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珍奇——珊瑚
珊瑚是海洋中的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动物,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
珊瑚既是来自海洋的宝石,也是佛教七宝之一,与宗教、权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古代神话里,有一位大英雄和蛇发女妖战斗,大英雄最终战胜了女妖,女妖的鲜血染红了大英雄身上的花饰,掉落的花饰就变成了红色的宝石“珊瑚”。
因此,古代有些将士用红珊瑚装饰自己的盔甲、战袍和武器,以祈求好运相随,战神庇护。
古人常给自家小孩子脖子上挂些珊瑚枝,他们深信珊瑚有驱逐魔的能力,能保佑孩子的健康安全。这种观念在后世依然很流行。
生活在海洋附近的人笃信珊瑚是山湖之父,而且崇拜一切与山水相关之物,珊瑚的精神地位当然非比寻常。
珊瑚有魔力的说法自古就有,一位著名的医生曾经证实,红珊瑚能预测其主人的健康状况。他的一位病人喜戴红珊瑚项链,后来他竟然发现,病情加深珊瑚颜色也变深,当黑斑布满珊瑚表面时,病人就撒手人寰。
并且,据说珊瑚的魔力储存在天然体温表,一旦经人工雕琢,这种魔力便会消失,因此天然珊瑚更受世人关注。
有些民族地区珊瑚是献给酋长的尊贵礼物,有专人看管,并制订诸多苛刻的规定:若有遗失现象发生,相关人员及家属一律杀无赦。
红珊瑚是全世界的珍奇,但只有我国古代人民,才把红珊瑚文化推向了极致。古代的皇家贵族将珊瑚配饰于官服之上,使其更显富贵权重。
除制度以外的饰物,珊瑚也被用于如簪、钮子、手镯、挑牌、步摇、戒指、耳饰、如意以及数珠手串等,或直接以珊瑚制成或以珊瑚镶嵌其中。
我国疆域广大,物产丰饶,但以往珊瑚多来自遥远的异邦,十分罕见,尤显珍贵。
《汉武故事》中曾记载:
前庭植玉树。植玉村法,茸珊瑚为枝,以碧玉为叶,花子或青或赤,悉以珠玉为之。
就说明当时汉武帝以珊瑚玉树盆景供奉在神堂之中。
汉武帝时还用珊瑚制作成珊瑚弓,钱木内胎、外红珊瑚珠,常加箭三支,弓长1.4米。
公元前1世纪,广南王赵佗向汉武帝进贡了两棵珊瑚树,1.3丈高,各有3杈460枝条,植于皇宫御花的积翠池。通体鲜红灿烂,而且“夜有光景”,如火如荼,因此赵佗称之“火树”,一时间成为镇宫之宝。此后历代皇宫乃至达官贵人均以拥有红珊瑚为自豪。
《汉武帝内传》中记载:武帝将五真图灵光经等“奉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以珊瑚为轴……”
《西京杂记》卷一中称,赵飞燕为皇后时,其弟在昭阳殿贺之以珍贵礼物,其中有珊瑚玦一件。
三国时曹植诗说道:“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想来当时人们都视珊瑚为植物,并认为值得以明珠和美玉来陪衬它。木难也是一种宝珠,传说是金翅鸟吐沫所成。
晋人苗昌言描绘得更具体,他在《三辅皇图》中记录:“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1.2丈,一本3棵,上有463条,云是越王赵佗所献,号烽火树。”
《格古要论》中也写道:“珊瑚生大海中山阳处水底。”
说明我国晋朝时对珊瑚产出条件及特征都有所认识。珊瑚生活在深海,古人借助铁网打捞,珊瑚外观残损普遍,完整者少,因此《财货源流》中记载:“珊瑚大抵以树高而枝棵多者胜。”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繁盛期,社会财富极大丰足,女子重视装扮,妇女以梳高发髻为时尚,由此各式发钗也日渐流行。诗人薛逢曾专门赋诗,盛赞唐代仕女们头戴珊瑚发钗风情万种的样子。
唐朝韦应物《咏珊瑚》中吟:“绛树无花叶,非石变非琼。世人何处得,蓬莱石上生。”
由此引发世人追问:珊瑚真是仙人居住的仙山玉树吗?
