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如水——水晶
世人都相信,天下上最纯真的东西莫过于水晶。它常被人们比作纯洁少女的泪珠,夏夜苍穹的繁星,圣人智慧的结晶,大地万物的精辟。
人们还给珍奇的水晶赋予许多漂亮的神话事情,把意味、企望与一个个不解之谜托付于它。
有关水晶的本源,民间广泛传播两个故事,一种传说,这里的水晶是由天上的晶牛带来的。
据讲早先东海牛山脚下有个种瓜老汉,摆弄了一辈子西瓜。这年春旱,牛山都干裂了缝,瓜老汉种了5亩西瓜,每天拼死拼活挑水灌溉才保住了一个西瓜。西瓜越长越大,不觉竟有笆斗大。
此日晌午,邻村一个绰号“烂膏药”的财主走得口渴,非要买这个瓜解渴。
老汉正踌躇,这时猛然从瓜肚子里传来牛的乞请声:“瓜爷爷,我是牛山的晶牛,你快救救我!”
晶瓜老汉感到奇怪,问:“你怎么钻到瓜肚子里了?”
牛说:“天太热,我渴极了钻到这瓜里喝瓜汁,撑得出不来了。”
“我怎么救你呢?”瓜老汉急得直搓手。
晶牛说:“这样,你千万不可卖给那恶徒,他若把我进贡给皇上,牛山就没宝啦!你尽早把西瓜切开,放我出去吧!”
正说间,“烂膏药”使唤仆人前来抢西瓜,说时迟当初快,瓜老汉挥刀朝西瓜劈下,就听“轰隆”一声,一道金光从瓜里射出来,照亮了半边空中。整个牛山放光闪烁。
再看,随着金光奔出来的那头晶牛拉个晶块子,晶明透亮,把人的眼睛都照花了。
神牛见了老汉,跪倒就磕头:“瓜爷爷,你这地里有晶豆子,收吧!”
“烂膏药”瞧见了晶牛,喜从天降,忙使唤仆人:“牛怕3撑,快撒开拦住,逮住晶牛,得晶硫子,收晶豆子!”
一伙仆人团团将晶牛围住,晶牛东奔西突,晶硫子拉到哪边,那边就晶光闪烁。
晶牛左冲右闯也出不了重围,瓜老汉急了,使刀背照准牛屁股“咚”地捅了一下,喊声:“还不快点走!”
只听“哞”的一声吼,晶牛负痛窜将起来,一会儿将“烂膏药”撞个七窍出血,过后腾空朝牛山奔去,只见牛山金光一炸,晶牛一头钻进山肚里去了。
仆人们哭丧着脸,拾掇“烂豪药”尸身拉了归去。瓜老汉再定神细看,满地上点点火亮蹦跳,他找来钗锨一挖,挖出些亮晶晶、水汪汪的石头,竟是些值钱的水晶石。
水晶与神牛,东海民间另有一种说法:相传天上一头神牛偷下尘寰,偷吃瓜农的西瓜,被瓜园的仆役发现,一同追赶,从西南至东北,神牛一边奔腾,一边撒尿,纯正的牛尿浸到哪块地里,哪块地里就长出了水晶……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我国的水晶工艺历史悠久,如浙江省杭州半山镇石塘村就发现有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件水晶杯。敞口,平唇,斜直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造型简洁,为我国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也可能是最早的一件水晶制品。
玉英、水玉都是水晶早期的别称。传说古时候赤松子曾服玉英,以教神农并自己跳进火里焚烧自己登仙去了昆仑山,连炎帝神农的小女儿也照此法服水晶入火自烧追随他而去。
水晶,澄澈的机体,旷世的精灵。它蕴藏着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流泻着宇宙里的雄浑之韵,凝聚着文明古国的文化情节。
《山海经》中,水晶又被称作“水碧”:“又南三百里,日耿山,无草木,多水碧。”郭璞注:“亦水玉类。”这种称谓常被文人所引用,晋代郭景纯《璞江赋》写道:“瑰,水碧潜。”
水晶又有人称作“玉瑛”。《符瑞图》记载“美石似玉,水精谓之玉瑛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写道:“水玉磊河”。水晶得名水玉,古人是看重“其莹如水,其坚如玉”的质地。唐代诗人温庭筠《题李处士幽居》写道:“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而在《广雅》中则有巧解,说水晶“水之精灵也”;李时珍则说道:“莹洁晶光,如水之精英。”细加考究,此称还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意味呢!
