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精灵——孔雀石
孔雀石是铜的表生矿物,因含铜量高,所以呈绿色或暗绿色,古时也称为“石绿”。因其颜色和它特有的同心圆状的花纹犹如孔雀美丽的尾羽,故而得名,也因此尤为珍贵。
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我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
关于孔雀石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凄艳的传说:
远古时候,阳春石菉一带荒山野岭,人烟稀少,有个青年名叫亚文,上山劳作,看见一只鹰紧紧追赶一只绿色孔雀,孔雀被鹰击伤坠地。
亚文赶走了鹰,救出孔雀,把它带回家中敷药治伤,终于把孔雀治好了,就把孔雀带到山林中放飞,孔雀在半空盘旋了一周,向亚文叫喊几声,就向南飞去了。
亚文继续每天艰辛劳动。
有一天,天气酷热,亚文中昏倒。过了一会亚文悠悠醒来,看见一只美丽的绿衣姑娘给他喂药,很是感激。
姑娘说:“感君前次救命之恩,今天特来相报。”
亚文才知道姑娘是孔雀变的。
亚文和姑娘款款交谈,产生了爱情。姑娘告辞时,亚文依依不舍。姑娘约亚文半夜到石菉河边相会,这一夜,孔雀姑娘依约到河边,和亚文结为夫妻。
孔雀姑娘偷下凡尘和亚文成亲的消息,被天帝知道了,天帝就命令天将将孔雀姑娘压在石菉山下。
亚文回家不见了孔雀姑娘,四处寻找,非常痛苦,他为财主挖山采矿听到大石中传出孔雀姑娘的声音,他为救出姑娘,就邀集矿工开山炸石,终于看见了绿莹莹的孔雀石,采回去开炉冶炼三天三夜,炼出了金光耀目的铜块。
亚文把铜块磨成铜镜,用水洗净对镜照看,忽然发现孔雀姑娘向他微笑。亚文把铜镜放在床头,经常看着孔雀姑娘微笑的脸孔,无限痛苦地相思。
天帝见亚文和孔雀姑娘深情相爱,就恩准他们结为夫妻,双双飞升天界去了。从此石菉山岭下就埋藏着许多美丽的孔雀石……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及河南省豫西南和湖南省湘北一带。
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50余处,该处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城址,表明石家河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在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当时冶铜业的出现。
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时期,就已有孔雀石石簪等工艺品、孔雀石“人俑”等陪葬品,由于它具有鲜艳的微蓝绿色,使它成为古代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
如河南省安阳殷墟发现用来冶炼青铜的矿石中就有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18.8千克。
河北绳陕县上村岭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虢国贵族墓地遗址中,也发现有孔雀石两件。还有大量动物形玉饰,如玉狮、玉虎、玉豹、玉鹿、玉蜻蜓、玉鱼及玉海龟等。
其他西周墓地也发现有孔雀石制成的珠、管等饰品。
河北省涿鹿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发现的遗物中,也有孔雀石和与孔雀石伴生的蓝铜矿。
古人还把孔雀石当做珍贵的中药石药,《本草纲目》记载:
石绿生于铜坑内,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变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
我国古代还用于绘画颜料,也称“石绿”,便是以孔雀石为原材料磨制而成,经千年而不褪色。
西汉南越王墓发现的孔雀石药石、铜框镶玉卮和铜框镶玉盖杯,还有带着明显铜沁的玉角杯。这些遗物强烈暗示,在2200年前的西汉时期,阳春的孔雀石已被南越王用来作为绘画的颜料,作为炼丹的药石,作为炼铜的原料,作为镶嵌用的玉石。
广东省阳春的孔雀石开采及冶铜,始于东汉时期,在矿区考古发现的汉代冶炼遗址延绵几千米长,遗留的铜矿废渣竟达100多万吨。
唐代孔雀石又被称为豹纹石,人们发现了孔雀石石质较软,易于雕刻加工,因此唐代孔雀石其制作工艺复杂,有些孔雀石器物加工的极为精细,平底极平,圆器极规整,弧度极优美,器物壁极薄,器盖与器身严丝合缝,看着这些精美的器物,真感觉唐人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
如唐代孔雀石盒,高5.2厘米,口径15.5厘米,腹径16.5厘米。盒直壁,玉璧底,子母口。可能是沿丝绸之路运来的孔雀纹石,此种石料唯长安、洛阳唐代遗址有发现,从器形和一起发现的其他器物推断,此种材料的器物当时十分珍贵。
与此类似的还有孔雀石粉盒,直径7厘米,高3.3厘米。
在唐代时,根据《无量寿经》记载,孔雀石也曾作为佛教七宝之一,有时还被制成盛装佛骨舍利的函。
如唐孔雀石舍利函,函为长方形清碧色带花斑孔雀石,盖为覆斗形,子母口。庄严神圣。
函内的棺为黄金制成,灌溉四周用金线缀满琉璃珠,棺前挡上方正中缀一颗较大琉璃珠,以下錾出双扇大门,门上方为弧形,门上有数排门钉,描绘朱砂。
