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虎魂——琥珀
世上有“千年蜜蜡,万年琥珀”的说法。由此可知琥珀之古老。
距今四五千万年以前的地球上,覆盖着茫茫的原始森林。由于受狂风暴雨摧折,雷电轰击,野兽践踏,树木枝干断裂。其中松科植物断裂的“伤口”处流出树脂,因树脂含有香味便引来许多昆虫,被粘在上面,包裹进去。
若干万年以后,由于地壳构造的急剧运动,大片森林被深埋入地层,树木中的碳质富集起来变成了煤,树脂在煤层中则形成了琥珀化石。
琥珀,我国古代称为“瑿”或“遗玉”、“兽魂”、“光珠”、“红珠”等,传说是老虎的魂魄,所以又称为“虎魄”。而且还根据琥珀的不同颜色、特点划分的品种为金珀、血珀、虫珀、香珀、石珀、花珀、水珀、明珀、蜡珀、蜜蜡、红松脂等。
在我国远古时,皇亲贵妇们就视琥珀为吉祥和意之物;新生儿佩戴可避难消灾,一生平安;新人戴上她可永葆青春夫妻和睦幸福。因为那时人们认为琥珀是“虎毙魄入地而成”,佛教界也视琥珀为圣物。
对于琥珀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山海经·南山经》,其载:
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文中其中提到海中产琥珀,并且佩戴它可无疾病,表明人们已对琥珀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育沛也为琥珀的古称,如《石雅》中写道:“中国古曰育沛,后称琥珀,急读之,音均相近,疑皆方言之异读耳。”
我国最早的琥珀制品,见于四川省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为一枚心形琥珀坠饰,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
马王堆墓中裹骸骨的竹席保存完好,但头颅倒置,裹置在席内,还有一只平头鞋却露在席外;发现的殉葬棺,其棺身虽然有一些腐朽,棺内骸骨还没完全化为泥土,在死者手腕西侧发现两枚琥珀珠。
汉代对琥珀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王充《论衡·乱龙》记载:“顿牟掇芥”,其中“顿牟”所指“琥珀”,在《周易正义》的疏中也有“琥珀拾芥”的记载,从这些记录可以了解到琥珀具有静电效应已被先民知晓。
汉初陆贾所作《新语·道基篇》中对琥珀的产出状况也有描述:“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洁清明朗,润泽而濡。”琥珀与珊瑚并列,则说明当时的人认为琥珀与珊瑚一样,都应在水中找寻。
并且汉代多对琥珀的产地进行了记录,如《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出封牛……珊瑚、虎魄、璧流离。”罽宾国为汉代西域国名,在其他后世文献中如《南北朝·魏书》、《隋书》等很多文献中都有记录西域产琥珀之说,而且《后汉书》记载:“谓出哀牢”,又有《后汉书·西域传》曰:“大秦国有琥珀”之说。
汉代已有大量的琥珀制品出现,多为饰品,例如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墓发现的汉代琥珀制司南佩、江西省发现有汉代琥珀印、琥珀兽形佩等,而且这些琥珀制品的形制,大都是借鉴其他材质的题材。
司南佩是始于汉代的辟邪器物之一,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中间有穿孔,勺总是指向南方,让人不会迷失方向。
如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东汉墓发现的东汉血红琥珀司南佩,长2.5厘米,内部脂质清晰可见,表面经土沁略为粗糙。“工”字形,为简化司南佩,可以佩挂。
东汉琥珀瑞兽,外形呈伏卧状,圆胖可爱。瑞兽通长5厘米,高3.5厘米,宽3.2厘米,体型之大,在我国已经发现的同类物中属罕见。它的中部还有一穿孔,应该是古人用来穿绳佩戴的。
汉代人在雕刻玉器和琥珀等时,喜欢用外形像“八”字的刀法来雕刻。这种刀法简洁矫健、锋芒有力,后人称为“汉八刀。”这枚琥珀瑞兽也是用“汉八刀”的刀法来雕刻的。
根据颜色,这枚琥珀瑞兽呈红色,晶莹透亮,属珍贵的血珀。
