,使人们看清了英国社会真实的面目,它对世人的警醒,是不可忽视的。

盖斯凯尔夫人有着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深切的理解他人的精神。她的传记文学《夏洛蒂·勃朗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采的把握,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是不可多得的。在精神深处,她与《简·爱》的作者,心是想通的。她们都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英国人是幽默的。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讽刺、滑稽的精神一直充塞其间。在苦难来临的时候,英国一些文人有时表现出自嘲和讽喻的特点来。著名的小说家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中,是以讽刺性、幽默性而著称于世的。他和狄更斯一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杰出的人物。

萨克雷幼年丧父,他生于印度,六岁时返回英国,年轻时,他写了大量滑稽诗,画了许多讽刺画,对生活有一种独特的领会。他的生活很不幸,曾受过经济方面的打击,后来妻子精神失常。萨克雷在忧患中开始了文学创作, 先后写出《巴里·林登的遭遇》、《名利场》、《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一家》、《弗吉尼亚人》、《但尼斯·杜瓦尔》等。在这些作品中,《名利场》是代表作,有的批评家指出,《名利场》“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与习俗特征,勾勒出一个唯利是图、唯势是趋、充满欺骗的世界,描写了买卖良心和荣誉的‘名利场’上种种丑恶的现象”。萨克雷对英国社会冷酷现实的解剖,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反响,它标志着英国文人对现实与人生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萨克雷与狄更斯使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走在了欧洲文坛的前列。

《名利场》塑造了两位女性的形象。在爱米丽亚·赛特笠和蓓基·夏泼两人身上,萨克雷生动地展示了英国社会精神困顿的图景。爱米丽亚·赛特

笠与蓓基·夏泼是两个出身不同、个性相异的女性。爱米丽亚·赛特笠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她温文尔雅,知情达理,但对生活现实了解甚少,缺少独立精神。与她相反,她的同学蓓基·夏泼,却是敏感好胜、虚荣心极强、野心勃勃的人。她的家庭贫苦,父亲是个潦倒的画家。她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昏暗的环境中度过的。蓓基·夏泼十几岁就失去了父母,于是被安排在一所学校半教半学,“她的责任就是对学生们说法文,而她的权利呢,除了免缴一切费用之外,一年还有几个基尼收入,并且能够从学校里教书的先生那里学到一鳞半爪的知识。”从学校毕业后,她爱上了同学爱米丽亚的哥哥乔瑟夫,但却受到了爱米丽亚的男朋友的阻拦。蓓基·夏泼的愿望受到了打击。但她不像爱米丽亚那样甘于现状,她的内心充满了向上爬的欲望。不久,她到华脱·克劳莱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她用各种手段,骗取了一家人的信任。在给爱米丽亚的信中,她对克劳莱一家颇有微词,可实际上,她费尽心思从中捞到好处。蓓基·夏泼的野心不断膨胀,为了自己的利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丑剧。萨克雷对这位利欲熏心的女性的描写是很生动的。他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追名逐利的描写,让人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斯丹达尔小说中的于连。《名利场》对人的虚伪性的再现,是极为深刻的。它揭示了英国社会某些扭曲人性的东西。蓓基·夏泼,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扮演一个卑鄙、可耻的角色。她早年的不快的生活,使她对上流社会产生了种种幻想和奢望。在官场上,为了达到个人的野心,她不惜出卖一切。金钱与地位,使她丧失了人基本的道德情操。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混乱而无情的秩序里, 她最后还是落得个可悲的结局。

读《名利场》时,你会感到,作者对人的世俗性的表现是发人深省的。社会的不平等,构成了世俗社会难以克服的难题。正是金钱与权力,使人的私欲膨胀了起来,人们为了点点利益,互相残杀着、角斗着。到头来都落得人物两空。小说在结尾的时候,不无感慨地叹道:“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是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这很有点大彻大悟的味道,作者的视点很高,他对英国社会的一切看得很透。