唐代诗人罗隐《咏史诗》写道:“徐陵笔砚珊瑚架,赵盛宾朋玳瑁簪”;又有唐彦谦吟《葡萄诗》写道:“石家美人金谷游,罗帏翠幕珊瑚钩。”
自古珊瑚便被列入佛教七宝中,是信徒进献与神和人的最贵重物品之一。《大阿弥陀经》记载:“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其性温柔,以是七宝相间为地。”“其性温柔”的象征意义,是入选“佛宝”的标准。
此外,《恒水经》说道:“金、银、珊瑚、珍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般若经》说:“金、银、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虽然不同经典有不同的说法,但珊瑚大多在七宝之列。
佛教认为法器象征着高尚、纯洁、坚毅、安详、富足、康健和圆满。因此应以具有相类品质的宝物来制作,方可获无量功德。红珊瑚就是因其优良品性而受到青睐。虔诚的信仰者认为,它有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故而视为珍品。
藏传佛教的高级人士也以拥有珊瑚法器为荣。我国藏传佛教将宝石分成人为之宝与神之宝。人之宝是人饰用的,例如金、银、珍珠、白玉、玛瑙等;神之宝则属神专用,包括蓝宝石、绿松石、青金石、祖母绿和珊瑚。我国藏族一直视红珊瑚为如来佛的化身,寺庙佛像大量饰用红珊瑚。
山西省青莲寺的唐代石碑上意外地发现了珊瑚。
青莲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寺内的唐代石碑取材于周边的灰岩。灰岩中的珊瑚单体直径三四厘米,它的立体形状为尖顶锥柱体,中间有一系列向心式白色纵隔板。除此,唐碑上还有可辨的有白色布纹格状层孔虫碎片、白色珠粒状海百合茎、盘卷螺等。
同时,唐代大医家寇宗介绍红珊瑚的鉴别方法:“珊瑚有红油色者,细纵纹可爱者”为上品。这其实就是产自深海的宝石红珊瑚。而浅珊瑚纹路程极精,也不可能有“红油状”的色泽。寇宗并且说只有上品,也即宝石珊瑚才能入药。
通过介绍的一些珊瑚鉴别方法,将珊瑚按等级由低到高分为几类:
一等为深红色珊瑚,俗称“关公脸”、“大红枣”珊瑚。它多生长海水深处200米至2000米之间。它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加工抛光后有灵光闪烁,很受人们的青睐。这种珊瑚古代多用于皇宫皇冠和官服、朝服、礼服缀饰及项珠、金银物品的镶嵌饰物。尤其成为男女爱情的寄情和象征。
二等为金红色珊瑚,俗称“柿子红”、“樱桃红”、“夕阳吐金”珊瑚。加工抛光后由于红色中闪耀着金黄色的灵光,给人以富丽堂皇神圣感觉。因此,古代达官贵人特别喜欢这种光感的典雅高贵。因此,金红色珊瑚也是权贵的象征,精品颇为稀少,价格比较昂贵。
三等为桃红色珊瑚,俗名叫“女儿红”、“少妇脸”、“桃花美”珊瑚。桃红色珊瑚是一种比较稀有的宝石,更是艺术家们创造艺术珍品不可多得的珍贵原料。由于成形体积较庞大,质地光滑,以桃红的色感,触发许多艺术家的灵感,从而被制作成大型观赏性较强艺术品、装饰品,没有什么价格能衡量它的价值。
四等为粉红色珊瑚,俗名叫“婴儿脸”、“粉底红”珊瑚。这种珊瑚色泽奇异,柔嫩和谐,也是宝玉石中比较稀有的有机宝石。由于它源于自然,给人以天然情趣的美感,并在加工抛光后令人有千娇百媚,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据说这种珊瑚做成首饰后长期佩戴能起到活血醒目,促进体内机能的保健作用。一件粉红色珊瑚精品是极为珍视的无价宝。
五等为白色珊瑚,俗名称“棉花白”、“寒冬雪”珊瑚。白色珊瑚,由于它洁白无瑕、亭亭玉立,没有丝毫粉饰和造作,给人以纯真朴实、高贵典雅的自立、自珍、自爱的真、善、美艺术享受。无数的靓男倩女,儒家学者及艺术工匠大师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最高级的是黑色珊瑚,俗称叫“海树”、“夜狸欢”、“黑宝贝”珊瑚。黑色珊瑚因为色泽凝重、庄严肃穆,令人有古朴浓烈、深沉执著的感觉。并且“黑金”价值高于黄金好多倍。因此,黑色珊瑚也随之备受皇家青睐。
宋代时珊瑚用途相对固定,体型大而完整或外形破损小者,通常作摆件陈设于厅堂之上;残损严重、质次者,取其枝丫制成小件装饰个人。
宋《玉海》朝贡条中记载:“乾德二年十二月,来自甘州的贡品中有珊瑚玉带。”
古代,珊瑚应是制造穿戴饰物不可缺少的材料。尤其是蒙古、新疆、西藏一带人们的饰物,无不以珊瑚和绿松石、青金石为之。
明代起,皇城中调协专门收藏金珠、玉带、珊瑚、宝石等的仓库。文华殿便是明代的皇家珠宝库。
制作精美的摆件,如明代珊瑚弥勒佛,高8厘米,长17厘米,以珊瑚横卧肖形佛祖弥勒。弥勒佛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我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同时,明代珊瑚还加入普通药用,《本草纲目》记载珊瑚有消宿血,为吹鼻止鼻出血,明目镇心,止惊痫,点眼去飞丝发明的作用。
在清代,珊瑚更是应用得非常广泛,服饰制度中规定很多饰物一定要以珊瑚为之。例如皇帝在行朝日礼仪中,经系嵌带版的朝带、戴珊瑚朝珠。
