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化身——珍珠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海边觅食时,就发现了具有彩色晕光的洁白珍珠,并被它的晶莹瑰丽所吸引,从那时起珍珠就成了人们喜爱的饰物。

珍珠被人类利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传说中,珍珠是由鱼公主泪水化成的。

传说白龙村有个青年叫四海,英武神勇。一天,四海下海采珠,忽然狂风大作,他只得弃船跳海,在冰冷的深海里,四海遇到了海怪的侵袭,靠着一身胆量和不凡的身手,四海打跑了海怪,但因用力过度,四海也伤疲地昏迷在汹涌的海水中。

等到四海醒来时,他诧异地发现,自己竟躺在龙王宫的一张水晶床上,美丽的人鱼公主正在温存地替他疗伤。鱼公主敬佩他的勇毅,故此拯救。

四海在公主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伤势很快痊愈了。公主天天伴着四海,寸步不离,食必珍馐,衣必鲜洁。公主不说何时送客,四海也不提何时离去。

相处既久,爱意渐浓。公主愿随四海降落凡间,于是一对恋人,同回白龙村。乡亲们既庆幸四海大难不死,更艳羡他娶到美丽的妻子,热烈地庆贺了一番。

鱼公主也是入乡随俗,尽弃屠华,素衣粗食,操持家务井然有序,手织绡帛质柔色艳,远近闻名。

白龙村有一恶霸,对鱼公主的美艳早已是垂涎三尺,他想方设法勾结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四海,强夺公主以抵罪。

四海奋力夺妻,力竭被缚,铁骨铮铮的男儿,就这样惨死在恶霸的杖棒之下。

眼睁睁看着夫君死去,公主失望于人间黑暗,施法逃回水府。为悼念丈夫,公主每年在明月波平之夜,在岛礁上面向白龙村痛哭,眼泪串串掉入海中,被珠贝们接住,孕胎成晶亮的珍珠。

不仅如此,传说中,更把珍珠与我国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联系起来。

传说珍珠是西施的化身:嫦娥仙子曾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爱,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时则命五彩金鸡日夜守护,唯恐丢失。

而金鸡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欲望,趁嫦娥不备,偷偷玩赏,将明珠抛上抛下,煞是好玩。一不小心,明珠滚落,直坠人间。金鸡大惊失色,随之向人间追去。

嫦娥得知此事后,急命玉兔追赶金鸡。玉兔穿过九天云彩,直追至浙江诸暨浦阳江上空。

这一天,浦阳江边一农家妇女正在浣纱,忽见水中有颗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捞,明珠却径直飞入她的口中,钻进腹内。这女子从此有了身孕。

一晃16个月过去了,女子只觉得腹痛难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祷告上苍。

忽然一天只见五彩金鸡从天而降,停在屋顶,顿时屋内珠光万道。这时,只听“哇”的一声,女子生下一个光华美丽的女孩,取名为“西施”。故有“尝母浴帛于溪,明珠射体而孕”之说。

美丽的西施曾经住在山下湖的白塔湖畔。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白胡子老爷爷路过西施的家门口,西施看着老爷爷饥寒交迫的样子,连忙把他请进屋里,给他端茶上饭,并帮他把全身上下洗了个干净。

白胡子老爷爷看着西施这么热情招待他,激动地说:“姑娘,你可真是个大好人,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过了两个月。

有一天夜里,西施刚睡下不久,忽然一道金光闪来,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出现在西施的面前,西施看得出了神。

白胡子老爷爷说:“我的好孩子,不用怕,我就是被你相救的老爷爷,为了报答你的恩情,今天我特意带上了一些珠宝,请你收下吧!”

西施看着这些美丽的珍珠,颗颗都闪着璀璨的光芒,可她想:救人做好事是应该的,怎么能收下这些这么贵重的东西呢?要是能从老爷爷那里得到养蚌育珠的技术,那该多好啊!我们的百姓将会过上富裕的生活。

于是她对老爷爷说:“爷爷,我不能收下你这么贵重的礼物,如果你真想表示谢意的话,那么请你把养蚌育珠的技术传授给我吧?”

