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之间的利益纷争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按照战胜国列强统治集团的意志强加于战败国及世界各国的。它建立在重重矛盾的基础之上,因而是极不稳固的。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列强与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之间,充满着矛盾。

一些矛盾被强行抑制了,一些矛盾暂时取得某种妥协,另一些矛盾又产生或激化起来。明里暗里,到处存在着激烈的争斗,随时可能爆发新的危机、出现新的事件,危及国际关系的稳定,破坏帝国主义列强的和平秩序。

1921年1月,协约国英法意日比等国代表向德国提出赔偿方案,在42年内偿付总共为2260亿金马克(折合565亿美元)的固定赔偿及每年交付年出口值12%的不固定赔偿,为德国政府所拒绝。

协约国军于3月8日占领杜塞尔多夫等鲁尔地区3个城镇,实施制裁。

4月27日,协约国赔偿委员会规定赔偿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折合330亿美元),分为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的固定赔偿和交付年出口值26%的不固定赔偿。

德国被迫接受,但在支付1921年赔款后表示财政困难,请求延期支付。

从1922年3月起,马克汇率大幅度下降,至同年8月,与英镑比价降至1921年5月的5%。

英国建议将赔款总额降至500亿金马克,延缓4年偿付。

法国、比利时反对削减赔款,只同意延缓偿还期2年,在此期间德同应负担占领军费用。

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足以证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

1919年9月12日,意大利诗人邓南遮率领一支由退伍军人和民族主义狂热分子组成的义勇军占领阜姆城,宣布阜姆城并入意大利。这一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1919年4月23日,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因在巴黎会议四巨头会议上要求兑现伦敦密约给予意大利的领土许诺,要求将在亚得里亚海处于枢纽地位的阜姆城划归意大利,遭到美英法三国首脑拒绝而暂时退出巴黎会议,至临近签署对德和约时,才于5月10日重新与会。

意大利是战胜国的五强之一,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然而,战后对其领土许诺大多并未兑现。

意大利朝野广泛认为受了欺骗,曾发起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政治运动。邓南遮占领阜姆城是将民族主义狂热推向了极端。阜姆城问题至1924年才基本解决。

由此,意大利对美、英、法深怀不满,其极端民族民主主义思潮的泛滥成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1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了有3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国际经济会议。

这次会议名为讨论复兴欧洲经济问题,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失败以后,转向在外交、经济上对苏俄施加压力,企图尽可能多地迫使苏俄做出让步,以解决沙俄旧债问题,废除国有化法令,签订奴役性条约,进而在苏俄恢复旧制度。

会议起初出于苏俄的建议。1921年10月28日,苏维埃政府致英、法、美、日、意等国照会中建议召开国际会议,研究有关建立欧洲和平与经济合作问题。

照会表示,只要各国正式承认苏维埃政府并向它提供贷款,苏俄愿意承担沙皇政府所借外债。这表明苏俄希望通过作出适当让步,与西方缔结全面的和平条约。

1922年1月6日,英、法、意、比、日等国代表在法国戛纳举行协约国最高委员会会议,讨论召开包括苏俄在内的欧洲各国经济会议。

由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法国总理白里安事先经过磋商,戛纳会议当即通过决议在热那亚召开此会,并“要求各国总理尽可能亲自参加”。作为观察员列席戛纳会议的美国代表声明:美国政府不同苏维埃政府打交道,拒绝参加热那亚会议。但它仍派观察员出席。

热那亚会议期间,协约国方面向苏俄提交《复兴欧洲和俄国经济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4.96亿金卢布的债务(其中战前旧债96.5亿卢布、战债88.46亿卢布),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

苏俄坚决反对以该备忘录作为协议的基础,并向协约国提出反对要求,指出协约国对武装干涉和内战给苏俄造成的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赔偿已经计算出来的损失390.497亿卢布。结果双方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热那亚会议是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协约国以苏俄为谈判对象,意味着资本主义大国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事实上的承认。

苏俄不仅宣传了它的外交政策,而且在会前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达成在会上一致行动的协议,并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成果。

相反,协约国方面则公开暴露了内部矛盾。还在戛纳会议期间,列席会议的德国代表要求热那亚会议讨论减轻德国赔款问题。戛纳会议后,法国总统和陆军、财政等部部长对戛纳决议大为不满,反对邀请苏俄和德国参加热那亚会议,尤其反对讨论德国赔款问题。

法国议会大多数议员对总理白里安猛烈攻击,导致白里安辞职,代之以普恩加莱。

后者立即向英国发出照会,要求会期至少推迟3个月;如苏俄不预先承认戛纳会议提出的一切条件,法国将不派代表团参加会议。英法两国首脑为此举行会谈,英方以放弃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和约问题换得法方同意如期召开热那亚会议。会议期间,在同苏俄谈判过程中,协约国曾起草一个答复苏俄的5月2日备忘录。法国反对应英国要求,将那些颁布国有化法令前在俄国拥有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宣布为有权取得赔偿的“原业主”的内容写进备忘录,并拒绝签字。

美国公开反对“原业主”问题的解释,原来此时英美公司争夺苏俄油田租让权的斗争已趋于白热化,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俄国革命前已拥有在俄大油田,如作为“原业主”将在争夺租让权中占优先地位。

美国出席会议的观察员奉命声明:

决不容忍同俄国缔结任何损害门户开放政策或我们所要求于俄国的财产权利的协定。

热那亚会议结束以前,在国际关系中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1922年4月16日,苏俄和德国在热那亚近郊的拉巴洛谈判成功,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通称《拉巴洛条约》。两国决定在法律上相互承认,恢复外交关系,相互放弃赔偿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贸易,进行经济合作。

苏俄突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图谋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德国也摆脱了在战后的孤立处境,开始挣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从东方寻找经济出路。

苏德两国自此经历了长达10年的合作时期,提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实行和平共处的实例。《拉巴洛条约》给协约国集团各国以很大冲击,它们除了发出照会抗议,实行无关紧要的报复之外,别无它法。

此后,在1924年至1925年间,英、意、法、中、日等国相继在法律上承认苏俄。这一事件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存在,则使它们往往从各自的利害考虑而分道扬镳。

1923年1月11日,法国伙同比利时以德国未能履行赔偿义务为借口,出兵鲁尔,几乎囊括德国工业心脏地区整个鲁尔盆地。德法矛盾及英美与法国的矛盾迅速激化。

鲁尔事件一时成为战后初期欧洲国际矛盾的焦点。

1923年1月11日,法国出动3个师,由比利时军一支分遣队随同,以德国有意不履行木材、煤炭赔偿交付,对其实行制裁为名,侵占鲁尔。

法国、比利时军队占领鲁尔,在德国引起极大愤慨。德国政府除提出严重抗议外,鼓励并支持鲁尔地区居民开展“积极抵抗”运动。

政府明令禁止向占领当局纳税,禁止与法国、比利时贸易。居民拒绝同占领者合作,拒不服从占领当局的任何命令。反抗占领者的破坏行动层出不穷,一些场合甚至发展为流血冲突。

埃森的克鲁伯工厂职工遭法军枪击,死伤65人。斗争焦点是煤炭交付和铁路运输。占领当局接管煤矿,从法国、比利时境内招募矿工,并动用万余人的工兵部队直接经营铁路,均收效不大。

1924年1月,法军又利用美国撤军机会开进莱茵河左岸原美国占领区,扩大对莱茵河右岸桥头堡的占领。

鲁尔被占领使德国丧失钢铁产量的80%,煤产量的85%,铁路运输和矿山交通的70%,对外贸易急剧减少,经济陷于崩溃。在实行“消极抵抗”运动的一年间,近15万德国居民被驱逐出鲁尔。

为“消极抵抗”运动提供财政支持,使德国政府增加了难以承受的负担。马克跌至无异于废币的地步。绝大多数德国人的生活遭到近似毁灭性的打击。经济政治危机日益深化,社会动荡。

德国政府被迫于9月间撤销支持“消极抵抗”运动的一切条令。1924年年初,鲁尔和莱茵地区的“消极抵抗”运动全部结束。

对于法国来说,出兵鲁尔实际上得不偿失。它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经济上也没有获得预期的利益。它从鲁尔掠夺所得,除去占领军费用,纯收益仅5亿法郎。

占领鲁尔导致德国停止支付赔偿,而法国在赔偿总额中的份额达一半以上,反过来又严重损害其财政信用。

1923年间,法郎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价值下跌25%。它要面对英美大量抛售法郎和有价证券的压力,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连最初支持法国占领鲁尔的意大利也被英美拉拢,一同要求停止占领鲁尔,重新审议德国赔偿问题。

英美对法国占领鲁尔极为不满。

英国政府不仅关心从德国索取赔偿,而且希望德国恢复经济,以此推动有利于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欧洲经济“复兴”。它在政治上开始扶持德国,借以制约法国,包围苏俄。

美国虽然在战后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仍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干预欧洲事务,特别是影响欧洲经济。

美国认为鲁尔事件造成德国经济崩溃,严重阻碍欧洲经济“复兴”,对美国的经济利益极为有害。

鲁尔问题和德国赔偿问题能否解决,还关系到美国能否收回欧洲协约国所欠100余亿美元的战争债务。

英美更担心德国局势继续恶化,有使魏玛议会民主制被颠覆的危险,并使欧洲大陆现存社会政治结构和帝国主义国际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结束鲁尔事件,成为美英在外交上最紧迫的事务。

1924年5月,法国狂热的霸权主义分子普恩加莱因在大选中失败而下台,这标志着法国对德国政策的破产。

8月16日,有美国和德国代表参加的协约国伦敦会议,通过“道威斯计划”。

它规定在提供外国贷款和改组德国财政的基础上,按德国偿付能力重新确定年度赔偿额,恢复赔偿交付,结束法国、比利时对鲁尔的占领,立即恢复德国在鲁尔的行政和经济控制。

从9月1日起,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11月18日,最后一批占领军撤出鲁尔。

在1929年至1931年实施“道威斯计划”期间,美国私人资本主要以短期贷款形式共向德国提供22.5亿美元贷款,同期德国向各协约国偿付27.54亿美元赔偿,美国则从各协约国收回约20亿美元战债本息,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鲁尔事件充分反映出列强构筑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

战后初期,欧洲国际关系又经历一次重要改组。法国开始丧失依赖英法合作而维持的优势地位。

德国在英美扶持下渡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危机,逐渐恢复经济实力及其大国地位。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再一次显现。战争结束以来,协约国列强对德国的凌辱和掠夺,特别是《凡尔赛和约》和鲁尔事件给予德国经济和政治上的严重打击,在德国各阶层民众中激起强烈的复仇情绪,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泛滥。这正是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得势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