水精一名,最初见于佛书,后汉支曜翻译的《具光明定意经》说道:“其所行道,色如水精。”
《广雅》中也称水晶叫“石英”,色白如莹者又叫“白”。为附的异形字。司马相如《子虚赋》就有“雌黄白”之句。苏林解释说道:“白,白石英也。”
另外,水晶在古代也有其他叫法,如《庶物异名疏》中说:“水精出大秦国,一名黎难。”
结晶完整的水晶晶体,就如参差交错的马齿,所以人们又叫它马牙石。先民们最早用它研磨成眼镜片,因而送它一个“眼镜石”的绰号。
水晶有通称,也有俗称。广州一带称水晶叫“晶玉”,又名“鱼脑冻”;江苏省东海县山民发现水晶会“窜火苗”,于是给它起个放光石的俗名。
世间一物多名,不足为奇,而像水晶拥有这么多的别称,实不多见,从水玉、水碧、白玉、玉瑛、水精石英、黎难、晶玉至菩萨石、马牙石、眼镜石、放光石、千年冰、高山冻、鱼脑冻等,简直构成一部奇石鉴赏史。
石头,水晶,成为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个歌吟不息的对象,构筑了我国文学史上许多不朽诗篇。李商隐、杜牧、白居易、欧阳修、苏轼、辛弃疾、杨万里、吴文英、杨基、魏源等诗坛,词林大家都有歌吟水晶的佳篇传世。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同时也是有史最早提到水晶的诗句。诗中“胜美玉”,“过冰清”,写出水晶的质地美,而“亦欲应时明”则描绘出水晶充满灵性的动态美,耐人寻味。
东汉时期,由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精神的振奋,造型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品中洋溢着一种深沉雄大的精神和磅礴的气势。
除了写实的具体形象外,当时的艺匠们的创作思维,必然会受到我国正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我国的原始图腾崇拜、道教、儒学的各种教义、学说等,出现了神瑞化的装饰,狮生双翼、身带云火等,使得各种瑞兽的形象能上天,能驱妖除魔,可以战胜一切,实现人们美好的愿望。
当时的艺术工具们都有古代文化惯性中图腾式的造型艺术手法,他们对具体物象采取浪漫而神瑞化的装饰。
《周书》记载:“无为虎傅翼,将飞入宫,择人而食。”突出表现狮子的威武、悍烈、强健和凶猛的气质;《山海经·海内北经》也说道:“穷奇,状如虎,有翼。”
可见,在突出基本物象的同时,在肩上添一双飞翔的翅膀,更加显示瑞兽的无限神威。
如兽类的头角、须毛、翼羽、爪蹄、云火等,都恰到好处地进行变形、加强和综合,装饰到兽类身上,这种装饰性的形体处理,使兽类变得怪异起来,丰富起来,使它上天能飞,下水能潜,反映人们征服自然,驱除妖魔的美好意愿。
如山东临沂土于吴白庄汉墓发现的水晶兽,该器物高2.3厘米,长4厘米。通体晶莹剔透,圆雕一瑞兽形象,亦虎亦狮,弓背卧踞,以极其洗练的刀法雕刻出耳、目、鼻、口、四肢及尾部,它寂寂无声地坐在那里,神态自若地细数着千年往事……
东汉时期的丧葬制度,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它是以一种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而又比较固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把民族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反映出来。
秦汉时期,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观念已根深蒂固;东汉时期,儒学和统治阶级提倡重伦理的道德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受这两股思想意识的影响,东汉厚葬风气越演越烈。
“厚葬”之风,自然地也反映到了东汉时期的造型艺术上。昭帝时贤良文学对此便有清醒的认识:“生不能致其受敬,死以奢侈相高。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
所以,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说,水晶兽的出现不单纯限于丧葬祭祀等礼俗方面,它们更多地蕴含着诸如社会价值、人生质量、人格理想、生命境界等文化“意味”,是审美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水晶在光照下能闪射神奇的灵光,被佛教认为是佛的五彩祥云。佛经将水晶列入佛家七宝,认为水晶是圣人智慧的结晶,大地万物的精华,能蓄纳佛家净土的光明和智慧,是珠宝中充满灵性的吉祥之物。
从古至今用水晶来雕刻各类题材的艺术品出土和传世的都很多,但是用水晶雕制佛塔却是很罕见。
如唐代水晶舍利佛塔,高8厘米,宽6厘米,形状为单层四方亭阁式,单檐四门,上置有宝珠顶塔刹,塔的四壁用浅浮雕刻有佛像,整个塔身的阴刻线内涂满泥金。
水晶舍利佛塔看起来不大,但用阴刻线和浅浮雕明显地刻出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几个部分。塔基以阴刻仰莲为底台,底台上以石块垒砌为座,再以刻画着象征性石级飞梯至塔身的亭座。