老爷爷听了犹豫了一下说:“那好吧,如果你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我就把养蚌技术传授给你,你听着:我有3只金碗。我把第一只金碗里的一半珍珠给我的大儿子;第二只金碗里1/3的珍珠给我的二儿子;第三只金碗里的1/4给我的小儿子。”

“然后,我又把第一只碗里剩下的珍珠给大女儿4颗;第二只碗里挑6颗给二女儿;从第三只碗里拿两颗给小女儿。这样一来,我的第一只碗里就剩下38颗珍珠,第二只碗里就只剩下12颗珍珠,第三只碗里还剩下19颗。你来告诉我,这3只金碗里各有多少颗珍珠?”

听了老爷爷的难题,西施想了想,然后拿着树枝在地上算了起来。一会儿工夫,她站起来说:“爷爷你听着,第三只碗里原来有珍珠28颗。

白胡子老爷爷听了西施的解答,惊愕而又钦佩地说:“美丽的西施姑娘,你果真是名不虚传,不但心地善良,而且天资聪颖,我一定会实现我的诺言。”

于是老爷爷就把养蚌育珠的本领传授给了西施。

西施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很快就学会了本领。他还把这个育珠本领传授给当地的老百姓,让老百姓们养蚌育珠,致富发家。

传说里,珍珠始终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

历代帝王都崇尚珍珠,早在4000多年前,珍珠就被列为贡品。相传黄帝时已发现产珍珠的黑蚌。《海史·后记》记载,夏禹定各地的贡品:“东海鱼须鱼目,南海鱼革现珠大贝。”商朝也有类似的文字记载。

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就用珍珠装饰发髻,应该是已知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头饰。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便用珍珠作为饰品,同时还出现了以贩卖珍珠为业的商人。据考证汉代的海南已盛产珍珠,有“珍珠崖郡”之说,并开始了开发利用广西合浦的珍珠。并有真朱、蚌珠、珠子、濂珠等称呼。

从此,我国的天然淡水珍珠主要产于海南诸岛。珍珠有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深色系和杂色系5种,多数不透明。珍珠的形态以正圆形为最好,古时候,人们把天然正圆形的珍珠称为“走盘珠”。

珍珠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梨形、蛋形、泪滴形、纽扣形和任意形,其中以圆形为佳。非均质体。颜色有白色、粉红色、淡黄色、淡绿色、淡蓝色、褐色、淡紫色、黑色等,以白色为主。白色条痕。

具典型的珍珠光泽,光泽柔和且带有虹晕色彩。

《海药本草》称珍珠为“真珠”,意指珠质至纯至真的药效功用。《尔雅》把珠与玉并誉为“西方之美者”。《庄子》有“千金之珠”的说法。

在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历史上,有两件齐名天下、为历代帝王所必争的宝物,那就是和氏之璧与隋侯之珠。

《韩非子》中关于这两件宝物有详尽的记载:“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其美,物不足以饰。”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还记载了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珍珠还给了楚国人。后以“买椟还珠”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吕氏春秋·贯生篇》则用“隋珠弹雀”来比喻大材小用的道理:“今有人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是何也?”

每一种美好的事物,都伴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和氏之璧与隋侯之珠也不例外。关于和氏之璧的典故,人们或许已耳熟能详,而有关隋侯之珠的美丽传说,则知之甚少。

那是战国时候的一个秋天,西周的隋侯例行出巡封地。一路游山玩水,这天行至渣水地方,隋侯突然发现山坡上有一条巨蛇,被人拦腰斩了一刀。由于伤势严重,巨蛇已经奄奄一息了,但它两只明亮的眼睛依然神采奕奕。

隋侯见此蛇巨大非凡而且充满灵性,遂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命令随从为其敷药治伤。不一会儿,巨蛇恢复了体力,它晃动着巨大而灵活的身体,绕隋侯的马车转了3圈,径直向苍茫的山林逶迤游去。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隋侯出巡归来,路遇一黄毛少儿。他拦住隋侯的马车,从囊中取出一颗硕大晶亮的珍珠,要敬献给隋侯。隋侯探问缘由,少儿却不肯说。隋侯以为无功不可受禄,坚持不肯收下这份厚礼。