萨克雷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简单,但言简意深。他的笔法平实,讽喻性很浓。有时只寥寥几笔。人物的特点就跃然纸上。试看作者对蓓基(即利蓓加)·夏泼的几段描写:

夏泼小姐恨恨的说道:“我恨透了这整个儿的学校。但愿我一辈子也别再看见它。我恨不得叫它沉到泰晤士河里去。倘若平克顿小姐掉在河里,我也不高兴捞她起来。我才不干呢!哈!我就爱看她在水里泡着,头上包着包头布,后面拖着个大裙子,鼻子像个小船尖似的浮在水面上。”

赛特笠小姐嚷道:“别说了!”

利蓓加笑道:“怎么?黑人会搬嘴吗?他尽不妨回去告诉平克顿小姐,说我恨她恨得入骨。我巴不得他回去搬嘴,巴不得叫老婆知道我的厉害。两年来她侮辱我,虐待我, 厨房里的佣人过的日子还比我强些呢。除了你,没有一个人把我当朋友,也没有人对我说过一句好话。我得伺候低班的小姑娘,又得跟小姐们说法文,说得我一想起自己的语言就头痛。可是跟平克顿小姐说法文才好玩儿,你说对不对?她一个字都不懂,可是又要装面子不肯承认自己不懂。我想这就是她让我离开学校的原因。真得感谢上天,法文真有用啊! 法国万岁!皇帝陛下万岁!波那帕脱(指拿破仑——引者注)万岁!”

赛特笠小姐叫道:“嗳哟,利蓓加!利蓓加!怎么说这样岂有此理的话?你的心思怎么这样毒,干吗老想报复呢?你的胆子可太大了。”利蓓加方才说的话真是亵读神明, 因为当时在英国,“波那帕脱万岁”和“魔鬼万岁”并没有什么区别。

利蓓加小姐回答道:“爱报复的心思也许毒,可是也很自然。我可不是天使”。说句老实话,她的确不是天使。萨克雷的笔法确实老到,两个不同的人物个

性,通过对话就真实地表现出来。作者再描写人物的时候,态度十分的冷静,

好像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看得清清楚楚。在夏泼小姐的身上,体现出作者对英国国民心理的某种失望,夏泼小姐后来命运的发展,证明了恶的因素在社会上必然失败的结局。萨克雷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物,他不相信历史会一下就消灭所有的恶势力,但从他对社会近于残酷的透视中,你可以感到, 他的批判理性是强烈的。萨克雷本身的现实精神,对英国的自省和英国文化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5

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中,肖伯纳的名字,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乔治·伯纳·肖(肖伯纳)1856 年生于都柏林。他二十岁那年来到伦敦,最初搞过音乐评论和小说创作,但后来他把自己的大量精力,用于剧本的写作上。他一生著作甚丰,思想活跃,三十年代曾到中国,与鲁迅有过接触。鲁迅曾说, 他是喜欢肖伯纳的,“这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传记,佩服得喜欢起来, 仅仅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点警句,从什么人听说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 这就喜欢了他了。”

肖伯纳在戏剧上的讽刺才能,超出了同时代人。他在表现人物个性时, 常常运用幽默、讽刺的笔法,令人在荒唐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来。这显然受到了狄更斯等人的影响。幽默是一种智慧,它没有迂腐式的沉痛和绝望式的呼号,而是通过夸张和反讽,把人生的底蕴告诉给人们。肖伯纳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从来不把创作看成一种游戏,而是人生的一个部分。他认为戏剧应当反映社会生活,尤其是那些人们十分关切的生活。1892 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剧本《鳏夫的房产》,这部作品充分地显示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不久,他又创作了《华伦夫人的职业》,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伪善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后来写下的《侃第达》、《不可预料》、《勃拉旁德队长的转变》、《魔鬼的门徒》、《人与超人》、《约翰牛的另一个岛屿》、《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等,都不同程度地再现了社会的阴暗面,批判色彩较为浓烈。虽然这位剧作家思想充满了矛盾,对社会的分析认识,受到费边主义的影响,但是,这位具有道德感的剧作家向往真善美的精神,感人至深。