塔身为正方形,四周有廊柱,廊柱从上往下饰缠枝莲纹,塔身用石块垒砌到顶,挑出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四面单檐角略微翘起,阑额及檐下均刻网纹。攒尖式塔的屋顶为层瓦叠砌,塔顶上的塔刹以仰莲花朵捧托火焰宝珠作为顶。
在塔身的四壁辟有方门式佛龛,佛龛内用浅浮雕各刻画一尊佛像,这4尊佛像皆螺发肉髻,颜面丰满,细眉慈眼,安详恬静,身着右袒肩式衣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做着不同的手势。佛的背后发着背光,因为都是最高的佛陀,所以是头光和身光兼备的背光。
按照佛经的记载,世界是被分为4个方位的,每个方位都有一个大智大勇的佛来掌管,他们分别为东方的阿闪佛,西方的阿弥陀佛,南方的保生佛,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水晶佛塔四壁的4尊佛像就是按这一记载来布置雕刻的,供奉时则按照4佛的对应方位来置放水晶佛塔。
此水晶佛塔小巧玲珑,精致有佳,文饰清晰,造型逼真,雕刻古朴,宏伟庄重,洋溢着浓郁的佛教艺术特色,看得出是由当时虔诚的供养人怀着崇敬的心情。
不惜花费重金,使用当时最珍贵的材料,通过匠人的精心加工制作而成,然后作为宗教法器使用,或为大型建筑佛塔下面的地宫里供奉所用,再经过千年流传而辗转存世。
此水晶佛塔与陕西省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发现的唐代4门金塔为同一样式,再加上唐以后的佛像造像中出现背光的较少,所以定此塔为唐代的水晶舍利佛塔。
另外,广东南越国宫署遗址也发现有唐代水晶。
宋代人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个时代特征反映在砚上,就是以蝉形砚为代表的仿生砚的创制,以及仿生砚中植物造型和纹饰的大量使用。通透俊逸的宋代蝉形水晶砚,就是这个时期文人雅士砚的典型代表。
我国的“蝉文化”由来已久。新石器时期已出现丧葬死者含玉习俗。商周以来,此俗传承。商时有含贝者,西周有含蝉形玉者,春秋时有含珠玉者。战国以后,盛行死者含蝉形玉,于汉尤甚。
此类蝉形有玉制,也有晶莹的水晶制成,乃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汉太史司马迁的《史记·屈原传》记载:“蝉,蜕于蚀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寓借蝉生性而赋予死者再生、复生之含义。也借蝉之饮露,隐喻清洁高雅之意。
汉魏以来,许多文人曾称颂蝉的美德。如东汉文学家、我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在《蝉赋》、三国时期曹植的《蝉赋》、西晋陆云的《寒蝉赋并序》等都以蝉形貌、习性比喻人的美德。
从此,本属“微陋”之物的蝉在文人心目中便完美起来,成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受到文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文人自身,是文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而水晶质的蝉更是将这种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无上的高度。
至宋元明三朝,“蝉文化”又深入砚雕领域,蝉形砚盛极一时。借物寓人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抒怀的惯常技法。古人以为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是高洁的象征,则以其喻之人品高洁。
山东邹县鲁王朱云墓发现多件明代水晶器物。如水晶卧鹿,高6.2厘米,宽4.7厘米,长9.7厘米,水晶卧鹿呈洁白,透光。鹿伏卧,昂首,口微张,直颈,弓背,屈肢,平卧于地,臀部肥大,小尾上翘。
水晶卧鹿与水晶独角兽砚壶及其他文具同时发现。形态生动,刀法简练,琢磨圆滑,是明代初期水晶制品的代表作。
另外还有明代水晶送子观音和水晶罗汉,也都是精美的水晶制品。水晶罗汉头像长4.5厘米,宽3厘米,厚2.5厘米。
布袋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民间却很看重它。历史上是有一个禅宗方僧,常常背着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乞求布施,人号布袋和尚。他死后人们又多次看到过他,所以,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在很多的地方,一般的家庭在布袋里常放些大米,不能让他空着,这样就能求得天地赐食与这一家,有的地方驱除鬼魅的巫师,常常一手拿竹枝,一手拿一个布袋,据说他能把鬼魅赶进布袋化为乌有。
如清代白水晶布袋和尚立像,重29.3克,高4.8厘米,宽2.6厘米,最厚1.8厘米。
还有水晶布袋和尚卧像,长9.8厘米,虽然布袋和尚没有其他神仙那么神圣,但是让深入民众,为大家排忧解难,深的广大民众的敬重和喜爱。不管布袋和尚是否真的存在过,但是他的精神和形象永存在人们的心中。