第二年秋天,隋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一山间驿站小憩。睡梦中,隐约走来一个黄毛少儿,跪倒在他面前,称自己便是去年获救的那条巨蛇的化身,为感谢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前来献珠。

隋侯猛然惊醒,果然发现床头多了一枚珍珠,这枚硕大的珍珠似乎刚刚出水,显得特别洁白圆润,光彩夺目,近观如晶莹之烛,远望如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宝珠。隋侯感叹说:一条蛇尚且知道遇恩图报,有些人受惠却不懂报答的道理。

据说隋侯得到宝珠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各国诸侯的垂涎,经过一番不为人知的较量,隋珠不久落入楚武王之手。后来,秦国灭掉楚国,隋珠又被秦始皇占有,并被视为秦国的国宝。

秦灭亡后,隋珠从此不知所终。日升月落,大江东去。一度光彩照人的隋侯之珠已湮没在滚滚的历史烟尘中,不可复寻。只有这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美丽传说,依然隐约闪现在茫茫史河中,带给后人温暖与警示。

秦昭王时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可见珍珠在古代便有了连城之价。

从秦朝起,珍珠已成为朝廷达官贵人的奢侈品,皇帝已开始接受献珠,帝皇冠冕衮服上的宝珠,后妃簪珥的垂珰,都是权威至上,尊贵无比的象征。

秦始皇自统一天下开始,就在骊山为自己营造陵墓,墓中用珍珠嵌成日月星辰,用水银造成江河湖海。

汉武帝建光明殿时,“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用珍珠饰鞋,可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记载,“春申君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战国策》也记载:“春申君上客三千,皆蹑珠履。”另外,《晏子春秋》记载:“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银,连以珠。”

东汉桂阳太守文砻向汉顺帝“献珠求媚”,西汉的皇族诸侯也广泛使用珍珠,珍珠成为尊贵的象征。

汉武帝的臣子董偃在幼年时即与其母以贩卖珍珠为业,13岁时入汉武帝姑陶公主之家,后因能掌识珍珠而被汉武帝重用。

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据《法华经》、《阿弥陀经》等记载,珍珠更成为了“佛家七宝”之一。

在南北朝时,我国就已成功地培育出蚌佛,即将小菩萨、寿星等佛像置于贝的壳与外套膜之间,经过一段时间,佛像的表面便覆盖了珍珠层,这是最早的养珠技术。

发生在1800多年前南海之滨的“合浦珠还”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据说古代合浦地区“海出珠宝”而地“不产谷实”,居民们不懂耕作技术,全依靠入海采珠易米以充饥。后因地方官贪污盘剥,人民生活来源断绝,以致出现饿殍遍野,海里有灵性的珠蚌也“愤”而“跑”到交趾去了。

东汉顺帝及时派孟尝任合浦郡太守,他针对前任弊政进行全面改革,使地方社会经济生活恢复正常,珠蚌又从交趾返“还”原籍合浦。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合浦珠还”的故事。

《汉书·霍光传》记载:“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珠襦就是用珍珠缀成的短袄,是当时贵人们的穿着。皇帝的朝服,更是镶满珍珠。

三国之初,曹操占据江北,刘备称帝于蜀,孙权稳坐江东,三足成鼎立之势。当时生产淡水珍珠的吴越一带和采捕海水珍珠的南海等地,均为东吴属地。

孙权深知魏蜀都垂涎东吴的珍珠,即位之初,便下令严加保护:“今天下未定,民物劳瘁,而且有功者未录,饥寒者未恤……禁进献御,诚官膳……虑百姓私散好珠。”

孙权不但要求王室禁用珍珠,还封存了民间的珍珠采捕和交易,这为孙权的珍珠外交提供了物质可能。

权衡天下形势,孙权很快确立了“深绝蜀而专事魏”的权宜之计,远交近攻,讨好曹魏,对付蜀汉。于是,当曹丕使臣前来索取霍头香、大具、珍珠等东吴特产时,孙权一概力排众议:“方有事西北,彼所要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统统满足对方要求。

其后,曹魏又遣使南下,与东吴洽谈以北方战马换取南方珍珠事宜,孙权更是求之不得:“皆孤所不用,何苦不听其交易。”从此,魏吴贸易日盛。珍珠外交,为东吴赢得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机遇。