认真地读肖伯纳的剧本,经常被他的风趣和深刻性所震动。例如《鳏夫的房产》,故事情节并不过于复杂,但寓意深刻。剧本讲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贵族出身的青年医生哈里·屈兰奇爱上了一个资本家萨托里阿斯的女儿白朗琪。哈里·屈兰奇和白朗琪事先都不知道自己家中的收入来源。青年医生一直认为自己是以“自立”精神谋生的,他十分看不起用压榨、恐吓、威胁等手段,从他人身上搜刮钱财。有一次,在去女友白朗琪家作客时,他意外地得知女友的父亲,是个靠剥削他人而致富的人,十分地愤然。他觉得自己也受到了亵渎,并声称,要与白朗琪分手,解除婚约。白朗琪的父亲先是愤怒,然后又镇定地摆出事实,证明屈兰奇的收入也是同一来源。

青年医生一时无言以对,于是言归于好。剧本的对话很有讽刺意味,对社会的挖苦,对资产者的透视,很有份量。剧本的高潮部分,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讽刺才华:

屈兰奇:你不是什么白手起家的人。我今早上听你的收租人李克奇斯——不管他叫什么鬼名字——说,你的财产都是用压榨、恐吓、威胁以及各色各样卑鄙、残暴的手段从一伙穷得难以活命的人们身上搜刮来的。

萨托里阿斯:(勃然大怒)屈兰奇大夫!(他们彼此怒目相视)高坎:(温和地) 房租是应该交的,老弟,这是不能不交的。(屈兰奇气愤地转过身去,萨托里阿斯望着他的背影沉思了一会;然后恢复了他原先那种审慎而威严的态度,故示小心地对屈兰奇说话;但对他的年轻无知显然是采取包涵的态度)⋯⋯

萨托里阿斯:屈兰奇大夫,首先,我想你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或是那一类人物吧。屈兰奇:当然不是,我是个保守主义者。至少,我要是投票的话,一定投保守党派

的票。

高坎:哈里,你真不愧为保守党的忠实信徒。

萨托里阿斯:我很高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见解是完全一致的。我自己不用说是个保守主义者。我相信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有偏见的保守主义者,而且一点也不反对真正的进步⋯⋯至于我所经营的事业,那只是出租那些适合于穷人住的房子,他们收入少,但也和别人一样得有房子住啊。你以为我可以白给他们房子住吗?

屈兰奇:对,你的话说得很漂亮;可是问题是你收了他们多少房租给他们住的又是什么样的房子,让他们出钱租你那种猪狗都不能住的房子。你为什么不盖些象样的房子, 做点货真价实的买卖呢?

这里的深层含义,是很让人回味的。温情的理想主义者屈兰奇在高谈自己的信念抨击社会的时弊时,他没料到自己就是自己的否定者。他自身也带着恶的罪愆。肖伯纳对英国人绅士气背后的东西,看得很清,他在作品中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解剖,是极为无情的。他的高超的表现方式,使我们看到了英国人幽默的风采。这种讽刺的风格,对批判现实主义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肖伯纳是位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人。英国社会与西方社会许多黑暗现实,都是他暴露、批判的对象。1931 年,他去苏联访问,对社会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尽管在根本的意义上,他与社会主义思想有所区别,但在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上,他像许多左倾知识分子一样,对人压迫人的社会,极为不满。肖伯纳曾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活动,并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不过,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只是和许多激进的左派一样有浓烈的人道主义激情。这使他与苏联许多革命作家相比,有着实质上的区别。肖伯纳的人格和他的作品,属于古典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范畴,是成熟时期的资产阶级文人思想的代表之一。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到了他那一代人手里,已经十分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