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内国际关系
1919年11月19日,美国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在历时两个月的激辩之后,拒绝批准旨在结束战争和建立国际联盟的《凡尔赛条约》。参议院的这一行动对威尔逊总统来说是个严重的打击。因为威尔逊总统曾力劝巴黎和平会议接受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
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对该条约中有关建立国际联盟的条款持有保留权问题。这些保留权是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马萨诸塞州参议员亨利·卡伯特·洛奇提出来的。
这些保留权明确地表示,不经国会批准,美国根本没有责任和义务按照该条款规定去保卫国际联盟的各成员国。
1920年11月2日,55岁的沃伦·哈定当选为美国第二十九任总统。
1921年3月4日,哈定任总统后,解散了战时设立的各种机构,宣布政府不干涉私营企业活动,不过问企业的兼并等,不再规定物价或制定政府条例干涉经济,放任垄断资本家扩大势力,加强垄断地位。
他还废除了威尔逊政府战时增收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过分利税,特别是降低了高收入者的税率,使富有的资本家交纳的税款大为减少,而广大人民的负担相对增加。
在外交上,哈定政府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哈定总统任内起用了很多大资本家,因而发生了不少利用职权营私舞弊和贪污渎职案件。
1921年4月12日,哈定总统在国会的一次联合会议上说,美国将不参加国际联盟。这位新总统对国际联盟的拒绝,赢得了主要来自他的共和党伙伴的热烈支持。
在拒绝国际联盟的同时,这位总统保证,他的政府将与那些想组成一个他称之为非政治的国家联合体,以及想使惨遭战争践踏的欧洲国家复兴的外国政府合作。
1923年8月2日,哈定总统去世。3日凌晨,美国副总统柯立芝按照宪法宣誓就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任职期间的繁荣,大大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大。因此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市场发生第一次猛跌,拉开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序幕。随着纽约股票价格的一路狂跌,很快造成了美国大量工业企业和农场的破产,商业贸易呈现崩溃之势。
当危机到来时,美国新任总统胡佛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他否认危机的严重性,继续奉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确信自行调节市场和自由放任的政策足以使美国走出危机的泥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佛盼望的经济好转不仅没有到来,反而危机越来越严重,致使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蔓延。在这种情况下,胡佛政府虽然采取了局部的措施,但收效不大,形势仍然不断恶化。
经济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触发政治危机。从1931年春起,美国的进步组织多次举行了向各州首府施加压力的“饥饿进军”。
胡佛政府所面临的一次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是1932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业退伍军人向华盛顿的进军。
至6月,已有两万多名退伍军人涌进了华盛顿,他们要求国会立即偿付退伍军人福利金。
1932年7月28日,胡佛总统下令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及其助手艾森豪威尔指挥骑兵队和坦克队、机枪队、步兵冲散了退伍军人,并把他们赶出了华盛顿,但是,全国此起彼伏的反饥饿斗争并未因此而平息,相反越演越烈。工农运动此起彼伏,给美国的政局带来极大的冲击。