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出访各国
郑和七下西洋是指明代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宦官郑和率领由240多艘海船、27000多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
从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郑和一共远航有7次之多,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和红海沿岸,并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新西兰。
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具有创新性的突破。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近25000千米。
第一次从苏州刘家港出发,经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最后到达古里。
第二次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
第三次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
第四次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最后到达东非沿海。
第五次与前次航线相同,抵达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至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
第六次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
第七次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
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几乎无人能及。他之所以能够7次远航,依靠的是先进的天文航海技术和地文航海技术,以及内容准确、详尽的《郑和航海图》。
在天文航海技术方面,我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
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之为“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星辰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明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术方面,郑和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做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末期儒将茅元仪将其收录在《武备志》中。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后来我国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除此之外,郑和的航行之举,其船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组织之严密,气魄之雄伟,历时之久,远非地理大发现时的西方船队所能比拟。
当时,仅就船舶一项而言,一般每次达200余艘,其中有大中型和巨型宝船60余艘,其载重量为1500吨。
像郑和这样在近30年的时间里频繁活动于海洋之上的航海家,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郑和下西洋不仅在航海技术和船队规模上领先于世界,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早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便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远远早过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
郑和船队的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时间是公元1423年,欧洲探险者在起航前,地图上已经有了他们前往的国家和地区,绘制精确并且标明了航程。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我国先于欧洲人的航海发现。但为何郑和没向朝廷申报当时的地理发现,原因却不得而知。
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航海时间上,也是我国航海发现的有力证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1498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海岸早93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0多年。
郑和下西洋不仅表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还表明了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也在世界航海历史和地理大发现历史上开创了举世公认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