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一、童年时代

邓稼先,1924 年 6 月 25 日生于安徽怀宁白麟坂的铁砚山房。

这所大院为什么叫铁砚山房哪?原来,最早建设这所宅第的是邓稼先的六世祖邓石如(1743—1805),自号完白山人,是清代篆刻、书法第一大家; 因友人赠他四方铁砚,遂以此为自己的书斋之名。

铁砚山房一面临风水,三面环龙山、龟山、白麟山,所以邓石如曾自刻石印为“家在四灵山水间”。

邓稼先的祖父叫邓艺孙,1912 年曾任过安徽教育司长,在安徽学界是颇有名气的人物。

邓稼先的父亲叫邓以蛰,1892 年生。少年时代,在老家受邓艺孙先生的严格家教,苦读诗文,工画山水。1907 年东渡日本,入弘文学院及早稻田大学,以后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从大学到研究院共学习五年。他从美国归来后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晨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特殊的见解。1928 年著有《艺术家的难关》一书,由北京古城书社出版。1933 年至 1934 年,他又出访西欧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英、法、德等六国。归国后出版了《西班牙游记》,进一步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邓稼先的母亲叫王淑蠲,是一位温顺善良的妇女。

邓稼先 8 个月就被抱到了北京,父亲早已学成归国任清华大学教授了。

当时他们住在丰盛胡同北沟沿甲 12 号。前后两个院,后院有一株丁香,邓稼先非常喜欢,几十年后,他仍喜欢到颐和园后山上长有许多丁香花的小径上散步。

邓稼先四五岁时,常常要在父亲书房里站在比他高得多的大铁火炉前背诵《左传》、《论语》等古书。一次,父亲的挚友张奚若来访,正碰上稼先穿着一件齐地长袍站在那里背书。张先生便顺口问道:“叔存(邓以蛰的字) 兄,这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让孩子们背这些东西?”邓以蛰却笑着说:“嗨, 我不过是要让小孩子知道一下我们中国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处。” 邓稼先看了父亲一眼,他的严肃的眼神此时已经变得很慈祥了。

父亲不仅要邓稼先读四书五经,也要他读外国的文学名著。1929 年邓稼先 5 岁时开始上学,先在武定侯小学,四年级时改上四存小学。在上小学时, 邓稼先就读了莫泊桑、屠格涅夫、陀斯妥也夫斯基等名家写的小说。父亲又让他跟一位王老先生学习国文,对他的英文学习要求也很严格,亲自当启蒙老师,指点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邓以蛰教授并不用孔孟伦常的严厉规矩来束缚孩子们的心性,他从外国文化中汲取了精华,用于家教,母亲脑子里也没有要对孩于们严加管束的想法。

邓稼先每天上学,就到街上买点枣糕锅饼等食品,边走边吃,算是“早点”。母亲持家的节俭,无意中使孩子们贴近了贫苦市民的生活。不论贫富, 稼先弟兄和邻居的孩子们都能玩在一起,能说标准的市民语言。邓稼先在童年时代,就没有书香世家与劳动人民的心理隔阂。

邓稼先小时候放风筝、抖空竹,在同学中技高一筹,带把的茶壶、茶碗盖都是他的玩具。他还喜欢弹球,他不爱打扮,但是爱美,漂亮的玻璃球, 他必妥善保存,有时拿出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

一次,家里人带他去珠市口剧场听戏,他一个人跑到台前,两手托着下颊看得出了神。演猴王的杨小楼一个跟斗,使他乐了怀,不小心把前排看客面前的瓷茶壶碰到地上,响声惊动了四座,邓稼先为此受到了母亲的训斥, 但一夜之后,他就完全忘记了。

邓稼先还喜欢用双手吊在门框上,身子来回摆动,亨受打秋千所特有的乐趣。有时,见到有熟人来了,他总要边打秋千边报来客的姓名。一次恰巧遇上了许德珩教授和夫人劳君展来访。许夫人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没有想到,这个顽童日后竟是她成大事业的女婿。

邓稼先淘气,但很守规矩,二年级时,他和同学玩耍时把窗玻璃打碎了, 被老师处以罚站,直到大姐邓仲先来了,付了赔款才把他领回家。

邓稼先也不会耍滑,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二百五”他却毫不介意, 有时听见了,也忍不住会哈哈大笑起来。

1935 年,邓稼先考入志成中学念了一年书,初二时转到崇德中学。崇德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注重英文,邓稼先的英文从此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数学、物理方面,他得到了高年级的扬振宁的帮助,引起了他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的兴趣。父亲专请了师大附中的李老师到家里来给他补课,给他一个在数学上起跳的机会。他也对数学着了谜,每天晚上做题到深夜。

邓稼先也开始读鲁迅的书,读更多的外国小说。他常常对弟弟邓槜先说: “屠格涅夫的《罗婷》里有一句话说‘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这句话说真好。”他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