《晋书》中记载:“苻坚自平诸国之后,国内殷实,逐示人以侈,悬珠帘于正殿,以朝群臣。”以珍珠帘还显示皇家气派。

隋朝时,宫人戴一种名叫“通天叫”的帽子,上面插着琵琶钿,垂着珍珠。古诗里“昨日官家清宴里,御罗清帽插珠花。”指的就是这样的帽子。

唐代白居易也在《长恨歌》里写道:“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640年,藏族祖先吐蕃人的杰出首领松赞干布,令大相禄东赞带着5000黄金,数百珍宝前往长安求婚。唐太宗答应将皇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

不过,传说李世民许嫁之前曾五难婚使,其中一难便是要禄东赞将丝线穿过九曲珍珠。结果,这一难也未难倒聪明的禄东赞,他把蜂蜜涂在引线上,用蚂蚁牵引丝线穿过珍珠,便顺利过了这一关。

《古今图书集成》所收东坡集注中曾有记载:“有人得九曲宝珠,穿之不得,孔子教以涂脂于线,使蚁返之。”两事相隔千年,只能说博古通今的禄东赞乃饱学之士,松赞干布遣使禄东赞,可谓慧眼识珠。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中说道:“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更成为吟咏珍珠的名句。而白居易更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女演奏技艺之高超。

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一诗中也写道:“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用来描述当时用珍珠来装饰鞋子。

珍珠是佛门的法器之一,它同金、银、珊瑚、玛瑙、琥珀、琉璃被称为“佛之七宝”。七宝阿育王塔大体上是以七宝做成的“微型宝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

而七宝更被用来供奉菩萨,每当有重大的水陆法会时,寺庙要建起七宝池、八功德水来表示虔诚。

如南京大报恩寺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体形硕大的宝塔金光闪闪,周身镶嵌着珍珠宝石,塔上遍布佛教故事浮雕,制造工艺令人惊叹,宝塔内瘗藏的就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佛顶真骨”。

七宝阿育王塔塔身图案塔座、塔身和山花蕉叶上,每隔几厘米就镶嵌着珍珠等各种珠宝,晶莹剔透,其中仅珍珠就有上百颗。

宋代已发明养殖人工珍珠,并将其养珠法传到了日本;宋代对珍珠的利用也史无前例,如在江苏省苏州发现的北宋珍珠舍利宝幢高达1.22米,其中的珍珠多达32000颗。

珍珠舍利宝幢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宝幢发现之初被放置于两层木函之中。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须弥座、佛宫以及塔刹。

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为须弥山。一条银丝鎏金串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传说是龙王的象征,掌管着人间的旱和涝。

护法天神中间所护卫的,即为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佛宫中心为碧地金书八角形经幢,经幢中空,内置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瓶,瓶内供奉有9颗舍利子。

华盖上方即为塔刹部分,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代表着八大龙王。塔刹顶部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为“佛光普照”。至此整座宝幢被装扮得璀璨夺目,令人流连忘返。

珍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10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

整个珍珠舍利宝幢用于装饰的珍珠差不多有40000颗;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然而,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静穆庄严,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

从珍珠舍利宝幢身上,人们可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五代、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至明弘治年间,我国珍珠最高年产量约28000两,除供皇室及达官、富豪享用外,也曾进入国际市场。珍珠主要是官采官用,对老百姓中采珠用珠者限制甚严。

明代十三陵是明代13个帝后的坟墓,其中定陵是明神宗的陵墓,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枚。

那凤冠,正面缀有4朵牡丹花,是以珍珠宝石配成的,左、右各有一凤凰,凤羽是用翠鸟羽毛制成的。

冠顶,用翠羽做成一片片云彩,云上饰三条金龙,是用金丝掐成的。中间的金龙口衔一珠,硕大晶莹,世间少见。左、右两龙口衔珠串,状若滴涎,名称“珠滴”。

珠滴长可垂肩,间饰六角珠花,名称“华胜”。冠口饰有珍珠宝钿花一圈,名称“翠口圈”。口沿又饰有托里的金口圈。冠后,附有翅状饰,名称“博鬓”。

每侧3条,又称“三博鬓”。

清承明制,官府继续控制珍珠的开发和使用,并以高价收购。清代皇后的夏朝冠、后妃头上的钿口、面簪、帽罩、头簪等首饰,上面都有珍珠。

刘銮在《五石瓠》中说道:“明朝皇后一珠冠,费资60万金,珠之大者每枚金8分。”