琉璃瓶多面磨刻,长颈,盖为带錾工、形如花蒂的黄金制成。瓶内盛数枚不同颜色的固体物,应是佛舍利。
铁灯为六面楼阁,一面开门,五面开窗,阁内有佛;阁上方为榭,带护栏,六面各站一佛,态度娴静,榭中间灯柱为一擎物力士,鼓肌瞠目,极富力度;力士头擎莲花,花瓣分三层,花蕊作为灯盏,俊逸美妙;六足稍稍外撇,下部内收。整个器型庄重曼妙,富有极其浪漫的想象力。
金棺置于函内,金盖琉璃瓶置于棺内,铁质莲花灯置于函侧。为佛教仪轨中重要实物资料。
除此之外,孔雀石还有的被雕镂成熏炉、埙等日常用具和乐器,代表了唐时代长安和洛阳豪华的风尚。
如这件唐孔雀石熏炉,高8.5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9.5厘米,以当时极其名贵的进口料孔雀石制成,用以点燃薰香。
唐代孔雀石埙,直径28厘米,高9.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5厘米,正面6孔,背面两孔,吹奏音质如初,极尽忧思寂寥之情,是重要的我国音乐史史料。
至宋代,瓷器制作得到空前的发展,匠人们发现,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这时的孔雀石雕刻器物如宋代孔雀石印章,文房用具,高6.5厘米,宽3.5厘米,重153克。还有孔雀石原石摆件,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5厘米左右,重竟达约15至20千克左右。
这种技术一直延续至后世的明清时期。如明朝孔雀石兽镇,高11厘米,雕刻的瑞兽外相十分凶猛强悍。
还有明代孔雀石鱼纹海水纹文房罐,高5.8厘米,直径9厘米,孔雀石颜色非常漂亮,带四鱼纹饰,下部为海水纹饰。
清朝的慈禧太后,就曾经用孔雀石、玛瑙、玉三种宝石制作的面部按摩器,在脸上穴位滚动,从而促进面目血液循环,调整面部神经,从而能达到祛斑,美白的作用。
北京也珍藏着清宫廷赏玩的孔雀石山水盆景和工艺品。
清代宫廷将孔雀石视为雅石文房材料中的一种,如清代孔雀石嵌白玉雕人物故事山子,此山子以天然孔雀石雕刻而成,通景山石人物故事图。山石层叠,高台侧立,古树参天,苍松繁茂,屋舍隐约,右侧高仕童子携琴访友。
画面中人物以和田白玉圆雕而成,与孔雀石颜色相映成趣,雕工精湛,浑然天成。是典型的清代工艺风格。
再如清代孔雀石盘,高1.8厘米,长20.7厘米,宽15.4厘米。盘为绿色孔雀石制成,浅式,雕成荷叶形。盘内、外有阴刻和浅浮雕的叶脉纹。此盘孔雀石含有绿色的美丽花纹。其下以红木透雕的荷花枝为座。亮色的浅盘与暗色的木座搭配,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还有清孔雀石鼻烟壶,高6.5厘米,口径1.6厘米。鼻烟壶为孔雀石制成,扁圆形,通体为深浅绿色花纹相间,充分显示出孔雀石天然生成的纹理。其顶上有錾花铜镀金托嵌红色珊瑚盖,下连以玳瑁匙,底有椭圆形足。
以孔雀石制作的鼻烟壶极为少见,此烟壶颜色深沉,盖钮以红色珊瑚加以点缀,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使烟壶整体显得十分活泼。
[旁注]
天帝 即我国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殷墟 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横跨洹河两岸,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商代从盘庚至帝辛,在此建都达273年。
丝绸之路 人们通常所指的丝绸之路是穿越中亚、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西亚的线路。若再往北走,则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舍利 又称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
埙 我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8种,称为八音。八音之中,埙独占土音。在整个古乐队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瑞兽 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一种图腾崇拜,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古代有四大瑞兽,分别是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另外还有麒麟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瑞兽。
[阅读链接]
孔雀石的品种有普通孔雀石、孔雀石宝石、孔雀石猫眼石、青孔雀石。孔雀石宝石是非常罕见的孔雀石晶体。
孔雀石作为观赏石、工艺观赏品,要求颜色鲜艳,纯正均匀,色带纹带清晰,块体致密无洞,越大越好。孔雀石猫眼石要求其底色正,光带清晰。
孔雀石虽然名字里有个“石”,却几乎没有石头坚硬、稳固的特点。它的韧性差,非常脆弱,所以很容易碎,害怕碰撞。所以,孔雀石的首饰设计需要以精湛的工艺为依托,否则,再漂亮的款式,也无法让石头按照人们的意愿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