琥珀自古就被视为珍贵的宝物,因为琥珀来自松树脂,而松树在我国又象征长寿。有的琥珀不必点火燃烧,只需稍加抚摩,即可释出迷人的松香气息,具有安神定性的功效,被广泛做成宗教器物。
自古中国人就喜爱松香味,视琥珀和龙涎香为珍贵的香料,唐《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是枕琥珀枕头以摄取芳香。
晋代,对于琥珀的形成产生了3种见解。第一种见解如郭璞《玄中记》说道:“枫脂沦入地中,千秋为虎珀。”认为是由枫树的树脂落入地中千年化成琥珀。
张华《博物志》中有两种见解,一为松脂千年入地为茯苓,而后茯苓变为琥珀,如其卷四中引《神仙传》说道:“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琥珀”,其中,茯苓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
但是此时已对其说法真实性有了怀疑,并提出琥珀可能为燃烧蜂巢而成的看法,说道:“今泰山出茯苓而无琥珀,益州永昌出琥珀而无茯苓,或云烧蜂巢所作。”
直至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关于琥珀成因正确的记载,如梁代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中记载:“琥珀,旧说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
总体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延续了汉代的风格,但数量相对于汉代有所减少。多为饰品,但也出现了实用器,如《拾遗记》中说道:“或以琥珀为瓶杓。”另外还发现有魏晋双龙纹琥珀雕、琥珀雕猪握等。
琥珀雕猪握为橘红色,长9.5厘米,高3.2厘米,宽2.2厘米。猪握呈长条形,平卧状,形体细长,造型朴拙粗犷,似为漫不经心雕刻而成,但却透着一股灵气,让人喜爱。
猪握,作为随葬品的一种,大多握在死者的手中,常作为主人拥有财富的象征,一般由玉、石、木等材料制成。这件猪握材质为琥珀,在同类器物中较为罕见。
从这件琥珀雕猪握,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雕刻承袭了汉代人崇尚简洁、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在造型上,往往以一种大写意手法来刻画形象的动态。
寥寥数刀,一个憨态可掬的卧猪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有多一刀,嫌过了;少一刀,又不足的感觉。这种来自遥远时代的简洁是一种本质上的简洁。
这件器物把琥珀特有的质感特性与异常简洁的整体形象有机结合,使猪握显得雍容大度、古拙耐看。它把猪憨厚、温顺的内在美与琥珀鲜亮光洁的色彩美凝为一体,不失为一件难得的佳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它的药效,人们也开始有所认识,如《宋书·武帝纪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诸将北征需琥珀治金疮,上大悦,命捣碎以付诸将。”
其实琥珀可以加工成饰物或是念珠之外,慧眼独具的中国人更把琥珀选为一味药材。
南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概括了琥珀的三大功效:一是定惊安神,二是活血散瘀,三是利尿通淋。
唐代《杜阳杂编》中记载琥珀可止血疗伤;
《本草纲目》记载:“安脏定魂魄,消淤血疗蛊毒,破结痂,生血生肌,安胎……”说的就是琥珀的疗效。
唐朝就有诗人韦应物对琥珀有这样的描述:
曾为老茯苓,原是寒松液。
蚁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观。
可见琥珀与我国文化早已结缘,只是由于的原料太珍稀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导致它无法在我国的饰品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额。
唐代,琥珀由于诱人的颜色,晶莹透彻与酒相似,也经常被比喻作为美酒,这也是琥珀常被作为杯子等器皿的原因。