皇太后、皇后在非常隆重的场合要穿朝服时,必须要戴3串朝珠,其左右两串为珊瑚;而皇贵妃、皇太子妃、贵妃以及妃等,除了中央一串为琥珀与太后的东珠有所区别外,另两串也是以珊瑚为质材。嫔及贝勒夫人、辅国夫人等,戴在中间的一串朝珠,一定要是珊瑚制成的。
此外,当皇太后及命妇穿朝服时,颈项间要佩饰的领约,也是以镶嵌的珊瑚和东珠数目的多寡,来区别品阶的高低。可见清廷服饰制度中所需珊瑚量是非常庞大的。
如清盘长缠枝纹鎏金镶珊瑚银冠为蒙古王爷所用之物。
清朝官吏实行九品官制,级别大小可以从帽子上不同顶珠,即帽子正中的饰物来区别: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用阳文镂花顶。这些顶珠不得随意更替,更不得私自改换饰物种类。
《国朝宫史》中记载: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圣诞,所敬的贡品中就有“玉树珊瑚栀子南天竺”盆景一件。
清代高官和珅富可敌国,作为标志的是家藏16枚3.8尺的红珊瑚,为当时之绝品。
清代官职品级服饰:清代官员穿的官服叫“补服”。补服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其实,无论文臣武将,穿戴的服饰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至于制度以外的饰物,如簪、手镯、斋戒牌、如意以及数珠手串等,都少不了以珊瑚制成,或镶饰珊瑚。其中珊瑚手镯,则是将一段段弧形的珊瑚,精确地榫接起来,再施以彩蜡填补、琢磨、抛光而成。而珊瑚如意则需要较大枝柯的珊瑚原材料来雕琢。
我国清宫中,1835年11月奕纪等奉旨清查圆明园库存物件,珊瑚如意有14件。
在清宫中发现有一件珊瑚魁星点独占鳌头盆景,雕刻的珊瑚魁星,手执蘩丝点翠镶珍珠之北斗星座,站立在以翡翠雕琢成的鳌龙头上,组成魁星戏斗的画面,意寓应试高中,独占鳌头。这种以玉与珊瑚组装成盆景的艺术表现形式比较独特、别致。
另外还有清代中期造办处造珊瑚宝石福寿绵长盆景,通高69厘米,盆高21厘米,盆径27厘米至24.5厘米。铜胎银累丝海棠花式盆,口沿錾铜镀金蕉叶,近足处錾铜镀金蝠寿纹。盆壁以银累丝烧蓝工艺在四壁的菱花形开光中组成吉祥图案。
盆正背两面为桃树、麒麟纹,左右两侧面为凤凰展翅纹。盆座面满铺珊瑚米珠串,中央垒绿色染石山,山上嵌制一棵红珊瑚枝干的桃树,树上深绿色的翠叶丛中挂满各色蜜桃,有红、黄色的蜜蜡果,粉、蓝色的碧玺果,绿色的翡翠果,白色的砗磲及异形大珍珠镶制的果实,红、粉、黄、蓝、绿、白相间,五彩缤纷。
此景盆工艺虽银丝已氧化变黑,然而仍不掩其工艺之精湛。盆上桃树景致枝红、叶绿、果艳,硕果累累,玲珑珍奇,璀璨夺目。
清代流行吸鼻烟,因此各种材质的鼻烟壶也应运而生,如铜、玉甚至金银、琉璃等,珊瑚制成的更为珍贵。
清代人视珊瑚为华贵的象征,尤其崇尚红色珊瑚。除了颜色要红以外,珊瑚的整体色泽要鲜艳、色调分布要均匀协调,不可黯涩或有斑点和杂质。
如清红珊瑚鼻烟壶,通高5.8厘米,腹宽4.9厘米,鼻烟壶腹部呈扁状,有浮雕纹饰,两肩兽耳衔环,翡翠盖子连着竹勺,乃清代中期作品。
[旁注]
步摇 我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
金翅鸟 又名“大鹏金翅鸟”,也称“妙翅鸟”,梵名“迦楼罗”,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大鸟,因这种鸟翅翮金色而得此名,为佛教护法神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能日食龙3000条,能镇水患。
砗磲 是海洋中有一种贝类,在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砗磲是一种有情识的生命,佛教绝不会教人杀生以取其壳作为念珠或供养佛菩萨之物品,是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
南天竺 我国南方常见的木本花卉种类。枝干挺拔如竹,羽叶开展而秀美,秋冬时节转为红色,异常绚丽,穗状果序上红果累累,鲜艳夺目。夏日雨后盛开的小白花,枝头结满可爱的小圆果,使人忘却了夏日酷暑,小花的馨香解除了烦恼,带来了快乐。
如意 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痒痒挠演变而来,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鼎盛时期,因其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阅读链接]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红珊瑚还具有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及调节内分泌的特殊功能。因此,有人把它与珍珠一道称为“绿色珠宝”。
可见,古今中外,无论是远古先民,还是当今世人,无论是宫廷朝官,还是平民百姓,他们对红珊瑚都有真挚虔诚的信仰和强烈而独特的偏爱,这一切为红珊瑚文化的传承奠定了丰厚的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