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迹——三星堆与遗物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成都40千米。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的遗址,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因有3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
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三星堆文化遗址广阔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大多分布在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以及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是四川省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
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可分为4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期至4期则属于青铜文化。
三星堆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西城墙遗址、月亮湾城墙遗址、祭祀坑遗址、古城墙遗址、仁胜墓地遗址最为重要。
西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鸭子河与马牧河之间的高台地上,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城墙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宽约20余米的缺口,将西城墙分为北、中、南三段。其中段南端在缺口处向东拐折延伸约40米,与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
结合从北端鸭子河和南端马牧河冲刷暴露出的城墙剖面,以及夯土内包含物分析来看,西城墙的结构、体量、夯筑方法和年代,与南城墙及东城墙相近。
月亮湾外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中北部的月亮湾台地东缘,按走向可分南北两段,北段为东北和西南走向,南段略向东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条城墙与西城墙北段基本平行。
月亮湾内城墙全长650米,顶宽20米左右,高2.4米至5米。北端宽30米至45米,中段有拐折,夹角为148度,北端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
城墙南段较高。城墙东侧有壕沟。根据在北段北部的情况,月亮湾墙横断面呈梯形。
墙体采取了无基槽式平地起夯,由东向西依次分块斜向堆筑的夯筑方法,墙体材料主要为泥土和沙土,局部采用卵石垒筑、支撑。城墙结构清楚,夯层明显,夯筑方法较为特殊。
三星堆著名的一、二号祭祀坑位于三星堆城墙东南是三星堆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两坑坑室走向一致,均为东北和西南走向。坑口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齐,经填土夯打而成。
坑室内器物均分层放置,埋藏现象前所未见,大多数器物埋藏时或埋葬前明显经过有意的焚烧和破坏,或烧焦、发黑、崩裂、变形、发泡甚至熔化,或残损、断裂甚至碎成数块或数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铜器、头像及面具有的口部涂朱,有的眼部描黑。
一号坑共发现各类器物567件。其中,青铜制品178件,黄金制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贝124件,雕云雷纹骨器10件,完整陶器39件,以及约3立方米左右的烧骨碎渣。
二号坑共发现各类遗物以及残片和可识别出的个体6095件。其中,青铜制品736件,黄金制品61件,玉器486件,石器15件,绿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贝4600枚。
两坑中器物的种类,除部分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常见的青铜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遗址常见的陶器外,大多是其他地方从未发现过的新器物,如青铜群像、青铜神树群、青铜太阳形器、青铜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
两坑器物不仅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文化面貌复杂、新颖、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规格极高,制作精美绝伦,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黄金冶炼加工技术、玉石器加工技术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信仰。
三星堆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南部,呈西北和东南走向。西北端的地面部分,现存部分长约40米;东南端临马牧河岸缘,原城墙分布情况依稀可见。
根据城墙基础可知,三星堆城墙长度为260米,基础宽度为42米。城墙南侧有壕沟,宽度30米至35米,壕沟距地表深2.84米,壕沟深2.4米。
城墙上开有两个缺口,据考证,缺口的年代不会早于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条内城墙。
三星堆城墙结构、筑法、体量及城墙内的包含物与东、西、南城墙基本一致,唯顶部宽度不及其他城墙。
仁胜村墓地位于三星堆遗址西北部西城墙外的仁胜村,这是首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发现重要文化遗迹。仅在约9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掘出29座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和狭长形竖穴土坑墓葬。
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较为考究,绝大多数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几类随葬品。
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遗址首次发现的新器形,如玉锥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而玉牙璧形器极为罕见,玉锥形器则明显地具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风格,引人注目;另有一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钻有9个圆孔,可能与古代占卜术有关。
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相当于中原的夏王朝时期。仁胜村墓地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丧葬习俗及占卜礼仪,以及与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青关山遗址位于鸭子河南岸的台地上,发现大型红烧土房屋基址一座,其平面呈长方形,西北和东南走向,能观察到的面积约为100平方米。
西北和东南都由红烧土夯筑而成,并夹杂大量卵石。土房屋基槽宽三四米。据推测,其修筑方法为先挖基槽,然后夯筑房基。
在房基内外两侧距离房基边缘均发现成排的红烧土块檐柱遗迹。红烧土块一般为长方形。两排檐柱之间可能为廊道。
该房屋基址的实际面积、修筑方法、残存高度、进深开间并不清晰,但如此规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遗址中是从未遇到的,其功能已远远超过一般居室的需要,它们极有可能是宫殿性质的建筑,建筑年代为商代。
[旁注]
朱 即朱红色,又称中国红。是一种不透明的朱砂而制成的颜色,从我国上古已使用,做搽粉的胭脂。由于朱红色在古代是正色,皇帝御批用朱红,皇家建筑也以朱红色装饰宫墙,官宦或者富硕人家往往将大门涂成朱红色。
巴蜀文明 巴蜀是对先秦时期四川境内的概称,商周及其以前,“东部为巴,西部为蜀”。公元前316年,秦国分别灭了巴国和蜀国,并设立巴郡和蜀郡。巴国和蜀国的经济文化趋于融合,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自此,巴蜀合二为一,逐步形成了光耀四方的巴蜀文明。
陶器 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度至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良渚文化 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也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大特色。刻画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我国成熟文字的前奏。可以说: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阅读链接]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始于当地农民燕道诚于1929年车水淘沟时偶然发现的一坑玉石器。
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