如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记载:“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李白的《客中行》说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虽然此时人们对琥珀更加了解,但是唐代琥珀并不多见。现今,唯一发现琥珀的唐代墓葬为河南省洛阳齐国太夫人墓,多为工艺精湛的饰品,如5件梳背中玉质梳背两件,琥珀梳背两件,高浮雕飞凤纹。
至宋代,关于琥珀的记录更加的丰富与详细,如梅尧臣的《尹子渐归华产茯苓若人形者赋以赠行》中对琥珀晶莹剔透、可有昆虫包体、静电效应等进行了描述,并且记录了此时琥珀器物多纹饰、珍贵并且价值不菲,写道:
外凝石棱紫,内蕴琼腴白。
千载忽旦暮,一朝成琥珀。
既莹毫芒分,不与蚊蚋隔。
拾芥曾未难,为器期增饰。
至珍行处稀,美价定多益。
人们还用它来祝寿,如张元千的《紫岩九章章八句上寿张丞相》写道:“结为琥珀,深根固柢。愿公难老,受茲燕喜。”香珀的定义也被引入文中,如张洪的《酬答鄱阳黎祥仲》写道:“六丁护香珀,千岁以为期。”
而宋代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仍然记有老虎的魂魄入地化作琥珀的传说。
明清时期,人们对于琥珀的来源、形成、分类、药效都有了系统的了解,并对如何鉴别琥珀,有了一定的经验。
如明代谢肇淛的《五杂俎·物部四》中记录:“琥珀,血珀为上,金珀次之,蜡珀最下。人以拾芥辨其真伪,非也。伪者傅之以药,其拾更捷。”
清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卷八》记载:“琥珀之色以红如鸡血者佳,内无损绺及不净粘土者为胜,如红黑海蛰色及有泥土木屑黏结并有莹绺者为劣。”
这些关于琥珀分类等的记录,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琥珀的风尚。
除了分级和鉴定,人们已开始对琥珀进行优化处理,如明末清初的《物理小识·卷七》记载:“广中以油煮蜜蜡为金珀。”可知用加热处理来使不透明的蜜蜡变为金珀的方法在清初就已有之,并一直沿用。
总体来说,明清两朝发现的琥珀多为颜色艳丽均匀,质地致密,无杂质的上品,而且此时对于琥珀的加工工艺也更加精湛。
如明代琥珀佩件,直径5.5厘米,边厚0.3厘米,中间厚0.6厘米,雕刻精美,刀法流畅。上有篆刻“通灵宝玉”4字。
明代琥珀弥勒佛摆件,用原色琥珀雕成,高8.5厘米,通体红褐色。弥勒佛席地而坐,开怀大笑,大肚高高隆起,形象生动,十分可爱。其雕工技法娴熟,衣纹线条流畅,通体光亮圆润,有明代风格特征,是一件难得的琥珀佳作。
在黔宁王沐英的十世孙沐睿墓中,发现了明渔翁戏荷琥珀杯,高4.8厘米,琥珀杯选用上等血珀制成,料中间杂黑色条纹,质感透明温润。杯主体分两大部分,杯身呈荷形,杯身一侧浅刻出一只鱼鹰,另一侧雕出荷梗与水草,寥寥数刀便刻画得入木三分极有韵致。
杯柄为一圆雕的渔翁,渔翁发髻高挽,上身裸露,双臂粗壮有力,身背鱼篓,足蹬高靴,左手紧握一鱼,鱼嘴上昂,似在挣扎呼吸,鱼鳞清晰可辨,一副鲜活的神态。
渔翁的右手紧握杯口,全身呈侧倚状,双眼直视前方正开怀大笑,其面部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此杯构思奇巧,雕琢精妙,融写实性与艺术性于一身,代表了明朝杰出的琥珀工艺水平。
特别令人称绝的是其面部表情的刻画,渔翁双眼微眯,大嘴咧开,正发出会心的笑声,是捕到鱼后的兴奋与满足?抑或是水上生涯的惬意与陶醉?给人以无穷的艺术遐想。
琥珀杯的作者正是抓住渔翁面部一瞬间的神态来渲染整体艺术效果的,作者甚至连渔翁的眉毛、眼睛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真正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而斜倚的造型、有力的身躯、生动的表情、灵巧的腿脚,迸发出勃勃的生机,显示出强烈的动态美。同时,斜倚着的渔翁不仅是琥珀杯的传神之处,而且还作为琥珀杯的把手来作用,这又不由得不令人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构思奇巧了!