清乾隆水晶卧佛,长15厘米,高13厘米,造型精美,精品之作。水晶卧佛上还镶有宝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
清乾隆时期,采用通体无云雾絮状的优质水晶雕琢而成的椭圆形的水晶香熏炉非常有特色,该香熏炉不仅质地纯净明莹,颜色沉稳,而且制作精良,工艺精湛,香炉高11.7厘米,两耳处长14.7厘米,腹部宽处为5.5厘米。
其两耳处各有一个活动的环,捧的时候幅度稍微大一点会“叮当”作响。
该炉制作得非常圆润,仔细观察和抚摸,炉腹及炉盖内打磨的非常光滑和齐整,更让人想象无限的是炉盖上的那只狮子,它在回首环望苍茫大地,一派王者风范,而炉腿上的3只狮首也象征着皇家的威严。
整个香熏炉之造型在水晶上运用阴、阳、镂雕于一身的综合工艺,不仅其成本高昂,而且技术要求也是非同小可。
再如水晶浮雕龙纹兽耳活环螭钮盖瓶,高22.2厘米。
水晶材质晶莹剔透,立雕螭龙攀抓灵芝为钮,瓶颈浮雕云蝠纹,两侧饰兽首活环为耳,瓶身双面刻云龙纹饰,两侧浮雕螭龙灵芝纹与盖钮相应,通体纹饰繁复。刻工流畅,打磨光滑,工艺精湛。
清代仿古之风盛行,以各种材质制作的仿商周青铜器器物流行一时,水晶也不例外。
如清水晶凫形水丞,直径8.8厘米,高3厘米,水丞又称水中丞,我们通常多称就是水盂。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制作古朴雅致,被称为文房“第五宝”。
水晶龙首觥,高14.4厘米,制作技法高超,精美绝伦,其材质、尺寸、雕刻风格与清水晶凫形水丞相近,或同属清宫造办处制作的文房赏玩之器。
内画鼻烟壶,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工艺品种,自清嘉庆年间内画鼻烟壶制作以来,一跃而成为我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内画鼻烟壶,发祥于京城,为当时皇宫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
清代水晶内画人像鼻烟壶,高约6.4厘米,内画《凉州曲》意并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图是一唐诗意画作品,主题人物只占画面一角,却寓繁于疏,意境悠远,笔墨细致刚劲而又淋漓奔放。
画面主角是一威武战将,一手持着寒光闪闪的龙泉剑,一手握着玲珑剔透的夜光杯,对着香气馥郁的葡萄酒,伴着激越的琵琶声尽情畅饮。把勇士醉卧沙场的旷达豪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姿雄风都表现的神完意足。
人物衣纹的运笔如行云流水,笔触有力的提按转折表现着战将的刚健威猛。
画面背景用清淡而洒脱的笔墨描绘,与主题人物细致刚劲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时而泼墨淋漓,时而枯索飞白,极具抽象之美。
[旁注]
神农 一说即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3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8.7尺,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圣人 我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
司马相如 西汉大辞赋家,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作品辞藻华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图腾 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主要是为了将一个群体和另一个区分开。由一个图腾,人们可以推理出一个族群的神话历史记录和习俗。
塔刹 指佛塔顶部的装饰,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
缠枝莲纹 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纹样。缠枝莲以莲花为主体,以蔓草缠绕成图案。缠枝莲纹广泛应用在建筑、纺织、石雕、木雕、珐琅器、瓷器上。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罗汉 又名“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在我国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
飞白 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
[阅读链接]
对任何宝石来说,颜色都是非常重要的,水晶也不例外。
如果是水晶晶体是有颜色的,如粉水晶、黄水晶、紫水晶等,其颜色评价的最高标准则是明艳动人,不带有灰色、黑色、褐色等其他色调。如粉水晶,颜色以粉红为佳;
紫水晶,要求颜色为鲜紫,纯净不发黑;
黄水晶,要求颜色不含绿色、柠檬色调,以金橘色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