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民众的罢工抗争
在拉丁美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巴西、智利、秘鲁、墨西哥和古巴等国,都有过规模不等的工农革命斗争。其中以阿根廷的1919年布宜诺斯艾利斯起义最为壮烈。
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拉普拉塔河西岸,是阿根廷首都和联邦区所在地,市区为一条从港口流向西南方的小河及环城公路环抱,同附近的22个小城镇组成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市。
历史上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贸易理念的首善之区,特别是与宣扬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国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19世纪,阿根廷关于集权者和联邦者爆发的冲突大多数源于以上分歧。
19世纪,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两次海军封锁。1838年至1840年遭法国包围,1845年至1848年遭英法联合远征军封锁,两次妄图使布市屈服的包围均以失败告终,外国列强也放弃了其要求。
1852年,阿根廷联邦派领袖乌尔基萨推翻了独裁统治者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武装部队司令罗萨斯,并主持召开圣菲制宪会议。1853年5月1日,制定阿根廷国家宪法,建立了阿根廷邦联共和国。
1854年2月,乌尔基萨被选为阿根廷邦联总统,不久把首都迁往巴拉那。布宜诺斯艾利斯集权派拒不承认巴拉那政权,于是阿根廷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861年,集权派首领巴托洛梅·米特雷率军打败乌尔基萨。次年,米特雷当选为总统,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临时首都,阿根廷正式成为统一国家。
1880年9月,布宜诺斯艾利斯被定为共和国永久首都。19世纪中叶以后,在萨米恩托总统的鼓励下,欧洲大批移民抵阿根廷。英国势力开始在阿根廷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20世纪20年代,布宜诺斯艾利斯是欧洲、阿根廷其他地区和周边国家移民者首先的目的地。
在米特雷之后的萨米恩托和阿维利亚内达执政时期,实行旨在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使阿根廷经济在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起色。
然而,阿根廷的独立并未给国家带来安全与稳定。对外同巴拉圭的战争,对内与印第安人就土地资源的争夺,使得战火不断。
与此同时,英国资本开始大量侵入阿根廷。他们修建铁路,兴建农场和牧场,到1909年,英国在阿根廷的投资已达80多亿法郎。
由于受20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大批农场主和农民移迁到都会区外围,造就了第一批贫民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阿根廷作为富裕之地的形象形成反差。
阿根廷的民族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所发展。战争结束以后,世界市场对阿根廷粮食和农业原料的需求急剧下降,加上激烈的国际竞争,阿根廷经济状况大为恶化。
资产阶级、地主和外国垄断资本以削减工资、增加赋税、降低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办法,补偿它们利润的损失,引起工人罢工斗争的高涨。
1918年至1921年间,阿根廷工人发动860次大罢工,参加者达700多万人次。1919年1月初,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人举行罢工时,遭到英国华森公司冶金厂资方雇佣的暴徒的枪杀。1月7日,又一家工厂举行工人集会时,遭到警察开枪镇压。
9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全市总罢工,20万工人为死难战友举行葬礼,送葬队伍又遭军警射击。工人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彻底爆发了。他们夺取军火库的武器,构筑街垒,同军警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将其打得抱头鼠窜,罢工的队伍取得了胜利,控制该市好几天。
后来,军队调来大炮轰炸工人们占领的地方,炸毁了街垒,拘捕了罢工工人,起义于1月15日被残酷镇压,死难达数千人。这一惨案在阿根廷历史上被称为“流血周”。
在阿根廷中部和南部一些省份,1919年至1921年间工人也展开罢工斗争,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有的地方还举行了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