同墓中还发现了金链琥珀挂件。一块水滴状琥珀上系一条金链,琥珀质地纯净,内有两个天然气泡,匠师在琥珀外壁处依照气泡之形阴线勾出两只仙桃,衬以枝叶。并在反面阴刻行书“瑶池春熟”4字。
佩饰本身并未显示特别的技巧和工艺,然工匠独具匠心,寥寥数刀,顿显神奇。
明代琥珀雕瑞兽镇纸,血珀,长8.9厘米,宽3厘米,高3.5厘米,重55.5克。
清代琥珀的使用范围远较明代以及之前的任何历史时期普遍。尤其是康乾盛世之时。
如清琥珀寿星,长5厘米,琥珀寿星,屈膝盘腿而坐,头呈三角,天庭饱满,前额刻3条细纹,笑颜长须,右手持灵芝,左手平放;下端饰有草叶及一水禽。全器色泽半透明红色,造型生动,雕工尚称细腻。
清琥珀刻诗鼻烟壶,通高6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2.8厘米。鼻烟壶琥珀质,酒红色,透明,呈扁方形。壶体两面雕刻楷书乾隆御题七言律诗一首: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亲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心锦瑟房。
末署“乾隆甲午仲春御题”。壶顶有蓝色料石盖,下连牙匙,底有椭圆形足。烟壶内还有半瓶剩余的鼻烟。
另有一件清代琥珀鼻烟壸颜色非常少见,琥珀为半透明深红色与赭色相间,有赭斑。器做扁圆形小瓶,平口,短颈,硕腹,浅圈足。全器光素无雕纹。有珊瑚顶白玉小盖,无塞及小匙。全高9.1厘米,宽5.5厘米,厚3.8厘米。
朝珠源自数珠,是清代君臣、后妃、命妇穿着朝服或吉服时,垂挂在胸前象征身份地位的饰物。配挂时背云垂在背后,男子将两串记捻垂在左边;另一串在右边,女子则反之。
在清代虽然琥珀稀少,但也有用于制作的。
如清代金珀朝珠,珠径1.38厘米,此盘朝珠由108枚金黄色透明的琥珀串成,每27颗另间一枚翡翠佛头,顶端除有佛头外,还有佛头塔、碧玺背云及坠角,另附3串各由10枚珊瑚珠和碧玺坠角组成的记捻。
另有一件清待光润琥珀,呈枣泥色。器表刻有“镇国之宝,有壹无贰”8字。最长19.25厘米,宽19.4厘米,厚9.2厘米。
还有清代刻花琥珀小盒显得小巧而精致,琥珀为暗红色泽,可透光。全器做椭圆形,盖与器身略相等,盖面有相对之蝴蝶纹,盖沿与器壁则饰内勾之几何纹。高2厘米,长5.1厘米,宽3.6厘米。
晚清时期宫廷与富贵人家喜欢陈设琥珀雕观世音像,以持荷立像和坐莲像较多。钟馗捉鬼像、八仙像、刘海戏蟾像及寿星公像,雕工精细,神态与衣饰和福建寿山石雕及翠玉雕者十分相近,可说如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可能那时专雕琥珀件的名家甚少,故大多数兼雕不同的材料,其中一些原本主雕玉石像或者寿山石像。
如琥珀雕和合二仙小摆件,高约6.5厘米。为晚清时期名家所雕。清代雍正时,以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也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
世传之和合神像也一化为二,然而僧状,尤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
晚清时期琥珀鼻烟壸,全高6.43厘米,宽5.75厘米,厚3.55厘米。琥珀,不透明橙红色。器做扁圆形小瓶,平口,短颈,硕腹,浅圈足。全器光素无雕纹。无盖。
[旁注]
《山海经》 我国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三星堆 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南兴镇。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司南 我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用天然磁铁矿石琢成一个杓形的东西,放在一个光滑的盘上,盘上刻着方位,利用磁铁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别方向,是现在所用指南针的始祖。
郭璞 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在学术渊源上,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
猪握 猪在我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认为有了猪自然就吃喝不愁,猪越多越好,如此才能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所以猪成了财富的一种象征和符号。猪握作为随葬品的一种,大多握在死者的手中,常作为主人拥有财富的象征,一般由玉、石、木等材料制成。
凤纹 在我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有着特殊意义,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鸟演变而来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凤纹有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扬飞舞的羽翼。凤作为一种艺术形象,源自最早的图腾崇拜,是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
和合二仙 我国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我国传统的喜庆画轴,上有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5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阅读链接]
琥珀,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一度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为皇家贵族所使用。
琥珀作为佛教七宝之一,随着宗教文化市场的盛行,吸引了大量收藏者,使其价格一路上涨。近几年,由于人们对于琥珀的文化和特性的深入了解和抚顺琥珀矿的资源匮乏,使其价格再创新高。相信这种具有丰富色彩,悠久文化,安神药效的有机宝石,在未来会更加受到欢迎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