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战争应急措施
法国虽然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其国民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被占领区的工业基础被摧毁殆尽,共计1340亿法郎的商品和财产在战火中消失了。法国有近150万人死于这场战争,平均每10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人死在前线。
尽管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最富有的北方和东北方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它的战后恢复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法国依靠德国战争赔款和外国技术,投资80亿美元修复了矿井,重建了工厂、公共建筑物、商店和住宅,修通了铁路、公路,疏浚了河道,填平了长达数千千米的战壕,治愈了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整个恢复工程结束于1924年。
然而,1929年至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断了法国经济的发展链条,使法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深渊。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卷入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时间较晚。1931年秋,巴黎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法国开始卷入经济危机。
这一年工业生产下降,失业人数翻了一番,与最好的年份1929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23%,钢铁产量下降37%,百人以上机构中的工薪人员减少14%,食品批发价下降12.7%,营业税下降28%,各种有价证券下降60%。
在经济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各种法西斯组织利用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乘机扩大影响,以求发展。
法西斯组织的暴乱活动出现过多次,虽然没有形成什么“气候”,但是震撼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使它越来越经不起国内外风浪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
在国内极右组织猖獗、政局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法国之所以没有出现法西斯政权,除法国具有较强的议会民主制外,法国共产党的壮大和在其努力下组成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是重要原因。
成立于1920年12月的法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了反对法西斯的斗争,并在1934年与社会党签订《统一行动公约》,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了法国反战运动的发展。
1936年5月,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胜,6月组成勃鲁姆政府。新政府依据人民阵线的反法西斯纲领,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成功地制止了法西斯运动在法国的蔓延。
在国家防御措施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法国军方就开始考虑下一次战争的应急措施,其焦点集中于边境防御上。
1920年1月23日,法国陆军最高军事委员会在重新建立时就郑重声明:法军必须研究“对国土或海岸线防御体系的总体规划”。这句话,实际上是日后法国最高统帅部提出和确定构筑“绵亘防线”的基调。
经过将近10年的研究论证、勘测和设计,1930年1月14日,经参众两院批准,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在东北边境建造防线的法令,并用1929年至1931年任陆军部长的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称“马其诺防线”。
同年初,防线主体工程全面动工,负责施工的是贝拉居将军主持的筑垒地区组织委员会。到1935年底,防线峻工,前后耗时6年有余。
马其诺防线位于法国的东北部,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千米,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
其中,梅斯和劳特尔筑垒地域的防御工事最为坚固。这两个地方的重要地段都筑有地上和地下工事,沿莱茵河一线设有两道防御体系,以适应环形梯次防御。
地上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筑有数层地下室,包括指挥所、休息室、食品贮藏室、弹药库、救护所、水电站、通风过滤室等。工事之间由地下暗道相连接,便于人员或车辆机动。
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千米)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千米)组成。共构筑永备工事约5800个。防线内设有反坦克壕、崖壁、断崖及金属和混凝土桩岩等反坦克障碍物。
马其诺防线耗资60~70法郎。它的的建成,使法国人相信他们可以轻易阻挡德军的进攻。法国军事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肖维诺将军在1938年明确指出:
在法国,快速的入侵战争也称运动战,已成为历史。今天防御力量已经成10倍的增强,准备打短期战争的国家是去自杀。他们的缺陷是显然的,正是连绵的防线折断了战斗的翅膀,对连绵防线的担忧已组成了和平的因素。
肖维诺根据自己的估计断言,由于法国整个东北边境线上有连绵的筑垒正面和拥有一定数量机枪的及时展开的军队,将能“遏制德军3年之久”。不仅如此,法国官方文件还极力宣称:
为掩护国家领土免受外来入侵而建造的整个永备工事体系,使我们现在就能做到:在只需动用较少人员的可靠掩护下进行动员;更好地保障我国的大工业区和边境重镇;为我军作战保证有坚强设备的基地。
“马其诺防线”成为后来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实行消极防御战略的基础,其后法军制订的一系列作战计划均以“马其诺防线”为中心。其中,最为有名的是1933年至1935年付诸实施、后来在大战中为法军所采用的“D”字作战计划。
“D”字计划是在甘末林将军主持下制订的,它的思想核心是阵地防御。计划拟制时,法国设想德军将要像1914年那样,经过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
因此,计划规定,集中法国东北战线左翼联军基本兵力,其中包括一些机械化部队,在德军入侵比利时时向比利时腹地做远距离的机动,以便在阿尔贝特运河和戴尔河一线迎击敌人。由于比利时和荷兰保持中立,在德军入侵前与英军联合作战计划,这就意味着直至德军发动进攻时,英法联军才能进入比利时。
为配合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法国还制订了“布雷达计划”。该计划要求集中大部分机动部队进入荷兰南部布雷达地区,实施更远距离的防御。法国最高统帅部深信,这个计划为法国的防御体系增加了保险系数;同时,远距离防御可以迟滞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从而有利于稳定马其诺防线,并把战场引向国外,既可保护比利时、荷兰等盟国免遭侵犯,又可保护法国边境工业区的安全。
然而,这个作战计划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实施远距离防御必须进行远距离机动,而在机动过程中,很难设想英法联军肯定不会同德军发生遭遇战。
而且在“马其诺防线”东端与英军防线间的缺口处,防御工事特别薄弱,一旦被突破,联军后路被切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摒弃了机动防御和主动出击等积极作战手段,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给了对方。所以,这是一项招致兵败国破的糟糕计划。
在消极防御战略指导下,法国的军队建设包括编制、装备和训练等都显现出被动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战场爆发前,法国在欧洲保持了一支最强大的军队。根据1938年7月11日《战时国家组织法》的规定,法国本土划分为3个战线:东北战线、东南战线和比利牛斯战线。全国共有20个军区。法国本土现役部队有20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和部分边防部队、2个驻外殖民地师、4个驻非北非师。1939年8月,法军总兵力达101.5万人。
不过,由于在军队建设中强调数量,忽视质量,且受到整个消极防御战略的影响,法军变得非常迟钝。法国历史学家杜瓦兹和韦斯说:“1939年的法军简直是一支杂牌军。”
在研制和装备坦克问题上,法国的动作也非常迟缓。艾斯蒂安将军早在1920年就提出过装备坦克的主张。1927年7月,社芒克将军在高级军事研究中心阐述了坦克的优势所在,次年又提出了装备1个现代化装甲师的方案。1935年5月,戴高乐在《议会和政治杂志》上发表《建立职业军》的文章,一年后成书出版。他认为,拥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的一方将在下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系统地提出了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分编成6个机动装甲师的精悍的职业军的主张。
但戴高乐关于生产坦克和建立装甲部队的主张,受到种种非难和指责。魏刚、德伯内、莫兰、贝当等军方高级将领,相继发表文章和演说,抨击戴高乐的观点。戴高乐孤掌难鸣,他的建立有限机械化、装甲化部队的机动作战思想被扼杀了。
由于上述错误思想的指导,法军在武器装备现代化方面进展缓慢。虽然艾斯蒂安将军早在1921年即设计出一种装甲厚、火力强、马力大、速度快的B型坦克,但直到1935年法国最高统帅部才下令生产,到1939年其月产量仅为8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爆发时,法军共装备1770辆坦克,编为50个轻型坦克营和12个重型坦克营。
法军一直认为,“坦克的唯一任务是为步兵服务”,因而把坦克分编在各个步兵师里,”作为步兵前进的辅助力量来使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坦克的战斗作用的有效发挥。
法国对空军建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陆军。因此,到大战在西方战场爆发时,其装备和组织尚处于建设阶段。当时,共装备飞机1407架,仅为德国的1/5,但真正能使用的是德国的2/5。而且这些飞机有不少是旧式飞机。显然,这样的空军是无力攻击德国的军事设施的,即便在自己领空,它也抵御不了强大德国空军的袭击。
法国拥有一支举足轻重的海军,在当时占世界第四位。它装备有1艘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19艘巡洋舰、32艘舰队驱逐舰、38艘驱逐舰、26艘扫雷舰和77艘潜艇。然而,由于海军的作战计划、训练完全是防御性的,海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法国的消极防御战略和经济实力不足,严重影响了30年代法军的装备更新,致使法军的建设日益落后。虽然法国从1936年起加快了备战步伐,但已无可挽回地拉大了与德军的差距,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