珍珠头饰一直是后宫佳丽、公子王孙们的最爱。

清代《大清会典》记载:皇帝的朝冠上有22颗大东珠,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

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体现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尊贵形象。

皇帝的礼服,上面挂着数串垂在胸前的装饰朝珠,每挂用珠108颗。按照当时的规制,皇子和其他贵族官员在穿着朝服和吉服时,也挂珍珠,但不能用东珠。

用珍珠装饰服装的典型是乾隆的龙袍。龙袍在石青色的缎面上有着五彩刺绣,尔后用米珠、珊瑚串成龙、蝠、鹤等花纹,极其华贵。

如清代掐丝银鎏金珍珠蜜蜡簪,此簪包括米珠在内的都是纯天然野生的南海珍珠,呈现着靓丽青春的藕粉色。在一颗直径不足1毫米,比小米还小的珠子上要打眼穿线组合,在当时也确是鬼斧神工了!

1628年采于波斯湾海域有一颗特大珍珠,长10厘米,宽6至7厘米,重121克。在其发现的一个世纪后,被送给了乾隆皇帝。1799年乾隆驾崩后,此珍珠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1900年乾隆墓被盗,此珍珠即下落不明。

我国历代皇室使用珍珠最多者还是要推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据说,在她的一件寿袍上,共绣有数十个寿字,每个寿字中缀着一颗巨型珍珠,远近观之,真正是璀璨夺目,巧夺天工。

慈禧的凤鞋上,虽然到处都是珍宝,但慈禧最爱的,仍然是珍珠。据记载,慈禧认为,珍珠是最适于凤鞋的饰物。因而,不管哪一双凤鞋,她都要让人镶上珍珠,最多的鞋面上据说镶有珍珠近400颗,绣成各种纹案,庸荣华贵。

而且,在慈禧的殉葬物中有大小珍珠33064颗,其中的金丝珠被上镶有8分的大珠100颗、3分珠304颗、6厘珠1200颗、米粒珠10500颗等。

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死后棺里铺垫的金丝锦褥上镶嵌的珍珠就有12604颗,其上盖的丝褥上铺有一钱重的珍珠2400颗;遗体头戴的珍珠凤冠顶上镶嵌的一颗珍珠重达4两,大如鸡卵,而棺中铺垫的珍珠尚有几千颗,仅遗体上的一张珍珠网被就有珍珠6000颗。

古人把珍珠的品级,定得十分苛细繁琐,以至在清初已“莫能尽辨”了。《南越志》说珠有九品,直径0.5寸至1寸上下的为“大品”。一边扁平,一边像倒置铁锅即覆釜形的为“珰殊”,也属珍品。

把走珠、滑珠算是等外品。

[旁注]

嫦娥 是我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

西施 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西施也与南威并称“威施”,均是美女的代称。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多万言,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春申君 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霍光 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代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松赞干布 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赞普。父亲被仇人毒害而死后,13岁的他即赞普位。即位后,他很快平息各地的叛乱,统一各部,定都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

龙凤 一种典型的古代吉祥搭配,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

东珠 满语为“塔娜”。清朝将产自于东北地区的珍珠称为东珠,用于区别产自南方的南珠。它产于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及其流域。清朝皇家把东珠看做珍宝,用以镶嵌在表示权利和尊荣的冠服饰物上。

[阅读链接]

珍珠作为古人眼中的珍宝,被写入历代文学作品中。

如《战国策·秦策五》:“君之府藏珍珠宝石”;唐代李咸用《富贵曲》诗:“珍珠索得龙宫贫,膏腴刮下苍生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凡珍珠必产蚌腹……经年最久,乃为至宝”;元代马致远《小桃红·四公子宅赋·夏》曲:“映帘十二挂珍珠,燕子时来去。”清代陈维崧《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卷珍珠,阵阵西风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